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到達避暑山莊的第二天,嘉慶帝突然去世,享年61歲,關于嘉慶帝之死,《清實錄》有“此次蹕圖,偶感暍暑”的相關記載,看來這位上了春秋的皇帝是中暑了。
然而,只是單純中暑并不能致命,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嘉慶帝是被雷劈死的,也有人說嘉慶帝可能死于中暑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由此成為一件懸案。
01
嘉慶帝去世后,引出皇位繼承問題,可是群臣并沒有在嘉慶帝身邊找到存放密旨的鐍匣,于是軍機大臣托津趕緊派人回到宮中向皇后報喪,并尋找存放于“正大光明”匾額后面的鐍匣,可是也沒有找到。
萬急之下,鈕祜祿氏以皇太后的名義下懿旨,令二阿哥綿寧繼位,是為道光皇帝: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蚀巫又怯H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雖然事后道光帝宣稱在一個小太監的身邊找到了存放密旨的“小金盒”,但此事的真實性是有待考證的,最起碼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是沒有找到鐍匣。
按照《清仁宗實錄》的記載,嘉慶早在繼位之初便將二阿哥綿寧秘立為皇儲,但為何卻找不見存放密旨的鐍匣呢?極有可能是嘉慶到了晚年,有了易儲的想法,讓嘉慶帝產生這種想法的就是他最喜愛的兒子:皇四子綿忻。
綿忻生于嘉慶十年二月初九,只比恭順皇貴妃(如妃)所生的皇八女晚了兩個時辰,對于這個兒子的降生,嘉慶是比較歡喜的。
首先,當時嘉慶帝只有兩個兒子在世,分別是二阿哥綿寧與三阿哥綿愷,再次誕下皇子,做父親的肯定高興。其次,綿忻是嘉慶繼位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又是皇后(孝和睿皇后)所生,也是正兒八經的嫡子了,意義自然非凡。
“前次誕育四阿哥時。在廷諸王公大臣、均各呈遞如意。四阿可系朕登極后皇后誕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慶。理所當然?!?/span>
嘉慶帝一般不會輕易接受臣子所呈遞的如意,但四阿哥綿忻降生后,他卻一反常態,以綿忻“系朕登極后皇后誕生之子”為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禮物,可見,從綿忻一出生開始,嘉慶對這個兒子就非常重視。
02
在綿忻五歲那一年,嘉慶從翰林院找來了一位飽學之士,名叫果齊斯歡,讓他負責四阿哥綿忻的學業??傻骄d忻十三歲的時候,嘉慶帝發現他的詩文寫作不太好,于是便罷免了果齊斯歡職務,另派三人繼續教授綿忻。
一年之后,嘉慶帝再次考察兒子的學問,發現綿忻進步很大,于是便對綿忻的老師進行了嘉獎:
“今往巴里坤換班,改派顧皋授讀。一載以來。四阿哥經書俱能熟習。昨日在同樂園,面令和詩。所作律詩尚屬穩妥。皆系顧皋認真教授。著加恩賞加一級。以示獎勵。“
嘉慶二十一年的冬天,朝鮮使者前來送賀禮,書狀官樸綺壽對嘉慶帝當時的三個兒子進行了描述,寫于《同文匯考》一書中:
“皇帝有三個兒子,長子則面貌涼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則廣頰豐耳,人亦寬弘。第三子則最為穎悟,有文藝,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皇帝最喜歡他也?!?/span>
當時,嘉慶帝實際上有四個兒子,分別是綿寧、綿愷、綿忻、綿愉,幼子綿愉只有兩歲,自然不會被使者看到,所以,使者筆下的三個兒子應該就是綿寧、綿愷、綿忻。
這三個兒子,綿寧36歲,最長,很明顯就是書中所說的長子,不得不說,使者對這位皇子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確實是“面貌涼薄,人且凡庸”,不僅刻薄寡恩,長相也很一般,這確實是道光皇帝的樣子。
文中的第二子應該指的是綿愷,使者說這位皇子“廣頰豐耳,人亦寬弘”,這與綿愷的封號“惇”正好吻合(注:惇意思為敦厚、篤厚)。
文中的第三子應該就是綿忻了,使者稱這位皇子“最為穎悟,有文藝,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最得嘉慶帝喜歡。
這一點,在三年后的封皇子中得到了印證。
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因過六十大壽,嘉慶帝對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進行了冊封:
“封皇三子綿愷為惇郡王,皇四子綿忻為瑞親王,皇長孫奕緯為貝勒?!?/span>
此時,綿愷已經24歲,卻只被封為郡王,而年僅14歲的綿忻,竟然直接封為親王,可見,嘉慶確實是喜愛這個兒子的。
朝中大臣也在這次冊封中,窺測到了圣上的心意,感受到嘉慶確實有“易儲”之念,所以,隨后嘉慶在崩逝于避暑山莊后,沒有找到立儲密旨,就很好解釋了。
嘉慶已經有了易儲的想法,當時還在猶豫中,鑒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還相當自信,所以才沒有正式易儲:
“將來朕七旬萬壽時,著軍機大臣存記,前一年提奏,不準各衙門復行懇請建設經壇,以杜繁文而崇實意?!?/span>
03
令人沒想到的是,僅過了一年,嘉慶帝便死在了熱河,隨后二阿哥綿寧奉皇太后之命繼承皇位,是為道光皇帝。
道光繼位后,對恭慈皇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綿愷、綿忻都還不錯,畢竟皇太后對自己有扶立之功,道光三年,綿忻被準許在內廷行走,但是,這位皇子身體不太好,在道光八年就去世了,年僅24歲,道光帝賜謚為“懷”。
綿忻的嫡福晉是一等侯勒保的女兒費莫氏,不過,她并沒有為綿忻生下兒女,綿忻唯一的兒子奕誌生于道光七年,母親是綿忻側福晉徐佳氏。綿忻去世時,奕誌剛滿周歲,于是道光便令定親王奕紹檢察邸第官吏,并讓內務府大臣敬徵照顧綿忻的家事。
道光三十年五月,年僅23歲的奕誌也去世了,沒有留下兒子,于是咸豐便將惇親王奕誴的兒子載漪過繼給了奕誌。后來,慈禧將載漪封為郡王,誤將“瑞”寫成為了“端”,于是便成了端親王。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之后,慈禧太后產生了將光緒帝廢黜的想法,她將載漪的兒子溥儁接入宮中,將其過繼給同治帝為嗣,立為儲君,稱“大阿哥”。
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初一,慈禧令代光緒帝到大高玄殿、奉先殿行禮,定于同年舉行光緒帝禪位大典,改年號為“保慶”,但因各國公使的強烈反對,只過了三天,慈禧便收回了懿旨。在隨后的庚子國變中,載漪被認定為“禍首”,與兒子溥儁被流放于新疆。
結語: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嘉慶帝的眼光,雖然道光在早年時期非常睿智,甚至還得到了高宗乾隆帝的嘉獎,又在天理教叛亂中表現優異,得封智親王。但人到中年后,道光表現出來的,更多是平庸和無能,而且為人也刻薄寡恩,實在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
相比之下,四阿哥綿忻似乎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不僅聰明睿智,母親又是在位的皇后,這對大清江山的穩定,還是非常有作用的。不過,當時清朝國勢衰落已不可避免,并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能夠改變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仁宗實錄》《同文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