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教訓既是我們思考的路標,
也是我們的思想絆腳石。
尼采的微言大義
劉小楓 著
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尼采是二十世紀頗具影響力的革命性思想家之一,即便放眼整個思想史的坐標,尼采的地位依然堪稱舉足輕重。理解尼采,已然成為理解二十世紀以及未來世紀的關節。
二十年前,劉小楓教授發表《尼采的微言大義》,隨即引發坊間熱議。二十年間,作者一直致力于理解尼采,而這種努力實際更多著力于閱讀柏拉圖。本書收集了作者晚近幾年所寫的數篇習讀尼采札記,與二十年前備受爭議的文章合在一起,記錄了作者認識尼采的學習進程。
“尼采的教訓既是我們思考的路標,也是我們的思想絆腳石。”本書雖立足理解尼采,卻以整個西方文明為經緯,視野開闊,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劉小楓教授 攝影:杜佳
劉小楓,男,1956年出生于重慶,高中畢業后下鄉務農(1974-1977)。1982年畢業于四川外國語學院德法語系,獲文學士學位;1985年在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后任教深圳大學中文系,1988年晉升副教授。1989年赴瑞士巴塞爾大學留學,1993年獲博士學位后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職博導)。2002年轉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教研室主任;2009年至今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古典學專業委員會會長,2017年卸任后任該會總顧問。
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詩學、政治思想史、比較古典學。早年以《詩化哲學》(1986)《拯救與逍遙》(1988)蜚聲學壇,迄今出版以《設計共和》《共和與經綸》《施特勞斯的路標》《海德格爾與中國》《以美為鑒》《巫陽招魂》《擁彗先驅》等為核心的學術專著(文集)30余種;編修教材《凱若斯:古希臘語文讀本》《雅努斯:古典拉丁語文讀本》等,選編并組譯譯文集近百種;創設并主持大型古典學術譯叢“經典與解釋”、CSSCI中文來源輯刊《經典與解釋》和學刊《古典學研究》等,至今合計出品六百余種,影響被及文學、哲學、法學、史學等多個領域。
目錄
弁言
哲學家——人類的“罪犯”?
尼采的微言大義
青年尼采論“殘酷”的真理
尼采、布克哈特與人文教育的后現代困境
尼采的晚期著作與歐洲文明危機
如何憑靠尼采的眼光識讀柏拉圖
內文試讀
如何憑靠尼采的眼光識讀柏拉圖
(節選)
朗佩特教授
朗佩特(1941—)以尼采研究著稱,直到《哲學如何成為蘇格拉底式的》(2010)問世之前,他的著述的書名都沒有離開過尼采。當坊間預告朗佩特將要出版一部柏拉圖研究專著時,人們自然會期待看到他不同凡響的柏拉圖識讀功夫。如今,朗佩特的柏拉圖研究已經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作者仍然以尼采為主題,亦即從尼采的視角來識讀柏拉圖。用朗佩特自己的話說,“在本書中,即使不常提起尼采的名字,他仍然無處不在”。
《哲學如何成為蘇格拉底式的》分三個部分,依次識讀柏拉圖的《普羅塔戈拉》《卡爾米德》和《王制》,首尾有“導言”和“結語”。“導言”雖然談的是這樣一個貫穿全書的問題:在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是如何成為蘇格拉底的”——卻以談論尼采結尾。在“結語”部分,作者幾乎完全在談尼采。可以說,尼采問題框住了朗佩特的這部柏拉圖專著。
