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朝孚郡王府,為清代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王府。康熙皇帝駕崩后,由他的第四子胤禛繼位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臺后遭到多數(shù)兄弟的反對,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這位王爺是雍正皇帝最為得力的助手,對雍正皇帝也最為盡忠。對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兼弟弟,雍正皇帝恩寵有加,不但在其生前讓他握有大權(quán),在他身故后還命其配享太廟,1730年,怡親王胤祥病重將死,雍正皇帝親赴王府探視,但未及見到最后一面。遵照他的遺愿將胤祥曾經(jīng)居住過的府邸“舍府為廟”,改建為“賢良寺”。雍正為胤祥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怡親王屬清代鐵帽子王之一,世襲罔替。即親王的后代中總是有一人襲封爵位。襲爵的人如果犯了罪,爵位仍然可以由其他人襲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鐵帽子王”。第二代怡親王弘曉,是胤祥第七子,承襲怡親王位。雍正為弘曉在朝陽門內(nèi)大街另建了一座規(guī)模頗大的新王府。
另外胤祥的第四子弘晈,在雍正帝的照顧下,也得到了一個寧郡王的封號,遷入了另一處府邸——位于東單北極閣的寧郡王府。
雖然怡親王被封為“鐵帽子王”,再加上雍正皇帝特意關(guān)照:“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但怡親王這一支終究還是沒有一順到底。咸豐皇帝去世后,身為“顧命八大臣”的第六代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中被政敵慈禧太后拘捕,載垣被勒令在宗人府自盡,怡親王府也被朝廷收回,分給了道光帝的小兒子孚郡王奕譓居住,從此這里便被稱為“孚郡王府”或“九爺府”(奕譓大排行為第九)。
也許是奕譓無福消受這么大的一座王府,在這里住了十幾年便去世了,享年只有三十三歲,而且沒有留下子嗣。因此朝廷只能從同宗中選擇一位繼承奕譓的爵位,于是康熙皇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之后、輔國將軍奕棟之子載沛繼承貝勒爵位,但僅僅一年后,6歲的載沛便去世了,因此清廷又以康熙皇帝長子允禔的后人載澍承襲貝勒爵位。之所以載澍能獲此殊榮,是因為他的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也是隆裕皇后的堂妹妹。然而載澍卻和這位福晉的關(guān)系非常不好,這是慈禧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她不能接受兩個侄女都經(jīng)歷不幸婚姻這個現(xiàn)實,于是,慈禧太后在盛怒之下,下懿旨將載澍革爵,并送交宗人府終身圈禁。可見,終清一世,這座王府的府主們都沒有太完美的結(jié)局。
民國時期,這座王府被張作霖手下的高官楊宇霆購得。可誰想,楊宇霆在買下這座宅院的第二年便死于非命。后來這里租借給了學(xué)校,成為了北平女子大學(xué)文理學(xué)院校舍。1949年之前還曾短暫被國民黨勵志社北平分社使用。如今孚郡王府被多家單位占用,文物保存狀況堪憂。有朝一日,這里如果得以修繕,人們能領(lǐng)略標準的清朝親王府的全貌。
大概了解了一下孚郡王府的來由,現(xiàn)在再捋捋郡王府相關(guān)的主要王爺?shù)膫髌妫?/p>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慈禧太后發(fā)動“辛酉政變”,擊敗了妨礙她掌權(quán)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胤祥裔孫載垣自盡,并剝奪了他的王位和王府。
咸豐朝時,載垣是個強勢人物,但是卻是個頑固派。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載垣奉命與英國人談判,談著談著,居然把巴夏禮等39名談判代表給關(guān)了起來,引發(fā)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咸豐帶著載垣等人跑到了熱河。
