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昭君墓沒有進行考古發掘,加之王昭君墓不止一處,還無法確定埋葬王昭君的具體地點。
青冢牌樓
傳說,昭君原是天仙女,下嫁單于平息漢匈干戈。出塞時與單于走到黑河邊,忽然朔風怒號,走石飛沙,行動不前。昭君彈起心愛的琵琶,頓時彩霞橫空,白云繚繞,冰雪消融,萬物復蘇,遍地長滿青草,開滿野花。陰山綠了,黑水清了,無數的百靈、布谷、喜鵲,在昭君和單于頭頂上飛翔。單于和匈奴人民就此定居。后來,昭君和單于走遍陰山山麓、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一條條玉帶似的河流,一片片綠茵茵的草原,皆因昭君所得。
昭君去世時,農牧民紛紛趕來,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這些傳說,表明昭君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永遠懷念她。正因如此,在呼市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十幾座昭君墓。
昭君博物院
如今,昭君墓已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占地約73畝。一座高3.95米,重5噸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閼氏并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處理在廣場上。
昭君與單于
漢白玉昭君雕像,娥眉秀發,衣袂飄飄,目視遠方,栩栩如生。
全身像
昭君墓園
昭君墓最早記載,見于盛唐時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詩中。清代關于青冢的記載比較詳細,張文瑞和錢良鐸途經呼和浩特時,還看見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馬、石獅、石幢,墓頂有小方亭,亭內有佛畫、細布及豆麥等物。這些表達了當地人民對昭君的眷戀和哀思,經過長期的戰亂,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單墓體和幾尊石碑。
每年來參觀的游客基本維持在20萬人左右。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昭君墓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漢元帝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相傳有'落雁'之美,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之一。昭君自愿遠嫁匈奴,立為寧胡閼氏,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