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緒二十五年初,在直隸,山東地面上興起了一股風潮,有不少人開始組織鄉下的民人練拳。為的是保衛鄉土。他們管這叫義和拳。山東和直隸的巡撫上折子給朝廷,說到義和團有興起之勢力,咨詢朝廷要不要進行圍剿。
太后老佛爺因為一直和當今圣上關系不好,而且和洋人也很僵化,朝廷的事很多。所以沒有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但是這股人馬見朝廷不管,于是人聚得越來越多了。也正式的從義和拳改成了義和團。山東巡撫毓賢和直隸巡撫袁世凱都主張將他們嚴格監督起來或者干脆就剿滅了。但是朝廷有自己的顧慮,就沒有完全批準他們的決定。
之所以有顧慮,是有原因的。在不久之前的一次政治變革中,也就是鬧得人心惶惶的維新變法。當今圣上信任廣東的康梁等人。要給大清改革。他們的改革波及很多人,其中也包括八旗和宗室貴胄。我們這些人聽了都很不開心。但是因為我們多年不涉及政治所以也不好說什么。還好他們沒蹦了幾天就因為先天不足加上惹怒了太后老佛爺結果被一鍋端了。不僅如此,老佛爺還把當今圣上給囚禁起來。
朝野之間出現了很多傳聞,傳聞老佛爺有廢掉當今圣上的意思。而這個話最早是有族叔端郡王載漪告訴我的。他不但拉攏我們這些不太受重視的宗室子弟,還拉攏不少漢臣。他有自己的私心,他想當第二個恭親王或者攝政王。想用他自己的兒子我的族弟溥雋來代替圣上。老佛爺禁不住他的央求,加上本身也對當今圣上不滿意。
但是朝廷的一些守舊老臣比如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都還在。所以老佛爺也不好貿然下決定。隨著恭王,醇王相繼過世,慶王被邊緣化。端王叔就感覺自己的機會來到了。于是大肆做起了宣傳的工作。
當時我也參加進去。但是因為弟弟溥耀對我多加勸諫。我也沒有過多的加入。但是這件換皇帝的傳聞被洋人知道了,他們覺得光緒皇帝本身有利用價值。就用輿論逼太后取消決定。太后對老佛爺非常不滿意,所以默許義和團的存在。為的是給洋鬼子一點顏色看看,端王等人主張借義和團的勢力來和洋鬼子抗衡。
義和團的人知道了,于是就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開展起活動了,包括在直隸,天津,山東等地燒教堂,砸鐵路等等。惹得洋鬼子很不開心。聲言要進京來找老佛爺要說法。老佛爺是什么人,怎么會吃這種虧。當年她老人家以女流之輩力抗八大臣奪回了自己的權利。所以決定正式和洋人決裂。端王知道了趕緊派人請義和團來京城效力。
于是今年年初,穿著五彩斑斕衣服的義和團成員正式入京了。義和團民分八個團,團一下還有各種壇口和組織。他們沒有住處怎么辦呢,端王和我們商議以后決定打開王府大門邀請他們進王府來設壇居住,練習拳法等等。老佛爺不明確贊同,但也不反對。
但是總要有些不和諧的聲音,比如一些守舊的老臣決定我們這些人是瞎胡鬧。屢次給老佛爺上奏,但是老佛爺向著我們,所以上奏勸諫的奏折都被留中不發了。朝廷里有看不下去的,家里也有。我的兄弟溥耀就不同意,但是我也不聽他的,畢竟我才是這個王府的主人,我委屈了這么多年,這個機會絕對不能錯過。
我不但和端王載漪,莊王載勛,貝勒載瀾等人一樣邀請這些義和團的大師兄們進王府還大肆款待他們。知道他們喜歡吃面食,就讓手下大廚們天天給他們下面條,蒸面餅。我還創造順口溜來給這些人加油打氣。
比如“吃面不擱醋,專打西什庫,還有吃面不過水,不殺鬼子不夠本兒,吃面不擱醬,專打交民巷?!钡鹊?,這些口號雖然不太高雅,但是團民們聽了都挺提神的。一直夸我:“王爺好才華”我也高興得不行。 他們呢就四處設壇口練武功神仙附體等等,整得挺熱鬧。而且還準備開始進攻洋人設在東交民巷的使館和教堂。開戰初期,義和團節節勝利,老佛爺和朝廷我們這些主張借兵駐剿的少壯派都很開心。
但是一些地方的督撫大員表示很緊張,又不敢貿然抗旨,只能陽奉陰違。尤其是在江浙一帶的幾個大員組織了東南互保。我們知道了都很生氣,這些人漢人果然不能相信。端王還說等他掌了權,非得把這些心懷二心的漢臣都罷職。借兵駐剿的事發生了不久之后,我的家就出現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我的一母同胞兄弟溥耀因為幾次勸我不聽,郁郁而得病。我雖然經常在外面忙活但得知兄弟有病,還是趕回來看望他。溥耀老弟在病床前拉著我的手說:“王兄,朝廷的事還是要慎重再慎重,三思再三思啊,我們家好不容易得來的家業可不能再重蹈覆轍啊”
我心中有不滿:我剛剛開始干,你就老給我潑冷水。但是表面不能表露出來,只好敷衍他:“你好好保養身體,大哥知道了”結果這次見面后沒過半個月,我的溥耀兄弟就再次發病,臨終前把他的幼子才兩歲的侄子毓旗推給我讓我幫忙照顧。我當然會如此做的。溥耀臨終前帶著不舍的感情看著我,用盡最后的氣力說道:“王爺凡事都要三思啊”說完就撒手人寰了。王府中一片哀泣之聲,我也特別難受。我舉辦了一個規模不大的葬禮,在我府上居住的那些團民也都參加了葬禮。
但是我所不知道的是更大的災難在前面等著我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