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十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一生先后擁有后妃十九人。相比很多明朝皇帝后宮嬪妃并不出名而言,萬歷帝的后宮可以說是熱鬧非凡,這其中既有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王喜姐,也有攪亂萬歷、泰昌兩朝不得安寧的妖孽鄭貴妃,還有一生凄苦被皇帝厭棄的王恭妃。
萬歷帝與皇后王喜姐畫像
與這些歷史上被大書特書的著名后妃相反,萬歷皇帝的另一位后妃則十分低調,她憑借著她的低調躲過了明末一次又一次的變亂,最終憑借著德高望重的輩分成為了皇太后印璽的掌管者,并在晚輩皇帝的孝順下安然度過晚年,最終以高齡辭世,死在了自己最幸福的時刻,她就是萬歷皇帝的劉昭妃,歷史上被稱為宣懿太妃。
萬歷六年,十六歲的萬歷皇帝已經大婚一年有余,為了充實后宮,也為了綿延皇家血脈,因此慈圣皇太后李氏頒下懿旨在全國進行海選,二十一歲的劉氏通過層層選拔,進入了內廷,成為了萬歷皇帝的昭妃,與劉氏一同獲選的還有被封為敬妃的李氏和被封為宜妃的楊氏。
劉氏雖然被封為了昭妃,但是年輕的萬歷皇帝對于這位謹小慎微且不懂風情的昭妃卻絲毫沒有任何興趣,這位皇帝當時最為寵愛的則是鄭貴妃,而劉昭妃和李敬妃楊宜妃等嬪妃不得不飽嘗了無寵的孤苦生活。相比于很多嬪妃的不甘寂寞,劉昭妃則顯得非常的淡定,這位年長萬歷皇帝五歲的溫婉女子心如止水,似乎對于皇帝的寵愛和招幸絲毫沒有任何憧憬和向往,她更喜歡的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宮中寫寫畫畫,打發著無聊的日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使得劉昭妃沒有被宮中的任何人所注意。時間一長,宮中上下似乎已經忘記了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
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萬歷朝開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時期,這期間,萬歷皇帝為了立儲之事與大臣們斗的不可開交,而他的寵妃鄭氏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謀求太子之位和皇后的鳳冠而在后宮之中翻云覆雨,使勁渾身解數。皇后王氏是性情敦厚之人,知道鄭氏受寵,并不與其正面沖突,因此皇長子的生母王恭妃成為了鄭貴妃的打擊對象,終其萬歷一朝沒鄭貴妃都沒有停止對王恭妃的迫害,而無兒無女又不爭寵的劉昭妃自然能夠躲過鄭貴妃的毒手。
劉昭妃不僅躲過了鄭氏的迫害,甚至奇跡般的躲過了萬歷時期朝野上下人盡皆知的“妖書案”、“告密案”、“梃擊案”、“續妖書案等接連發生的變故。憑借著低調的性格和皇帝的漠視,劉昭妃安然度過了四十二年時光。
萬歷四十八年,明神宗萬歷帝駕崩,皇長子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泰昌皇帝,光宗在為一個月時間便因“紅丸案”離奇死亡,其長子十六歲的朱由校于靈前繼位,是為明熹宗天啟皇帝,而天啟帝即位時,明宮之內又發生了萬歷帝遺妃鄭貴妃和泰昌帝遺妃李選侍上演“移宮案”。
“移宮”事件被平息后,由于明光宗泰昌帝的原配妻子郭氏早逝,而天啟帝的生母王氏也已病逝,所以當時宮中并無人有資格做皇太后,而此時宮中地位最高,輩分最尊的人則是明神宗那位著名的鄭貴妃,但是這位鄭貴妃三十年來使盡各種手段,攪的明廷上下烏煙瘴氣,壞事做盡,因此大臣們不同意這樣的人來掌管太后印璽,而多年以來以性格溫和寬厚慈祥著稱的劉昭妃則成為了皇帝大臣們都能夠接受的人選。此時已經入宮低調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劉昭妃終于高調了一把,她被天啟皇帝尊為宣懿太妃,并移居到了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中,同時掌管了太后的印璽,成為了明廷的無冕太后。
天啟一朝,明熹宗寵信宦官魏忠賢和乳母客氏,二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一個把持朝政大權,一個控制內廷后宮,朝野上下敢怒而不敢言,此時的劉氏審時度勢,在確定自身實力不足以撼動二人的情況下,既不招惹他們二人,又不與二人同流合污,因此再次安然的度過了天啟一朝的七年時間。
崇禎元年,信王朱由檢繼位,已是祖母輩分的劉氏地位更加尊崇,崇禎皇帝和皇后周氏對這位飽經滄桑的庶祖母非常孝順,以皇太后的禮制奉養她,不僅每日早晚請安,噓寒問暖,就連各地進貢的特色吃食,崇禎帝都要先送給劉氏品嘗。一生飽經滄桑變亂,被人冷落、無視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太妃在崇禎一朝愉快的度過了晚年。
崇禎十五年,八十六歲的宣懿太妃劉氏薨逝,崇禎皇帝和周皇后非常悲痛,親謚其為宣懿康昭太妃。
劉氏的一生是不幸的,她一生從沒有得到過丈夫萬歷帝的寵愛,也沒有自己的子女,但劉氏卻又是幸運的,一生歷經六朝皇帝、飽經多次變亂的她卻能夠安然無恙,憑借著自己低調的性格和善良的為人,最終在晚年享受到了一把作為祖母的天倫之樂,并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善終。相比萬歷帝的其他后妃而言,劉氏實在是幸運太多了。
原創:歷史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