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雕像
1900年7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國難當頭之際,70多歲的晚清名臣李秉衡,率兵進京勤王,在缺兵少將、槍彈不足的情況下,毅然阻擊聯軍,戰敗后,服毒自殺。
聯軍占領北京
1900年7月中旬,八國聯軍從大沽口上岸,攻陷天津城,并準備向北京進發的消息,已經傳到慈禧太后的耳朵里,這一刻,慈禧太后出現了遲疑,她下達了兩道讓后人不解的諭旨:
一是,宣布停止進攻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向各國表示使館內的公使及家眷安全,已經為他們的回國做出安排,更讓后世人不解的是她還派人給使館區送去了包括西瓜在內的大量生活用品;
二是,任命李鴻章為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做好到北京,與洋人談判的準備……,這一切讓外界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慈禧太后準備與聯軍和談,北京戰事有和平解決的兆頭。
但是,這一切的努力,因為一個人的出現而徹底擊碎,也讓大清徹底走向了與洋人拼死決戰的戰場。
李秉衡與馮子材
現在要說說,李秉衡這個人了。
李秉衡官至正一品、尚書、總督,任五省欽差大臣,是社稷之棟梁。以當年為官的級別及在光緒身邊的地位,李秉衡毫不遜色。在清史中,李秉衡應當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但是,介紹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的篇幅不少,卻鮮有李秉衡的介紹。
后人在評價李秉衡時,多贊譽他的抵抗外國侵略,維護祖國尊嚴的氣節。
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此時的李秉衡任四川總督,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在天津前線告急時,慈禧太后就向各省發出“帶兵北上勤王”的上諭,可是,出現了“東南互保”的情形,沒有一支大清軍隊趕來保衛首都。
李秉衡聞訊當即招募兵力,入京師勤王。
李秉衡
1900年7月26日,李秉衡來到北京,讓慈禧太后矛盾復雜的思緒,安定了幾分。第二天,慈禧太后立即召見李秉衡。
此時,李秉衡已經是以為70多歲的老人了,當慈禧問他對北京時局的看法時,李秉衡這位東北漢子說了這樣一句話:“既然已經開戰,就不能言和。”這句話,讓慈禧心中一震。
慈禧太后當即奉旨:“李秉衡著幫辦武衛軍事務,所有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均歸該大臣節制”。
8月6日,李秉衡帶兵出戰,行前自誓:“寧為國捐軀,勿臨死而縮手!”
李秉衡
8月5日,天津北部的北倉、楊村防線吃緊,李秉衡受命前往北京通州——北京城最后一道防線,組織第三道防線。此時,李秉衡要兵沒兵,要槍彈沒槍彈,他找到了榮祿。沒想到榮祿一口拒絕:我連保護北京的兵都不夠,哪有多余的兵借你。
李秉衡說:沒兵,借點槍彈總可以吧?榮祿板著臉說,找山東總督借吧。
被潑了一盆冷水的李秉衡只得空手而歸,史書記載,他帶著500“親兵衛隊”,開往通州戰場,北京城沿途百姓夾到送這支隊伍。
大清與聯軍作戰
到了前線后,李秉衡才感覺大清軍隊士氣低迷,毫無戰斗力,一觸即潰。
8月8日,李秉衡帥軍抵達通州和楊村之間的河西務,然后又退到張家灣。8月11日,聯軍進攻通州,通州背后就是帝國都城朝陽門,已經沒有后路可退了。但是,當八國聯軍進攻通州時,清軍兵敗如山倒,潰兵如洪水一般,裹挾這一切退往北京。此時,李秉衡身邊已經沒人了,絕望中,他在就地給朝廷寫了一份奏折,其中痛言:
“軍隊數萬,聞敵輒潰,實未一戰。所過村鎮,焚掠一空,采買無物,人馬饑困。”
李秉衡故居
在敗局以定發情況下,李秉衡心有不甘,還想做最后一次嘗試。這位經久沙場的老將軍,帶領一部分清軍趁聯軍向通州攻擊時,想迂回到聯軍的后面進行襲擊,就是死也得拉上一些墊背的。可是,剛走到一半路,隨行的清軍不愿意再戰,陸續逃走。這位絕望的老人,走進路邊的一所草房,拿出隨身攜帶的毒藥自殺,史書記載“仰藥死之”,時年70歲。
李秉衡的自盡,是對大清帝國的徹底絕望。
8月12日,通州陷落。
李秉衡故居
他死后,清廷不僅未追究他戰敗之罪,反而對他加以褒獎,照總督例賜恤,入祀昭忠祠,謚“忠節”。
不料,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期間,聯軍認為李秉衡“庇拳仇洋”,為“禍首”之一,要給以嚴懲。清廷只好追奪原官撤銷恤典。
慈禧與李秉衡
李秉衡,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說他是“民族罪人”,有人稱他“誤國之忠臣”、有人說他是投機分子、表演家,甚至有人給他列出了“九宗罪”。
《清史稿·李秉衡傳》稱:李秉衡,時稱“北直廉吏第一”。
李秉衡故居
有的史學家認為,李秉衡出現在北京后,堅定了慈禧與聯軍殊死一戰的決心,這使得最后一絲避免展示擴大的希望熄滅了,最終導致帝國都城的洗劫。
李秉衡文集
但是,這是吹毛求疵的說法,在李秉衡到來時,局勢已經無可改變,非李秉衡一人之力能挽回敗局,而在國家最危亡的時刻,這位老將軍挺身而出,這種血性和骨氣,是晚清帝國文臣武將的稀缺品。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