咸豐駕崩后,載垣成為“八大顧命大臣”,他和端華聯(lián)手,妄圖掌控朝廷,最后被慈禧反手擊敗,并賜自盡。之后,慈禧削去了載垣的怡親王爵位,改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是清朝爵位中等級最低的,僅僅是比“閑散宗室”高那么一點點兒。
慈禧的做法,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反對,畢竟是鐵帽子王。于是辛酉政變?nèi)旰蟮耐稳辏褥笙轮迹謴?fù)胤祥家族的和碩怡親王,他家的鐵帽子王又回來了,慈禧太后讓載垣的族弟載敦世襲了鐵帽子王。
不同于載垣,載敦是完全投靠了慈禧太后,即便慈禧太后沒有給他過多實權(quán),載敦作為鐵帽子王,仍然擔任過正黃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鑲黃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等要職。
也許載敦吸取了載垣的前車之鑒,他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期還是比較老實的,沒有過多地參與朝局的紛爭。
載敦死后,他的長子溥靜世襲了和碩怡親王,成了新的鐵帽子王。
跟父親的小心翼翼不同,溥靜這個人可就積極多了。1891年,溥靜世襲鐵帽子王后,趕上了兩件大事,讓他陷入萬劫不復(fù)之地。
第一件,光緒帝推行維新變法,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矛盾正熾,朝廷分成了后黨與帝黨,雙方的斗爭,以維新變法失敗告終,帝黨勢力被清除,比如帝師翁同龢。
維新失敗后,慈禧太后想換掉光緒帝,她召集王公大臣,決定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實際上是以年幼的溥儁為皇儲,找機會廢掉光緒,以繼續(xù)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外間有傳聞,說洋人并不支持慈禧太后的這種操作。
而溥靜自然是站在慈禧太后這一邊的。
第二件事是,當時義和團在山東河北等地興起,朝廷出現(xiàn)了兩派,一派要求剿滅,另一派要求安撫和招安。
慈禧太后的幾個親信,比如端郡王載漪、內(nèi)閣大學(xué)士剛毅,是主張安撫的,他們向慈禧太后建言獻策,說可以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
慈禧太后默許了他們這一提議,于是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他們放義和團進入北京城,釀成了庚子拳變,最終導(dǎo)致1900年的庚子國變,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兩宮西狩”,八國聯(lián)軍侵占了北京城。
溥靜在這兩件朝局大事中,跟在載漪、剛毅等人身后,搖旗吶喊,出錢出力,自然是想討得慈禧太后的歡心,以圖進入清廷的權(quán)力核心。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前還要一個打十個的慈禧太后,躲到西安以后,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派王公大臣和李鴻章等重臣跟洋人議和。
最終清廷跟洋人簽署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
既然要議和,就要找替罪羊,于是,載漪、剛毅等人就成了替罪羊,跟在他們身后搖旗吶喊的溥靜,也沒有逃脫。
溥靜被清廷以“縱庇拳匪啟釁”罪名革去官職,復(fù)交宗人府圈禁,不久后去世,后慈禧又革去溥靜爵位,溥靜的鐵帽子王被剝奪了。
然而,關(guān)于溥靜的死,卻有另一種說法。
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城,兩宮西狩,溥靜卻沒走成,終淪為洋人的奴隸,最后被洋人鞭撻而亡。當然,溥靜的后人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的說法是,溥靜是圈禁后去世。
