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安徽祁門大雪紛飛,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總部就設在這里。
一天深夜,從北京來的一封八百里加急信件,把曾國藩從睡夢中喚醒。
信件是咸豐皇帝派人快馬加鞭送來的,信中說英法聯軍打敗了僧格林沁帶領的清廷精銳部隊,他自己已經逃出紫禁城了,要曾國藩發兵北京,與英法聯軍一決高下。
戰事緊急,曾國藩立即著手組織人馬北上勤王。
但是,當曾國藩的部隊正要浩浩蕩蕩開往北京城時,他突然想到咸豐皇帝信件中的兩個字。
一想到這兩個字,曾國藩突然變卦了:他的軍隊不去北京城救援了。
要知道,曾國藩一直被認為是忠君愛國的清廷重臣,他怎么說不去就不去了呢,而且,違抗圣旨是死罪一條。
曾國藩彼時帳下有10萬精兵強將,打敗區區英法聯軍6000人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曾國藩應該搶著去爭這個頭功才對啊。
有人認為曾國藩之所以不派兵勤王,是他可能起了異心,其實不是這樣。
曾國藩一直是忠君愛國的,這可以從他早年的一件事看出來。
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之前,他的弟弟曾國荃在給他的家書中,說咸豐皇帝淪落到如今的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
雖然曾國荃說的是大實話,但是曾國藩不僅把這封信燒了,還把曾國荃臭罵了一頓。
忠君愛國一直是曾國藩自己的底線,他也要求曾家不可逾越這個底線。
但是曾國藩現在不北上勤王,怎么看都不像是忠君愛國的行為,這其中必然有另外的原因。
于公來說,有兩個原因,但是曾國藩也有三方面的私心,無論哪種原因,前提是曾國藩自己得有這個敢不去的實力。
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先怎么把咸豐皇帝給糊弄過去,否則曾國藩小命不保。
曾國藩其實想到了辦法,他卻一時半會兒不敢去實施。
咸豐皇帝畫像
正好李鴻章也收到了咸豐皇帝勤王的急信,他也有同曾國藩一樣的考慮。
這一天,李鴻章來到曾國藩的軍事駐地,兩個人一見面就心照不宣地交換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兩個人在討論怎么糊弄咸豐皇帝時,李鴻章拉過曾國藩的手,在他手心寫了一個“拖”字。
曾國藩一看,哈哈大笑起來:
“英雄所見略同!”
兩個人心知肚明,咸豐皇帝的信送到他們那里,耗時半個月。
李鴻章
他們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一下,一來二去就一個月了過去了,京城的戰事早已經平息了。
大約過了一周左右,曾國藩開始給咸豐皇帝寫信,內容不僅天衣無縫,而且十分感人。
咸豐皇帝原來是讓曾國藩派遣鮑超帶領3000人馬進京勤王,曾國藩說經過他同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商議,認為讓鮑超勤王不妥。
鮑超不識路,如果讓他帶兵進京會延誤戰機,而且鮑超不善于指揮作戰,即使到了京城也發揮不了什么作用。
鮑超
勤王一事十分重大,懇請皇上恩準自己或者胡林翼領兵進京抗擊英法聯軍。
咸豐皇帝看了這封忠貞可鑒的信,估計得氣個半死,但是又跳不出任何毛病。
事實上,曾國藩后面還有更離譜的神操作,他竟然還同英法聯軍合作。
曾國藩當時不派兵去勤王,其實是一種十分理性的作法,于國家來講,這種作法也是十分正確的。
英法聯軍攻打北京,他們并不是要奪取清朝的政權,他們自知沒有那個實力打垮清朝。
他們的根本目的,只是為了資源和錢而來,擔心清朝不同意,就先那槍炮嚇唬嚇唬。
只要清廷賠償一些白銀,再簽訂一些有利于他們的條約,他們才沒有心情同清廷打來打去的呢。
事實證明曾國藩彼時的判斷是十分正確的,沒過多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后,英法聯軍就休戰了,清廷也通知曾國藩不用進京了。
