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手拍〕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脈——走街串巷話胡同(七十三)
大柵欄的近鄰,以吃食聞名的小巷子
門框胡同
北京哪兒最繁華,過去京諺所云:“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
北京熱鬧的地方數不勝數,憑什么一條百八十米的門框胡同能名列京城最繁華地界兒的行列。
憑的是“吃食”。
民國至解放后的一段時期內,最能代表老北京小吃的攤位和飯館都聚在這一條街上了。
復順齋的醬牛肉
豆腐腦白
爆肚馮
奶酪魏
年糕楊
祥瑞的褡褳火燒
……
此后的日子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連自家的糧食、副食都要本(購糧本)定量,買米買面買油都要糧票、油票的,這條街上做飲食買賣的也就都封了爐火,改行停業關張了。
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條最靠近大柵欄商業街的北京小吃一條街,才慢慢隨著大柵欄的復興,恢復了點元氣。1985年,爆肚馮的后人最先在門框胡同重開祖傳爆肚小吃店,此后瑞明樓、月盛齋等老字號也紛紛落戶于此,使這條窄窄的小街又恢復了生機。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由于前門地區的改造拆遷,這些小本經營的店家再次失去了經營的場地,祖傳的手藝再次面臨失傳的窘態。2006年,市區政府為保護北京小吃不致于斷檔消亡,在什剎海邊上的胡同里,搭起了“九門小吃”門店,12家老字號和特色飲食扎堆擺攤,前門拆遷的老字號大多也搬了過去。至此,門框胡同失去了往昔北京小吃一條街的美名。
現今的門框胡同仍是以開辦小飯館為主的一條小巷子 ,但北京著名的小吃已所剩無幾了,倒是門框胡同鹵煮當起了家,感覺就像走入了“門框胡同鹵煮”一條街,滿街的“百年鹵煮” “門框鹵煮總店”的招牌,即使是開“老北京炸醬面”的門店,其經營者也都是一口的外鄉人的口音,完全沒有了北京傳統小吃本地經營者的身影和獨特風味。
不過在飯點兒上,巷里的幾家鹵煮店還是買賣興隆的,座無虛席,門口還排起了隊,但吃主大多是外地的游客。
門框胡同,緊臨大柵欄,其南口出來就是大柵欄,南北走向,昔日一直通到廊房頭條,現今頭條至二條的建筑早已拆得無影無蹤,所以門框胡同也就剩南邊的一截了。
門框胡同之所以叫門框胡同,是因為在胡同中搭建有一石質的過街門框而得名(見圖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