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北大米”,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會想到一個字——香。熟后的米飯香、甜、軟、糯,再配上東北的燉菜,從色、香、味哪個方面看,“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東北大米
眾所周知,東北的傳統農業主要為旱田種植,即以小麥、高粱、大豆、玉米等種植為主。那么問題來了,“陣陣稻香”的景象,到底從何而來?所有的一切,都要從東北的朝鮮族先民開始說起。
進入19世紀60年代,朝鮮北部連續發生自然災害,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得日益困苦。尤其是爆發于1869—1870年的旱災(即“己巳大災年”),逼得以一直種植水稻為生的朝鮮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選擇跨過鴨綠江,逃荒到當時人煙稀少、尚待開發的東北地區(拓展閱讀:朝鮮族是如何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
100年前的朝鮮人
當時的東北地區,不僅氣候寒冷、無霜期短,也幾乎沒有像樣兒的水利灌溉設施。一言概之,這里的自然條件,似乎并不適合種植水稻。不過,對于勤勞堅毅的朝鮮族人民而言,這些根本就“不算事兒”。
他們刨地拓荒、開渠挖溝、攔河筑壩,克服種種困難,開墾水田,試種水稻,終獲成功。正應了那句百年前的民謠:“滿洲(東北)曠野拓良田,長呀長水稻。稻花伴我走天涯,處處稻香飄。曾經我們赤手空拳,只有鋤頭和水瓢。不要冷嘲熱諷,鋤挖瓢舀付勤勞,荒地變成米糧倉,構筑我們新生活”。
昔日北大荒
東北地區種稻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鴨綠江上游對岸的渾江流域。1845年,朝鮮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戶朝鮮農民越江到今天吉林渾江流域伐木時,發現渾江下游兩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落腳私墾,進行水稻種植。
延吉的街道,拍攝于1936年
黑龍江墾荒種稻的時間,略晚于吉林地區。1883年,從朝鮮半島移居圖們江流域延吉、汪清、和龍等地的朝鮮農民,大量遷移到牡丹江、穆棱河流域開墾水田,試種水稻。
遼寧地區種植水稻的記錄,介于吉林和黑龍江之間。1861年,在安東(丹東的舊稱)三道浪頭地區,最早有朝鮮族先民種植水稻的記錄。像桓仁、盤錦、撫順、沈陽、鐵嶺等地區,陸續有朝鮮族先民墾荒種稻。
進入20世紀,有一批朝鮮族人民輾轉來到內蒙古地區。他們在當時哲里木盟的白音太來、落鳳堡等地開田種稻,揭開了內蒙古地區近代水稻種植的序幕。
“東北地區”,不僅僅只有“東三省”
他們克服了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單憑借著人力和簡陋的生產工具,在雜草叢生的荒原上,攔河筑壩,引水灌溉,開發水田,拉開了種植水稻的序幕。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改良稻種,陸續培育出了耐寒性強、早熟的水稻品種,還分享了種植水稻的技術與經驗,為東北地區推廣普及水稻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東北大米”在東北的“落地生根”,同樣離不開當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支持與幫助。他們彼此協作,交流種植經驗,發展生產,共同戰勝了一系列自然災害,為大面積推廣水稻生產創造了條件。
總而言之,在東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直以來以旱田種植為主的單一模式,被逐漸打破。但客觀地說,由于水利設施貧乏、生產技術落后、水稻品種有限、缺乏田間管理經驗等諸多原因,水稻種植的發展,尚處在“從零到一”的萌芽期。
東北稻田
到了民國時期,為了增加收入和擴充軍備,奉系軍閥大力推行招墾政策。尤其是一戰爆發后,世界市場糧價大幅上漲,刺激了地方官吏和地主大量開墾土地。他們廉價招募朝鮮農民開發水田,種植水稻。據1934年統計,朝鮮族人口僅占東北地區總人口的3.3%,而其種植的水稻產量卻占東北地區水稻總產量的90.1%。
由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比旱田農作物多、獲益高,使得東北各地相當多的漢族地主們“改旱田為水田”,出租給朝鮮族農民耕種,或請朝鮮族農民進行指導。到了1930年,黑龍江省水田面積為22.5萬畝,1944年增加到160萬畝。
張作霖:大家一起種水稻!
在當時,東北水稻種植,不論自種、租種,還是雇人種植,基本上都是由朝鮮族農民負責耕種和管理,漢族農民參與水稻生產的比重較低。換言之,比較全面掌握水稻種植技術、在水田生產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朝鮮族農民,他們也是當時東北農村的先進生產力代表。
不過,由于各方勢力(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盤剝和掠奪,朝鮮族農民的境遇沒有得到改變。絕大多數朝鮮族農民仍然沒有土地,常年為他人勞作,生活水準并沒有得到質的提升。
稻香陣陣
新中國成立后,朝鮮族農民種植水稻的特長,得到了更大限度的發揮。他們不斷改良稻種,提高水稻栽培技術,大興農田水利建設,積極發展生產,最終讓水稻成為了東北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
“稻花處處飄香”的景象,成為了白山黑水間的一大“特色奇觀”
與此同時,還涌現出眾多種稻專家,其中以延邊地區的崔竹松最為知名。他成為“我國兩位著名的農民水稻專家'南陳北崔’”之一,1957年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稱號。
崔竹松自1948年開始進行水稻栽培技術研究,總結推廣“精耕細作,旱育壯秧,適時栽秧,合理密植,看苗追肥,秧苗期淺灌,拔節期深灌,成熟期淺灌”等一套水稻栽培技術。1951年水稻平均畝產達350千克,1960年畝產突破513千克。
《吉林黨史網》中關于崔竹松的簡介
到了今天,“東北大米”已經成為了東北的特色標志之一。以黑龍江為例,已經連續7年蟬聯中國第一產量省的寶座。2018年,全省糧食產量1501.4億斤,是第十五個連續豐收年,比第二位的河南省還多了171.6億斤。
稻田畫
在高寒地帶一年只能種一季谷物的情況下,達到這樣的產量著實不易。而且正是因為高寒地區生長慢,東北大米有更多的時間積累風味物質和營養,口感上也強于一些一年三熟的南方米,將其稱之為“東北人的驕傲”,也毫不為過。
前段時間的“迷惑新聞”:因為東北大米“大打出手”
總而言之,相比于南方水旱田精耕細作的辛苦農民,北大荒農民更像是美國、澳大利亞的農場主。他們租用農機、無人機,就可以快速播種、撒藥、收割,工作輕松了許多。在過去,中國人能吃上飯全指望河南、河北、四川、兩湖、江南等平原地帶。在今天,東北黑土地已經開足馬力喂飽了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