而彼時曾國藩鎮壓得太平天國起義就不一樣了,洪秀全就是沖著推翻清廷而來的,而且彼時正是進入鎮壓的關鍵時期。
太平天國運動
戰事十分激烈,曾國藩甚至在中軍帳中懸掛了一把寶劍,聲稱如果太平天國攻入中軍帳,他就拔劍自刎。
彼時安慶城內的起義軍本來已經彈盡糧絕了,攻下安慶只是時間問題。
哪里料到,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急中生智,來了個圍魏救趙,向西殺了個回馬槍。
而且一路過關斬將,直抵徽州,殺得曾國藩措手不及,因此才有懸劍一事。
一個是只要錢,一個是要政權,孰輕孰重,曾國藩自然掂量得一清二楚。
而真正讓曾國藩決定不派兵勤王的,是咸豐皇帝信中的兩個字:勝保。
勝保這兩個字不是必須保證勝利的意思,而是一個人名,這是清廷的常敗將軍。
他逢戰必敗卻又十分嫉妒,而且貪心不足,以前總是同曾國藩的湘軍無事生非。
咸豐皇帝讓鮑超帶領3000兵馬進京,卻要讓勝保來指揮這個軍隊,曾國藩心中不踏實。
鮑超進京后,如果勝保私吞了自己這3000精兵強將,那就虧大了,曾國藩不敢冒這個險。
勝保將軍
勝保屢戰屢敗而能夠屹立不倒,一方面因為他是旗人,另一方面也是咸豐的刻意安排。
咸豐皇帝希望通過勝保來制約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漢族大臣,以及他們手下的軍隊。
清廷的正規軍只有綠營軍和八旗軍,但是已經被太平天國起義軍打了個七零八落。
像曾國藩他們手下的軍隊,實際上是地方武裝組織,彼時稱為團練。
自己的人馬被勝保這個政敵私吞,曾國藩是肯定不容許的,他能夠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離不開他的湘軍英勇善戰做后盾。
劇照
曾國藩意識到這是自己屹立不倒的本錢后,他就更不愿意派兵勤王了。
曾國藩對英法聯軍和僧格林沁蒙古馬隊的戰況進行分析后,認為鮑超帶領3000兵馬進京,幾乎就是白白送死。
英法聯軍出動總人數為20000萬,實際作戰人數僅有6000左右,其他是后勤保障人員。
清廷派出34000名戰士,以六打一,結果呢,死了3000多人,而英法聯軍僅僅5死46傷。
是清廷的戰士不夠勇敢嗎?不是,僧格林沁領導的這次騎兵部隊曾經在天津把太平天國起義軍打得丟盔棄甲。
是對方發動的突然襲擊嗎?也不是,咸豐和僧格林沁彼時可謂是知己知彼。
兩個人分析了清廷部隊和聯軍部隊各自的優勢,制定了斜抄橫擊的作戰方案,這個方案看似沒有任何問題。
有人看到這樣一定會說,是武器啊,人家都使用洋槍洋炮了,清朝還在使用刀箭。
這只說對了一部分,先看看當時的戰斗情況,也許能夠找到答案。
僧格林沁帶領34000名將士,在黃瓜園擺出了一個10里大陣嚴陣以待。
隨后,6000聯軍進攻過來,僧格林沁按照既定方案,正面用火槍手誘敵,騎兵向聯軍兩翼進攻。
聯軍采用的是如上圖所示的空心方陣,這種方陣這是專門為殲滅騎兵而設計的。
一面或者外層的陣列如果被打散了,里面的步兵會立即補充上來,方陣始終不會亂。
當一面的步兵在進行戰斗時,另外三面就成了戰斗這一面的后衛和照應。
不得不說蒙古騎兵十分勇猛,他們奮不顧身地就拍馬沖向了聯軍,但是,他們中計了。
空心方陣還有一個妙用,如果對方一股騎兵闖入,方陣會開一個口子,把騎兵讓進方陣內,然后切斷騎兵。
這時候,方陣外面的步兵對付切斷在外的騎兵,方陣內的步兵絞殺切斷在內的騎兵。
里面的騎兵被四面絞殺,外面的騎兵又要面對類似車輪戰的步兵,還會隨時被切斷。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旗下的蒙古騎兵就這樣被不斷蠶食和消耗,沒過多久就陣腳大亂。
正面的火槍手面對的是更為先進的霰彈,一發霰彈發射出來后有很多發子彈,一旦被打中,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
僧格林沁部隊已經方寸大亂的時候,英法聯軍才開始放大招。