溥靜死后,他的鐵帽子王被剝奪。兩年后,他的侄子毓麒被封為和碩怡親王,繼承了這頂鐵帽子,當時毓麒才兩歲。
毓麒父親溥耀早亡,毓麒由其兄長毓善和嫂子佟佳氏撫養(yǎng)長大,毓麒在東四頭條怡親王府生活了幾十年,直到1948年10月去世,享年48歲,他也成為和碩怡親王家族最后一位鐵帽子王。
溥靜死后,他們家族的人,隨著清王朝覆滅,也失去了鐵帽子王的特權(quán),開始平民化,有很多人改愛新覺羅為金姓,比如毓麒的兒子愛新覺羅·恒樞改叫金恒樞,做了記者。
捋完怡親王這脈,再捋捋孚郡王奕譓這支:
1864年,改賜孚郡王奕譓,稱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稱“九爺府”。
道光帝幼子、皇九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歲的時候(實際才四歲半)就被皇兄咸豐帝冊立為孚郡王,此后和八哥鐘郡王奕詥一同在上書房讀了十多年的書,靜靜地度過了青少年時光。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七,在八哥鐘郡王奕詥分府出宮后半個月,十九歲的孚郡王奕譓也受命分府出宮,但依舊在上書房讀書,兩宮太后是想讓奕譓歷練歷練,等將來成長熟悉政務(wù)后再為朝廷出力,辦理差事。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在克復(fù)江寧的捷報中,朝廷對各功臣貴戚一一加封、酬庸賜祿,年輕的孚郡王奕譓也得到了賞功紀錄四次的獎勵,待日后立功時加以兌現(xiàn)。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孚郡王奕譓正式就任管理武英殿事務(wù),參與國家大典禮儀安排。
但四年后,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因為管理疏忽,武英殿不慎失火,燒毀附屬房屋三十余間。事后兩宮追究責任,孚郡王奕譓雖然在起火時第一個趕到現(xiàn)場指揮救火,阻止火勢蔓延,但還是因為御下不嚴、管理不善等過失被兩宮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處以降二級留任的處罰,允許他用前功抵銷。實際上也沒有什么實際性處罰,兩宮不過以這個名義讓年輕的小叔子長一點記性而已。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陽歷是1875年1月12日),重病纏身的同治帝在皇宮中駕崩,時年僅僅十九歲,身后也沒有子嗣留下。因為同治帝并沒有親兄弟可以繼位,所以清朝皇室遇到了三百多年前明朝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帝系中斷、大統(tǒng)轉(zhuǎn)移”的困局(即明武宗正德帝舊事)。
為了馬上挑選出嗣皇帝人選,兩宮太后在同治帝剛剛?cè)ナ酪粋€時辰后,便在皇宮養(yǎng)心殿西暖閣召開了緊急御前會議,召集同治帝諸叔: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鐘郡王奕詥已去世),還有御前大臣伯彥訥謨祜、奕劻、景壽,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英桂、崇綸等,弘德殿行走(同治帝師傅)徐桐、翁同龢,南書房行走黃鈺、潘祖蔭等王公大臣,商討大統(tǒng)歸屬問題。
經(jīng)過激烈討論,最終兩宮太后否決了給同治帝立嗣的意見,直接為咸豐帝過繼嗣子,承咸豐帝之祀,并指定醇親王奕譞次子、四歲的載湉過繼給咸豐帝為嗣子、成為同治帝宗法名義上的弟弟,承襲大統(tǒng)。
十二月初六凌晨,皇宮正門全部打開,三十歲的孚郡王奕譓奉兩宮懿旨,率領(lǐng)內(nèi)務(wù)府官員及全副武裝的八旗護軍疾馳前往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畔的醇親王府,將四歲的載湉迎接進宮承襲大統(tǒng),繼位為新帝,即清德宗光緒帝。而這件差事,也是孚郡王奕譓一生中所經(jīng)歷過的最高光時刻。
光緒帝登基之后,奕譓沒有什么事跡,默默無聞地生活在京師中,按部就班地參與朝政大典,最后擔任的官職是正藍旗漢軍都統(tǒng)。光緒三年(1877年)三月,三十三歲的孚郡王奕譓患病在京師去世,兩宮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派宗室大臣前往奠醊,賜奕譓謚號“敬”,稱“孚敬郡王”,并按照親王之例辦理葬禮典儀事宜,賜孚郡王福晉郡王半俸,以資贍養(yǎng)。
