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角樓老照片
仲冬的北京,天朗氣清,溫暖的陽光撫摸著眾生,我登上了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的東南角樓。
角樓是建在角臺上的閣樓建筑,為城墻防御工程的重要設施。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地觀察敵情。遇有戰事,駐守角樓的士兵可以從正面發射箭簇火器,還可配合兩側敵樓及城墻正面守軍用交叉火力殺傷攻城之敵。
東南角樓,位于北京內城原城墻東南角,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高17米,坐落于12米高的臺座上。是北京現存唯一的城墻角樓,也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城垣角樓建筑,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古老的城墻之上放眼望去:腳下的汽車川流不息,火車隆隆駛過;郭守敬1203年開辟的通惠河在靜靜地流著,因了它的存在,所以這一帶才留下那么多諸如海運倉、北門倉、東門倉、大木倉等等糧倉的名字,七百多年了,它早已退出歷史舞臺,溫柔得像個處子;高樓群把角樓困在中央,擋住了天際線,它們的高聳讓恢弘的角樓變矮,就像在一群西裝革履的年青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身著漢服的老者,讓你詫異,這種嚴重的不和諧,讓人沒有一點歷史古都的感覺,只覺得這現代都市規劃人是在夢游狀態下完成的工作——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緊密揉在一起了。
漫步在角樓城墻上心中無限感慨。一百多米長的城頭上面平整得像個大操場,兩個小磚房分別靜靜地立在操場的東西,它叫“鋪舍”,是值守士兵休息的地方。兩門鐵炮臥在地上,看身上的鐵銹可知年代久遠,其中銹蝕較輕的炮身上有文字,它鑄于崇禎十年,那是1638年,也380多年了。
走到城墻的西端,有垛口的橫墻攔住了去路,上個世紀因為建設的需要把城墻拆了,順著垛口向西望去,那是拆了一半的城墻,像一條不寬的馬路,看不到盡頭。明清城墻很寬,底部20米,上面16米,便于軍隊在防守時行動。
角樓里有樓梯,墻壁上均辟箭窗,亦稱射孔。攻城戰斗發生時,那射孔里箭簇與子彈不斷地射出,可以直接殺傷攻城的敵人。角樓有兩重屋檐,上檐下有一排射孔,下檐下有三排,闊面與側面共144孔。
樓中有關于明清城墻和城門的介紹,有文字,有模型。遇到兩個老北京,他們住在米祿倉胡同,對老北京熟悉得讓人羨慕,比如其中一位說,北京城的中軸線并不是正南正北,不是與子午線重合,中軸線的北端與子午線偏西兩度,目的是為了朝陽。我上網一查,可不是嘛!偏了兩度十幾分。他們如數家珍地向我介紹了北京的城墻與城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防范韃靼人入侵,為保護城南百姓,朝廷決定修建外城。由于外城比內城寬了1300米,所以東西兩端各寬出650米,這樣北京內城與外城形成了一個“凸”字形。內城墻周長22.5公里,外城墻14公里。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閱兵
他們還站在明城墻地圖前說,北京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內九”指的是內城的九座城門,這九座城門分別是東為東直門、朝陽門,西為西直門、阜成門,南為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北為德勝門、安定門。“外七”指的是外城的七座城門,這七座城門分別為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寧門、東便門和西便門。“皇城四”指的是皇城內的城門,分別是東安門、西安門、天安門、地安門。
聽了他們的介紹覺得很長知識,直觀,快捷。
俯身垛口向城下望去,城墻下的公園里是三三兩兩快樂的游人,他們在享受生活,實在產生不了兵臨城下的感覺。
可是北京的城門哪個沒經歷過戰爭?
不說于謙為守衛北京城在德勝門、西直門與瓦剌人拼死一搏;也不說袁崇煥率九千騎兵與皇太極的八旗軍在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的鏖戰,單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有關城門的戰斗就能說它幾天幾夜。
19世紀末,列強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在文化上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一些不法教民橫行鄉里,民教沖突日趨尖銳,于是教案頻發。八國聯軍侵華前的40年間,全國共發生各類教案800多起。眾多的教案中,山西教案最為惡劣。
據百度百科介紹:
毓賢(1842-1901),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1899年,毓賢任山東巡撫。毓賢認為“民心可用”,于是義和拳成了合法組織“義和團”,并授“毓”字旗,毓賢縱容拳民燒教堂。1900年任山西巡撫,毓賢排外更加激烈,唆使義和團焚燒教堂及屠殺教民,對拳民首領待若上賓。他對傳教士假稱保護兵力不足,讓全省傳教士集中到省城太原一處。1900年7月9日,在巡撫衙門西轅門前,毓賢將46位傳教士盡數殺害,其中12名天主教方濟各會的意大利籍主教、修士和修女,34名英國浸信會傳教士,還有11名幼童。毓賢親手殺死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區正主教艾士杰。山西全省共殺傳教士191人、中國教民及其家屬子女1萬多人,焚毀教堂、醫院225所,燒拆房屋兩萬余間,是各省中死人最多的一個省。
事后為此付出的撫恤金和喪葬費等賠款計四百余萬兩白銀。清廷還停止山西人士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若干年,以示懲罰。
天子無德國不安——慈禧是一個有嚴重心理疾病的老太太,她怕失去權力,她自以為是、盲目排外,君不見,當初鐵路進入中國是何等艱難。
中國第一條小鐵路修建于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沿著護城河修建了一條一里長的小鐵路,這實際是西方工業革命的成功者向封閉落后的中國發出的加入世界蒸汽機大家庭的邀請函。可是不久,清統治者以“觀者駭怪”為由,勒令把它拆掉了。
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修建于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上海擅自修建了淞滬鐵路,全長15公里,經營了一年多,后來清政府用28萬兩白銀將其贖回拆除了。
中國人自己修筑運煤的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全長9.67公里。清廷說此路靠近東陵,機車的轟隆聲會驚動老祖宗,建成后竟有一年的時間是馬拉火車運煤。
戊戌政變中像康有為、梁啟超那些人由于當時外國領事館的保護,得以幸免于難,這也使慈禧排外情緒更加強烈。
甲午戰爭沖擊了慈禧生日的舉辦規模,她挪用軍費搞排場引來諸多大臣反對也加深了對外國的憎恨。
世紀末,義和團剛興起時,慈禧認為它有礙于自己統治,下令清剿,結果事與愿違,義和團更加壯大。后來慈禧在毓賢夸大的報告中,竟然相信義和團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也相信了極力排外的剛毅“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的說法,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有了義和團似乎有了主心骨,當她看到列強要求剿滅義和團,勒令她歸政的“洋人照會”后,忍無可忍,1900年6月21日,她以皇帝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同時慈禧還下令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銀五十兩,一洋婦賞銀四十兩,一洋孩賞銀三十兩。
于是“庚子國難”快速地到來了。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