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城墻現存兩處,廣為人知的是東便門段,一個原因是因為那段城墻就在路邊,而且有一定的長度,再一個原因是它有一座高大雄偉的角樓,十分醒目,對于我們這些在外地插過隊人來說,更是不能忘記,因為它是列車進出北京站必經的地方,它承載著知青們太多的心酸與快樂!
另外一處是西便門段,只不過去過那里的人少很多,其主要原因一是它雖然也在路邊,但是它的周邊被高大的樹木所遮掩,它也沒有高大的城樓,因而路過那里的人大多不知道城墻在哪里。
北京歷史上明城墻全長25公里,始建于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
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墻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志。
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于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古城墻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古城墻已不見蹤影,被二環路替代在老地方。古城墻呈“凸”字形,城墻周長24公里,墻基寬24米,墻通高12-14米,全部為板筑的夯土墻。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并下詔建宮殿,修城垣,1407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壇廟。1419年將北京南城墻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一線。重建的宮城分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宮城又稱紫禁城,周長6里,城墻高7.9米,內外磚砌,外圍護城河。清依舊制。
北京明城墻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一段明清北京城墻,全長1540米,占地15.4萬多平方米,連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墻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也是明城墻遺址公園的核心保護內容。
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墻遺址,以保護城墻為出發點,以展示古城墻的真實面貌為目的,為市民提供了一處清靜、自然、古樸、蒼涼的環境。
城墻北側將形成封閉的郁郁蔥蔥的綠化帶,而城墻南側園路的線形、植物的配置都力求簡潔大方。
城墻遺址的保護工作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最大程度保存城墻的原狀,站在城墻下,歷史的凝重感和滄桑感油然而生。
2003年9月,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以營造滄桑、古樸的環境為主要設計思想,共鋪種草坪7萬余平方米,栽植花卉11萬株,栽植油松、國槐等大規格喬木400余株,各種灌木6000余株。
2003年公園進行了二期綠化工程建設, 根據景觀對植物品種進行的充實和完善,種植銀杏、山桃、山杏、紫薇、欒樹、玉蘭等觀花、觀葉喬灌木300余棵。
2003年,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被評為北京市精品公園。遺址公園外圍是一片沿200米長的帶狀公共綠地,根據不同功能可分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區、現代雕塑公園、東便門角樓市民休閑區、城樓遺址公園紀念林、北京火車站南出口及廣場等五個部分。
在城墻上的角樓上,有北京城門展覽,同時人們還可以觀看城樓內的建筑木結構。看后令人嘆為觀止。
以下多圖:
以下多圖為明城墻遺址公園風光景色。
西便門明北京城墻遺跡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此處遺址是內城的西南角城垣。
該段城墻因年久失修,逐漸傾塌,“文革”中城磚大部被拆除,僅留100余米長的殘跡。
1987年市文物局與西城區政府撥款150萬元,拆遷違章建筑和臨時住戶,修復城墻,保留7處斷面遺跡,并修復了舊樓,改造周圍環境并進行綠化美化,使之成為現代文明、古代文化交融的北京城中又一處景觀。
以下多圖是西便門明城墻遺址公園風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