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再訪云居寺了,上一次是五年前,自此以后云居寺的經書纏繞在我腦海,以至于我每說起房山山石之風流,就是云居奇經。朋友們沒有感知是無法響應的。
這次是數九嚴冬,帶著父母專程前往云居寺,地圖上筆直的周張路,卻是穿行于綿延的山脈。習慣于南方的潤濕,冬日領略到北國山木蕭瑟,杳無人煙的意趣。
又一次深山尋古寺,云海覓殘塔。
北塔,云居寺的標志
云居寺始建于隋。在上世紀40年代日軍炮火轟炸中,主體建筑全部毀壞,剩下一座山門,孤零零挺立43年。“山門不倒,寺必重修”,方圓百姓都這么說。終于迎來這一天,80年代在佛教協(xié)會的倡導下,具體應是在胡耀邦書記的關心下云居寺終于重修。
山門不倒是,寺必重建
房山是產石頭的,現(xiàn)在寺廟的建筑全部嶄新,那塊滿目滄桑布滿彈痕的山門嵌在正中,額匾“云居寺”為趙樸初書寫。
云居寺匾額
寺廟坐西朝東,環(huán)山面水。當日,門口無水,山上無木。
進門一個威武的牌坊,說它威武,是感覺那四柱七樓的木牌坊幾乎撲面而來,雕梁畫棟色彩明麗,蒼勁俊秀的大字“千年古剎”,仍是樸初先生所題。
木牌坊
第一殿,毗廬殿,殿里平平,無甚可看,殿后無門,不能從殿內穿過。出來繞到后面,是一堵石墻,拾階而上。
毗廬殿后
第二殿,釋迦殿,即是大雄寶殿,里面供奉明代的紫銅佛祖像。感覺一般,出門,院里有兩個僧人在慢走,天氣太過寒冷。殿后無門,不能穿殿而過。出來繞到后面,還是一堵石墻,拾階而上。
釋迦殿院落
第三殿,藥師殿,仍無明星登場,殿后無門。出來繞到后面,仍是一堵石墻,再拾階而上。
三殿過去,再普通不過的寺廟了,我還是給爸媽打氣,寶物我們還沒看到。實際上我也有些擔心,這寺廟纏繞我長久的經書是否還能引起別人的共鳴。
但三上臺階后,已感覺寺廟的氣勢不凡。
藥師殿后上臺階
跨進院門,是嘉慶御碑。門邊有關于這塊石碑的典故。在 1942 年戰(zhàn)火之中,御碑在日軍炮彈中幸存,但是一彈轟壞了“雲”字的云字,卻像變成一塊真正的云托起那片雨。
嘉慶墨寶碑,為正方形狀,碑下無龜趺,建碑亭,置于院落進門之處。嘉慶也是一游云居寺,再游云居寺。兩次游歷留下寶墨刻于此碑前后。
我們看到那著名的“雲”字,既有痛日本鬼子之野蠻,也感嘆嘉慶的字寫得漂亮,甚有云雨之意之浮想。
嘉慶字“雲居”
第四殿,為彌陀殿。殿里匆匆拜過,知道肯定也無門可穿過。
彌陀殿
走進左邊的“龍藏木經”館。進門,木香撲鼻而來,門口正中一塊紅木上書金色“龍藏”兩個大字,墻壁后一排與屋頂同高的木制玻璃柜,里面裝著滿滿的“木刻經書”,清代龍藏木經板,寶物終于出現(xiàn)了。有解說員上來講解,大致是“這些經書刻于云居寺,先存于故宮,再存放于智化寺,…,最后歸放回云居寺……木質優(yōu)美”。繞室一周,香氣溫馨渾然不去,不知是門口那塊紅木散發(fā)的香味,還是壁上木經之神力。我們看到錈刻石經的倡導和首刻者——寺廟始祖靜琬大師楷書《金剛經》經書拓片。
“龍藏木經”館
殿里有幾個工作人員用真經木板,演示印刷。我們現(xiàn)場求經兩張,保佑一切。
《龍藏》珍品“海會圖”
走進右邊“舌血真經”館,這是幾年來最讓我忘不了之處,一個執(zhí)著的和尚,刺破舌頭,以血寫經書。聽起名字來嚇人,有點像“九陰真經”,說起來也嚇人,像“鐵血丹心”,想起來更嚇人,兩腿發(fā)軟,那得用多少血啊。
“舌血真經”館
“舌血真經”館里,講述明代(崇禎十三年 1640 年)祖慧師傅刺破舌尖,滴血為墨,寫就《大方廣佛華嚴經》80 卷,長達 60 萬字的故事。館正中蠟像,是祖慧師傅挑燈寫經的場景。瞻仰了櫥窗里陳列的經書原件。朱紅色的字跡,像是在默默地呼喚你,鮮活地告訴你,那是在無比堅定的信仰支撐下的一種敬業(yè)、一種忘我、一種奉獻,字字是血,滿篇是情啊!
