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4月30日,借著十月革命的浪潮,遠在中亞的突厥人宣布脫離沙俄獨立,成立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布爾什維克政權,所以雖然名義上已經獨立建國,但實際上突厥斯坦在政治 外交 軍事 經濟等方面依舊被蘇俄掌控著。
1922年12月30日,在經過多方協調之后,俄羅斯 烏克蘭 白俄羅斯和南部高加索聯邦四國簽署協議,共同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正式成立。原屬于俄羅斯聯邦的突厥斯坦,也順理成章地加入了蘇聯的陣營。
隨著國內政權的穩固,蘇聯當局為了防止邊疆地區脫離掌控,開始計劃拆分突厥斯坦。當然名義上是因為突厥斯坦民族成分復雜,不同民族間的矛盾頻發,不適合以統一國家的形態管理。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蘇聯打著民族成分的名義,對突厥斯坦進行了拆分。簡單地說,就是把原有的突厥斯坦以不同的民族拆分成若干個國家。比如同一個民族,在某個地區的人口數量最多,那么就在這個范圍內成立一個國家。
當時在中亞這塊土地上,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比如突厥人 烏茲別克人 哈薩克人 韃靼人 維吾爾人等等。如果按照民族來劃分的話,估計能分出來十幾個國家,這么做顯然不符合蘇聯的利益。
1936年,蘇聯決定把突厥斯坦分裂成5個國家,它們分別是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雖然大致確定了,但國境線怎么劃分又成了新難題。尤其是費爾干納盆地,這塊土地被譽為中亞聚寶盆,不論是戰略位置,還是盆地本身的土地價值都極其重要,所以中亞五國都想在這里分一杯羹。
費爾干納盆地位于天山和吉薩爾阿萊兩大山系之間,盆地總體呈三角形,海拔330至1000米,總面積2.2萬平方千米。因為海拔相對較低,所以費爾干納盆地的降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00~500毫米。
同時靠著兩大山系的雪山融水,費爾干納盆地的水資源豐富,不論是作為牧場發展畜牧業,還是作為耕種土地都非常適合。在土地貧瘠的中亞地區,費爾干納盆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從古至今這里一直都是中亞地區重要的產糧區。
而且因為背靠兩大山脈,費爾干納盆地易守難攻,擁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可以說是天然的世外桃源,在古代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重要的原因是,1904年沙俄在這里發現了石油,先后開發了奇米翁 涅夫捷阿巴德 安集延 喬爾等一系列油田。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以后,石油成為發展工業最重要的原料,各國為爭奪石油想盡一切辦法。而費爾干納盆地卻是個富含石油的地區,光是這一點就能讓人垂涎三尺。
前面說過,蘇聯拆分突厥斯坦的時候是以民族所在地來拆分的,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在費爾干納盆地并沒有聚集地,所以兩個國家被排除在外。剩下烏茲別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雖然在費爾干納盆地都有部落,但是因為民族所占位置大小不同,而且因為各民族在費爾干納盆地里一直處于混居狀態,所在拆分盆地的問題上,三國再次爆發矛盾。
當時烏茲別克斯坦占有費爾干納盆地大部分地區,吉爾吉斯斯坦占有費爾干納盆地西部地區,塔吉克斯坦只占有費爾干納盆地南部一小部分地區。但是費爾干納盆地唯一一個出口卻在塔吉克斯坦境內,這就導致,一旦到了冬季想要進出費爾干納盆地只能借道塔吉克斯坦,等于說塔吉斯坦掌控了費爾干納盆地的通行權。
于是塔吉克斯坦提出,三國平分盆地。這個要求得到了吉爾吉斯斯坦的支持,但烏茲別克斯坦卻表示拒絕。簡單地來說,人口少得想要平分,人口多的想多分,這種拆分方法顯然不可能。不僅如此,因為各民族一直屬于混居狀態,一旦按照民族來拆分,肯定會出現很多飛地,這樣反而會加劇民族矛盾,甚至有可能爆發戰爭。
實際上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蘇聯一直傾向于按民族拆分盆地,這么做的理由也很簡單,蘇聯就是想要挑起中亞地區的矛盾而已。前面說過,蘇聯對中亞地區的掌控并不算強,但是中亞地區的這么大一片領土蘇聯也不想放棄。以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不能在這里大規模駐軍,想要維持統治只能靠分化拉攏。
而且中亞地區自古以來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多民族時不時就爆發各種矛盾,如果真的形成了統一政權很可能會脫離蘇聯獨立,這顯然不符合蘇聯的利益,這也是拆分突厥斯坦的重要原因。
如果按照民族劃分土地,不僅能夠杜絕中亞地區統一,也能加強蘇聯對這里的控制。實際上從蘇聯的角度來說,這場拆分計劃非常成功。直到現在,圍繞著費爾干納盆地的矛盾一直都在持續,各個民族之間時不時就會爆發武力沖突,嚴重影響的費爾干納盆地的發展,直到現在任然是經濟落后地區,這里也被稱為中亞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