因為奕譓沒有子嗣,為了不至于孚郡王一系斷絕祭祀,兩宮頒懿旨,將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玄孫輔國將軍奕棟的第六子載煌過繼給孚敬郡王奕譓為嗣子,降等承襲多羅貝勒爵位,改名為載沛。
但是載沛沒有福分享受富貴,承嗣孚敬郡王之嗣不過一年半,就在光緒四年(1878年)七月夭折了,年僅八歲。于是兩宮太后再次給奕譓過繼嗣子,以康熙帝長子庶人允禔玄孫奕瞻之子載楫為孚敬郡王嗣子,改名載澍,承襲多羅貝勒爵位。
載澍長大后,迎娶承恩公照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為福晉(照祥為慈禧太后之兄、隆裕太后之伯父,所以載澍福晉是慈禧太后侄女、隆裕太后堂姐)。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載澍因瑣事和福晉葉赫那拉氏發(fā)生矛盾并加以拳腳,葉赫那拉氏當即返回娘家向母親照祥之妻哭訴,于是照祥之妻進宮奏報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聞報后大怒,命光緒帝下詔將載澍革去貝勒爵位,交宗人府嚴懲,最后被判定為永遠圈禁,并廢黜孚敬郡王嗣子身份。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載澍被解除圈禁,釋放出府,但是不準返回孚郡王府,只能自己在外租房居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后去世,宣統(tǒng)帝繼位,隆裕太后才降懿旨將堂姐夫載澍送回孚郡王府,授予一等侍衛(wèi)、頭品頂戴官祿,奉養(yǎng)終身。
載澍被奪爵圈禁后,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將惇親王奕誴第四子輔國公載瀛的庶長子溥伒過繼給孚敬郡王奕譓為嗣孫,降襲固山貝子爵位,承孚敬郡王宗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孚郡王嗣子載澍被送回孚郡王府后,溥伒以叔父的名義侍奉其終生。
辛亥年后清朝覆滅,溥伒(溥雪齋)也成為了平民,在北京低調(diào)生活,以書畫為生,是近代較有名的書畫家。他一生留下了許多書畫作品,國內(nèi)外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都珍藏有他的畫作。
歷史上評價奕譓的一生并無建樹,僅憑道光帝幼子的身份,受到很高禮遇。
海淀區(qū)北安河附近有個地方叫九王墳,這里是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的園寢。從北安河路九王墳公交站西行,不過百米,就可以看到一組恢弘的古建。這里就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孚郡王墓。
清代王爺墳?zāi)軌虮4娴浇裉鞂崒俨灰祝窬磐鯄炦@樣完整保留著地上建筑的王陵,簡直讓人嘆為觀止。通過對照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九王墳現(xiàn)存建筑與記載完全一致,堪稱清代王爺墳的實物標本。
整座園寢坐西朝東,最東面是神橋,橋欄板略有損壞。走上神橋,可以看到橋下兩側(cè)還有兩段月河。正對神橋的是碑樓,中間一條松柏氤氳的甬道。碑樓四面已經(jīng)用磚石封死,碑樓內(nèi)應(yīng)放置有馱龍碑。碑樓上斗拱的彩繪色彩仍然可以辨識。碑樓后面南北兩側(cè)各有三間朝房,門窗完好。再往西就是宮門,大門上著鎖,透過門縫可見里面的五間享殿。據(jù)記載,享殿早年供有牌位,上方懸有八角宮燈。后有月臺,走上月臺就是寶頂,下有須彌座。寶頂后有一圈弧形紅墻。記者沿紅墻走了一圈,可以看到園寢內(nèi)探出頭的高大樹木。
奕譓生于道光二十五年,即1845年,道光三十年封為孚郡王。光緒三年,即1877年去世,享年33歲。
生前與世無爭的奕譓,在身后也是受到襲擾最少的一位清代王爺,這也使他的園寢得以完整保留下來。1937年,九王墳被盜。事后有王府后人來善后。九王墳的地宮曾改建過防空洞,享殿后的月臺也曾被用作籃球場。但無論如何,這些建筑都被保存下來,為后世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