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前后,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方向從注重本能理論轉向重視社會文化影響,主要心理學家有:榮格、阿德勒、霍妮、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各自按照自己的觀點對精神分析理論進行發展,他們的理論淡化了生物性色彩,更關注社會文化對心理成長和后天自我發展的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
阿德勒認為人生而具有自卑感,為了克服自卑感,人一生會不斷追求卓越。個體行為的最根本動力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說的對性快感的追求,而是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自卑感使個體通過對自身劣勢的認識而確定優勢目標,并追求此目標以克服種種想象的或真實的劣勢與軟弱。因此,自卑感是人們趨向成長、追求卓越的一種重要因素,是人所有形式的成就和進步的基礎。他出版的《自卑與超越》可以在網絡上查找到。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追求卓越的獨特方式,稱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個體在追求卓越目標時采取的各種行為模式,要了解一個人首先了解他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進一步提出“社會興趣”概念,社會興趣是指全人類和諧社會、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會的天生需要,主要包括職業任務、社會任務和愛的任務等。正確的生活風格應該是帶有社會興趣的生活風格。從某種角度來講,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學派中第一位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心理學家。
霍妮認為文化是導致神經癥的真正原因。她堅持認為,神經癥不僅源于個體偶然的經驗,而且也源于個體生活于其間的特殊文化條件。所有對個體心理行為的分析都是以某一特定文化的思考為基礎的。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處的社會文化條件所決定的。通常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常”的基礎是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即行為的正常與否是由該文化決定的。她曾特別指出,西方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個人競爭原則就是現代社會神經癥盛行的主要根源。
弗洛姆提出“社會潛意識”的概念,認為社會潛意識是被社會意識壓抑的,是為社會所不容許的個體的欲望和要求。社會潛意識并不依據生物學的標準來判斷善惡,它只是為特定的社會價值所壓抑,因此, 要理解個體的社會潛意識必須以批判地分析他那個社會為前提,否則他就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的人性。
弗洛姆還從社會歷史演進的角度考察人的社會化,認為社會化的后果使個體產生孤獨感,并且社會化的程度與自由度、孤獨感的程度成正比。個體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自由度越來越大,但是個體卻越來越孤獨。他認為現代人主要面臨三種危機,逃避自由、疏離和機器人化。他指出,特定的社會結構會決定特定個體的社會化,而當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時,必然會導致個體人格的主要特征混亂。
弗洛姆可以說是精神分析理論的集大成者,從某種角度上看,他已將這一理論轉變為一種社會哲學,全部命題在于人和社會的關系,認為人的社會化是在社會的各種復雜關系中實現的。
埃里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與危機,同時都有積極的解決方法和消極的解決方法。他的八大階段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他的理論仍然將自我和情緒中相對無意識和內在的心理內容作為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因此仍然屬于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框架。
埃里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