院落
寒冷的北京,這個幽靜冷清的寺廟,院里一個僧人寞默地統(tǒng)著手轉圈,院外一佛塔從檐上聳出。深山藏古寺,內斂含蓄,托體同天阿,建筑和自然天人合一。此時此景,恰如其分。
繞彌陀殿殿后,終還是石墻,拾階而上。
進入最后一座殿。一排房連在一起,中間是大悲殿,右邊是藏經樓,左邊是舍利館。
云居寺的佛肉舍利和法門寺的佛指、八大處的佛牙,同稱為國內的三處佛祖之寶,與法門寺名揚海外相比,北京這兩處的佛寶較為低調。云居寺的舍利為 1300 年前靜琬大師安置在對面石經山雷音洞里,現(xiàn)供奉在殿內正中金塔內,兩顆赤色肉舍利(據說為天開寺舍利,佛原物存首都博物館)。從這里又學到一點知識“紅舍利即肉,白舍利即骨,黑舍利即發(fā)”,此舍利為肉舍利,發(fā)掘時外有金棺銀槨,分外神圣,并且適逢很多年,舍利還自發(fā)光,光芒照耀四周,我們看到墻上掛有舍利發(fā)光的照片。
大悲殿
中國佛寺不論規(guī)模地點,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以山門殿—左右鐘樓和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為線,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wěn)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后建筑起承轉合,前呼后應、氣韻生動。中國寺廟的建筑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和諧寧靜。
云居寺就是標版,但是它非一般寺廟是平面的,它從低往高,迤儷向上,節(jié)節(jié)升高,它是整體的、規(guī)范的、一絲不茍的。
院落里,又看見了無處不浮現(xiàn)的塔尖,禁不住疾步尋塔而去。
北塔
美麗的北塔是云居寺的標志性建筑,穿過蒼翠竹林小道,來到塔院。
北塔氣勢宏偉,造型獨特,這座塔一塔跨兩朝,基座建于隋朝,塔身則是遼朝所建,為何經歷這么長時空?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塔下部的基座上,每塊佛磚上都刻有“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的偈子。
看這塔,是在看時間,看穿越。
我的鏡頭下,留下了伴在塔旁的枯藤老樹昏鴉的窩。
北塔
北塔四周角上,是四座方形小塔,呵!唐塔。游記不得不長啊,不說清楚對不起人。全國現(xiàn)存唐塔不過百座,北京有8座半,全在房山,對面石經山2座半,5座在云居寺,這里就有4座。這四座塔都有明確的建造時間,重檐七層,七級浮屠塔。
北塔的北面還有三座清代主持塔,稱三公塔。
開元十五年唐塔(公元727年)
開元十五年唐塔內的浮雕,“一佛兩侍”
北塔基座這個“可喜”的力士,每次來我都要摸它。
北塔基座這個“可喜”的力士
塔院里還有幾通古碑。一通是“千佛碑”,隋碑,一般的碑“題記”都在碑的上部,這座碑的“題記”則在碑的正中間,四周刻有千尊佛像,現(xiàn)已毀壞,只看見依稀的形狀和孔。
隋代“賢劫千佛碑”
另一通是“白話圣旨碑”,元碑,此碑奇妙處在于,內容刻的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道圣旨;另外它是用白話寫成,這在古碑中是不多見的;再有就是,紀年用的不是一般的年號,而是十二生肖,非常獨特。
