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之時,常被一座巍然屹立的古塔所吸引,它往往也是一方水土的一個突出的標志性建筑。
這幾年走南走北,見過多座高聳入云、形式多樣、外飾華麗的古塔,其中,山西應縣的釋迦塔、山西洪洞縣飛虹塔、北京玄妙寺白塔、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泉州開元寺塔、西雙版男曼飛龍塔、赤峰大明塔等等,無不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美妙印象。
嚴格地說,塔是古建筑中最為恢弘瑰麗的建筑形式,但它也是最無用的建筑。蓋座房子至少可以供人遮風避雨,而建一座塔,耗工費時,勞民傷財,除了安放僧人的骨殖和讓人登高遠望(也只是部分空心塔),觀賞美景外,基本上沒有別的作用?
不過,從文化視野上看,古塔也不是百無一用。一座高塔矗立于山巒之上,或掩映于山林深處,或佇立于江河岸邊,乃至散布于廣闊的原野上,至少美化了風景線。而且,矗立于河海邊的高塔,或可權為船只指引航向;屹立于曠野上的一座塔,哪怕只是孤零零的孑立,但至少也會給掙扎在旅途上的行者帶來希望——有塔就有寺,有寺就有人,有人就會有生命!
最初的塔,是隨著宗教而產生的。相傳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您走后我們該如何表達對您的尊重?”佛祖沒回答,只是把僧袍鋪于地上,將缽扣在袍子上,又將禪杖立于缽上。弟子們領悟了佛祖的意思。佛祖涅槃后,弟子們用石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塔,也就是所謂的“窣堵坡”。其形狀就是在石塊壘筑的臺基上修建一半球形覆缽體,頂端再樹立一桿狀物,覆缽體內存放佛祖用過的物品和骨殖,借以祭拜佛祖。至今,這種佛塔在印度、西藏等佛教盛行區域仍然大量存在。
東漢以前,崇尚節儉質樸的中原大地上是沒有塔這種建筑形式的。塔是在東漢明帝劉莊時期(公元67年左右),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漢明帝死后,在他的陵內,就建有一座印度式佛塔,這是記載中我國最早的佛塔。佛塔傳入中原地區后,其不斷與中原漢族文化的建筑形式相融合,就形成了中國式的塔。
隨著佛塔的傳入,塔就是佛的象征也日漸深入人心。人們那時多稱佛塔為“浮屠”、“浮圖”,也就是梵語“佛陀”的音譯,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也就成為中國人向善的通俗用語。
從中華傳統風水學角度講,塔屬陽宅建筑,高可通天,上可接引神仙,下可通達大地,就可借用上天之力起到震懾邪佞魔怪的作用,故而大多用于鎮山、鎮水、鎮邪,以及引發文運等方面。高塔也有登高遠望,點綴景觀的作用,因此,塔這種建筑形式就在中華大地上盛行開來。
在中國,塔有多種樣式,一般分為樓閣式、密檐式、花式、金剛寶座式和覆缽式等,形態各異、多姿多彩。
樓閣式塔,其實就是樓閣的變形,它的層間距較大,每層都設有券門(拱門)或假門,遠遠看去就象一座高層樓閣。塔內是空心,有樓梯可攀登到頂層。每層大都設有敞窗,供人登高遠眺。有的樓閣式塔在底層還建有突出的外廊,加固了塔身的穩定。我國樓閣式塔現存數量最多,比如西安大雁塔、山西應縣釋迦塔、山西洪洞飛虹塔、開封鐵塔、杭州六和塔等。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
密檐式塔是磚石結構的實心建筑,不能攀登。這種塔的第一層相對高大,設有假門假窗,有的在外墻上還有浮雕佛像;其余各層的間距都很小,各層塔檐密疊,不外展,也不設門窗。魏晉時期和遼代,密檐式塔在北方地區十分流行。著名的密檐式塔有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寧寺塔等。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華塔塔身的下半部和樓閣塔類似,上半部則為圓錐形塔冠,表面裝飾著蓮花、佛像、瑞獸等雕刻。上半部塔身就如一支巨大的花束,絢麗多姿,所以又被稱為“花塔”。這種塔多存在于北方,元代以后少有修建,其以河北正定的廣惠寺華塔、河北豐潤縣藥師靈塔、河北淶水慶化寺花塔和北京房山萬佛堂花塔最為著名。
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廣惠寺花塔
金剛寶座塔的下部是寬大的基座,基座上建有多座小塔。這些小塔的形制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式,有的是覆缽式。金剛寶座塔是供奉佛教密宗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金剛寶座塔結構復雜,因此存世量很少,現存著名的有北京五塔寺塔、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和湖北襄陽廣德寺多寶塔等。
內蒙呼和浩特市金剛座舍利塔
覆缽式塔,也叫白塔,多分布在藏傳佛教地區。塔的下部是一個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圓柱形塔身和一圈圈向上收縮的細高的塔頸,塔頸上設有十三層環圈,稱為十三天相輪。塔剎上有的還有華蓋和寶珠。塔身為白色,素雅莊重。藏傳佛教在元、明、清時期十分盛行,現存的覆缽式塔基本上都是這段時期內建造的。現存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北京北海公園白塔、山西五臺山大白塔等。
北京市北海公園白塔
中華大地現存古塔大約3420余座,它們千姿百態,幾乎沒有重復的樣式,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罕見的。而且,古塔大多還是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載體,許多古塔,尤其是密檐式塔和花塔,塔身上至今保存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雕塑,令人贊嘆不已。
我將我所見到的近百座古塔分類,逐一介紹給各位。希望大家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