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使的住房,變成了堡壘
1900年庚子事變,大清精銳的武衛軍和數十萬義和團,攻打使館區,50多天的圍攻,竟然沒有攻下只有數百人防守的使館區,這一荒誕的戰事,成為千古之謎。
清軍和義和團圍攻使館區后的東交民巷西口,一萬精銳清軍,以及十幾萬義和團打不下小小的外國使館,是清軍太落后、戰斗力太弱,還是另有玄機?
自從開戰以來,積極主戰的端王一派實力占了絕對上風,眼見董福祥攻不下使館區,端王似乎看出一些端倪。他以太后上諭的名義,調武衛右軍天津總兵張懷芝率領開花炮進入北京,讓他用殺傷力巨大的開花炮轟擊使館區。
張懷芝
開花炮,是一種從德國進口的新式大炮,一顆炮彈重達幾百斤,內部填充炸藥,及其他易燃易爆物的鐵球,可以大面積殺傷敵方,同時,使對方承受巨大的后勤和心理壓力。
率領這支炮隊的分統名叫張懷芝,山東人,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張懷芝被編入新建陸軍,后任北洋過山炮隊領官。張懷芝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武夫,而是武衛軍的精英將領之一。
榮祿向張懷芝下達了作戰命令,大炮也架在城樓上,只等一聲令下,就向使館區開炮。但是,張懷芝第六感覺有點不對勁:“果真是太后下令炮擊使館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太后會有上諭,如果中堂(榮祿)決定炮轟使館,也應該給我手諭(紙質證明)?!睆垜阎牡臅r,攻下使館區沒有問題,一旦失利。事后自己就成為轟擊使館區的替罪羊,想到這,張懷芝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大學士榮祿
張懷芝快速下城墻,騎上快馬,直接來到榮祿府,要求榮祿給他寫一道下令開炮的手諭。但是不管說什么,榮祿就是不接茬,東拉西扯。張懷芝也不是等閑之輩,來個死磨硬泡,你不寫,我就不走了,茶涼了,再上;話題沒了,再找。老滑頭榮祿這回碰上“流氓、無賴”了。
僵持了一天,看看張懷芝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被糾纏的沒脾氣的榮祿,站起來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
“橫豎炮聲一響,里面是聽得見的,太后聽不到炮聲,我無法交差?!?/p>
張懷芝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他楞了一下,立刻明白了:“原來太后想聽炮聲,那這件事好辦,晚上就會有炮聲?!闭f完,告辭,轉身走了。
這段史實,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記載,大體上差不多。
榮祿這句話,讓他受益終生,后來升為甘肅都統。
千瘡百孔的使館
張懷芝離開榮府,立刻登上城墻,他告訴手下營官:大炮的炮位尺度不準。在他的親自測定下,開花炮精確地瞄準了使館區內一塊無人的空地,當晚,一夜炮聲隆隆,炮彈不是落在使館空地,就是落在中國民房中。
被俘虜的義和團民
在50多天圍攻使館區的戰斗中,使館區共有66名洋人死亡,清軍總共發射了四千枚以上的炮彈,以及100萬發以上的子彈。算一筆賬,清軍平均每天發射60發炮彈,加上1.5萬發子彈,才能造成一名洋人死亡。這個成本太大了。
在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慈禧太后出逃期間,她向隨侍的人的一番話,暴露出她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她說:
“我本來是不想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但雖是沒攔阻他們(指以端王載漪為首的主戰派),始終總沒有叫他們十分盡意的胡鬧?;饸庖贿^,我也就回轉頭來,處處留著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的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這句話,大有深意。 斷送大清江山的慈禧太后恨洋人,核心是,洋人要干涉大清內政,讓光緒執掌江山,讓自己歸政,這讓她感到恐懼。
慈禧嗜權如命,她不能失去大權。為了控制權利,她不惜一切代價,把義和團、載漪等推向前臺,利用義和團殺洋人,以保住自己的權力。將來打勝了也就罷了,要是打敗了,八國聯軍追究起來,她就可以一股腦兒把責任推給義和團和王公大臣,自己依然可以安坐高位。
10萬之眾,從官到兵,竟然沒有一人能說得出具體的防御部署,沒有指揮機構,沒有戰斗動員、作戰方針、作戰原則,也沒有協同作戰的實施計劃和保障支援方案,更沒有戰役和戰術預備隊。所有該有的都沒有。
1900年,一萬多精銳的武衛友軍圍攻“彈丸之地的”使館區50多天,始終打不下來,我們許從這兩個真實發生的故事中揭示真相來,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就這樣斷送在一個獨裁的女人手中。
義和團殺洋毛子
后人多有譴責,痛罵榮祿在帝國危亡的關頭,保護洋人里通外國,導致大清帝國首都淪陷,生靈涂炭,國寶被劫掠。但是,有一個可怕的假設:如果當時大清軍隊攻下了使館區,殺害了公使人員,以及大量的教民,后果又會怎樣?十一國,甚至更多的國家,集中力量,攻擊一個國力衰敗的落后國家,我們不敢去想,中國面臨的是一場怎樣可怕的災難……
英軍從水門進入北京城
也許,我們真應該感謝榮祿、張懷芝們,感謝他們沒有動用全部力量攻打使館區,保護了洋人……
歷史啊,就是這樣的不可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