元代“白話圣旨碑”
云居寺,南北雙塔對峙。北塔看了,就去找遙相呼應的南塔。
尋經去
南塔,原稱藏經塔,顧名思義,地下有藏經的地方。南塔已炸毀,這是現(xiàn)在新建的密檐塔。
南塔旁邊有一座小塔,就是“壓經塔”,在它的下面就是著名石經地藏,發(fā)掘于 50 年代,“南塔倒塌后,塔里的《石經寺釋迦佛舍利塔記》記載,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有石經碑四千五百條。專家們據此,找到了石經地穴。地穴南北長19米,東西寬10 米,深5米;經版分六層、二十一列存放,沉睡了840年的石經重現(xiàn)人間,在文物界、佛教界引起了極大轟動,被列為五十年代我國文物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云居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留預備清單,主要是石經的絕世價值。“1999年7月在這里重建恒溫恒濕的石經地宮,將一萬多塊珍貴石經按原來順序移入地宮。并于1999年9月9日時9分9秒舉行了盛大的入藏儀式”稱之為回藏。
上一次來,沒有看到石經,今天終于一睹容光。隔著密封的玻璃窗,看到碼放有序的石經,每塊石板之間都用紙隔開,一塊塊石板,上萬塊石板,刻著一個一個字,字字錙銖。
小版石經,“尊勝佛頂真言修瑜伽法券上”
看仔細了,碑上刻的文字就像人在修行瑜伽。哈哈!我妄語了。修習的人知道那是什么。
南塔后面的高臺上還有一座塔,是“開山琬公塔”。今天這些稀世石經珍寶,都是塔主人靜琬大師的功德。
房山石經刻經1122部,3572卷,刻成經版14278塊,總字數達3500萬字之多。云居寺這里地宮埋藏經版10611塊,寺外對面石經山上開鑿藏經洞9個,藏石經版4559塊。“那九洞中,第五洞雷音洞,就是原供奉佛舍利的,該洞是開放的,其余八個洞都用石門把石經封藏”。
從這里遠眺對面的石經山,在蒼茫的天色中看不清那些神秘的洞穴,只能想象雷音洞里,靜琬大師指揮一塊塊搬運石經,安放佛祖舍利。神秘的石經山啊,只能下一次再來瞻仰了。
遙望石經山
云居寺,風霜銷蝕它的肌容,戰(zhàn)火夷平它的輪廓,在荒山之中,遺落幾座傷痕累累的佛塔,散仆遺址上各個歷史時期的殘破文物,但是那藏于洞中不朽的經書,穿透歷史的時空,熠熠閃光。
最后不忘寫的,在寺廟的齋堂吃到了云居素食。素雞、素魚、素蝦、還有“云居一指禪”,形狀和口味居然跟燒烤紅腸一模一樣,感嘆啊!你看看這只雞,就像要從我的紙上一躍而起了。
云居名菜“結緣”,素雞
離開時,爸還要回去看一眼那“舌血真經”,是啊,每個人到這里都會為之震撼。兩千多年來佛教信徒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佛教三寶的無比虔誠,自古就傳有“刺血為墨、剝膚為紙、燃指為燈”的說法,舌血真經的發(fā)現(xiàn),就是有力的印證。
千年風雨兼程,經書長存、精神長存。
詩人有一句話“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想到這里不禁點頭,真是千年不變的石頭,而人生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