僧格林沁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帶來蒙古騎兵想打亂空心方陣,但是根本找不到機會。
突然,英法聯軍中殺出了一隊錫克騎兵,錫克騎兵是聯軍從印度征召過來的。
錫克騎兵驍勇善戰在世界上都十分有名,馬快、矛長、人兇悍是其三大特征。
面對如此剽悍的錫克騎兵,蒙古騎兵根本就不是對手,紛紛被挑落馬下。
曾國藩分析了戰況之后,驚出了一身冷汗,區區3000湘軍,貿然前往,也不過是給錫克騎兵打牙祭而已。
與其把3000精兵強將拿去白白送死,還不如留在祁門打太平天國起義軍。
當然,曾國藩不愿意派兵勤王,還有第三個私自原因就是湘軍不樂意去。
湘軍等地方武裝,一直不受清廷待見,不僅在軍餉、撫恤還和犒賞方面要低得多,而且總是被歧視。
比如穿著的號服,地方武裝上面清一色的“勇”,而清廷的正規軍全部是“兵”字。
因此,清廷的正規軍有難,簡直就是一方有難八方點贊,還想讓地方軍來救你,他們高興還來不及呢。
尤其令地方軍憤憤不平的是,攻堅戰就讓地方軍上,吃苦賣命的是地方軍。
最后要勝利了,清廷正規軍就出場了,如此一來,論功行賞的時候,地方軍往往連湯都沒得喝。
曾國藩
如果某場戰斗可能無法取勝,清廷正規軍就像烏龜一樣躲了起來。
戰事失利咸豐皇帝就拿地方軍將領出氣,而出工不出力的正規軍卻依然能夠吃香的喝辣的。
這種情況,在咸豐皇帝成立江南和江北大營時,尤其突出。
為了能夠快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咸豐皇帝組建了這么兩個大營。
不過他們不是來打仗的,是來搶功的,打仗的事情都讓地方軍干。
劇照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前4個月,李秀成偷襲兩大營成功,江南、江北大營雙雙全軍覆沒。
眼看友軍完蛋了,湘軍在一邊幸災樂禍,就差設宴慶祝了。
因此,這一次僧格林沁的部隊大敗,湘軍正偷著樂,你曾國藩還讓他們去幫助正規軍,這就十分不得軍心了。
加上平時曾國藩自己,也因為咸豐皇帝經常夸獎正規軍,而把湘軍貶得一文不值。現在讓僧格林沁出洋相,也算是為自己和為湘軍出一口惡氣。
劇照
當然,曾國藩敢于抗命不尊,這還得要有資本。
清廷的綠營軍和八旗軍被打得作鳥獸散之后,正是太平天國起義軍勢如長虹的時候。
要鎮壓這些起義軍,只得依靠地方武裝,因此,咸豐皇帝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有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事情就交給他一手操辦。
江南、江北大營兩大營潰敗之后,湘軍發展十分迅速,成為了清廷事實上的主力部隊。
曾國藩自身也十分有軍事才能,他負責鎮壓起義軍后,就對安慶死纏爛打,安慶一破,起義軍基本上就分崩離析了。
安慶也確實是一塊硬骨頭,在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時,城內軍民已經只能依靠吃草根啃樹皮度日了。
但是還是抵抗到了第二年秋天才被攻破,曾國藩一氣之下,把城內剩下的10000多軍民殺了個精光。
眼看太平天國已經大勢已去,不過,各地的起義軍卻春風吹又生,曾國藩有些無奈。
他決定同英法聯軍合作,英法聯軍只要好處給到位了,什么事情都好說。
曾國藩同英法聯軍聯合成立了洋槍隊,由曾國藩出人,聯軍出武器,對太平天國起義軍進行慘無人道的絞殺。
不得不說曾國藩這個操作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之前不派兵攻打也就算了,如今還“認賊作父”。
后來清廷沒有追究曾國藩的責任,當時需要他的湘軍來拿下太平天國。
后來湘軍打垮起義軍后,又忌憚他手中的湘軍,只好不了了之。
正是因為地方軍日益壯大,清廷的軍事也就一天天地方化,這也是清朝走向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
對此,各位讀者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