從尼采的視角來識讀柏拉圖,可以恰切地理解柏拉圖嗎?或者說,我們應該憑靠尼采的目光識讀柏拉圖嗎?朗佩特的要求不難理解,畢竟,今人在思想上越長越矮,我們要理解古代高人,就得憑靠離我們較近的長得高的近人。不僅如此,這個長得高的近人還得有一個大抱負:致力于理解自身的文明思想傳統及其面臨的危機。否則,柏拉圖與我們有何相干?可以肯定,尼采就是這樣的長得高的近人——而且離我們很近,他對西方文明傳統及其現代危機的理解,無人能出其右。
一
尼采
如果應該從尼采的視角來識讀柏拉圖,首先就得恰切地把握尼采的視角。如所周知,要做到這一點,絕非等閑之輩。尼采離世一百多年來,論說尼采者何其多,不著邊際或不得要領的論說又何其多。海德格爾的兩卷本《尼采》代表著二十世紀理解尼采的最高哲學成就,但海德格爾是否恰切地理解了尼采,仍是問題。尼采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讓人們看到,尼采是個反柏拉圖主義者,他激烈抨擊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要他為西方文明陷入虛無主義危機負根本責任。海德格爾敏銳地看到,尼采固然反柏拉圖主義,但他反對柏拉圖主義的方式——即建構權力意志的形而上學,使得自己成了柏拉圖主義的最終完成者。用海德格爾的話說,為了克服虛無主義,尼采把柏拉圖主義“倒轉”過來:
在這樣一種對柏拉圖主義的倒轉中,依然保留著一個與柏拉圖主義共同的、被認為不言自明的信念:真理,亦即真實存在者,必須通過認識途徑而獲得保證。(海德格爾,《尼采》,前揭,上冊,頁177)
基于對尼采如此深透的理解,海德格爾才對自己的抱負充滿信心:徹底克服或終結禍害西方文明思想兩千多年的柏拉圖主義。我們看到,經過尼采的“反柏拉圖主義”和海德格爾反“尼采的柏拉圖主義”,后現代哲人們得以放心大膽且自信滿滿地隨意擺弄兩千多年的西方文明傳統。
朗佩特的眼力與此不同,他在自己早年的《尼采與現時代》一書中就已經提出:尼采開創了一部新的西方哲學史——這意味著開創了一種理解西方古代甚至歷代哲人的眼光。朗佩特宣稱,眼下這部長達四百多頁的柏拉圖研究專著,就屬于尼采所開創的新哲學史的“開端部分”。他提出的問題是:“柏拉圖何以是一位尼采意義上的真正哲人?”
這個問題的表述讓人吃驚:尼采的眼光成了衡量古人柏拉圖甚至“真正的哲人”蘇格拉底的尺度。朗佩特說,尼采的衡量尺度是:偉大的哲人們是“命令者和立法者”。然而,這一衡量尺度不恰恰來自柏拉圖嗎?偉大的哲人們是“命令者和立法者”——這話難道不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最先說,而非尼采最先說?倘若如此,朗佩特為何要而且公然敢倒過來說?為什么他不問:尼采何以是一位柏拉圖意義上的真正哲人?
海德格爾
在海德格爾眼里,如果柏拉圖是西方第一位走上歧途的形而上學家,那么,尼采就得算最后一位;在朗佩特眼里,柏拉圖是西方第一位政治哲人蘇格拉底的學生,尼采是最后一位。在海德格爾的哲學史譜系中,沒有蘇格拉底的位置。對我們來說,問題來了:尼采究竟是形而上學家,還是政治哲人?無論是哪種情形,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尼采的“反柏拉圖主義”:在尼采眼里,所謂“柏拉圖主義”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
朗佩特在“導言”中承諾,他要展示的“柏拉圖是尼采所還原的柏拉圖,是西方文明的奠基性教師,而西方文明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文明”。這無異于說,一個真實的柏拉圖被西方文明掩蓋了兩千多年,而這種掩蓋恰恰是柏拉圖自己有意為之的結果:柏拉圖式的文明掩蓋了柏拉圖自己的本來面目——這話聽起來即便不吊詭,也讓人費解:
在尼采看來,西方文明經過漫長、緩慢的增長,最終以各種“民眾的柏拉圖主義”——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的各種無神論衍生物,也即現時代——而達到頂峰。在對現代虛無主義的解剖——也即尼采“為接下來兩個世紀所寫的哲學史”中,尼采追溯了柏拉圖式文明的漫長、緩慢的死亡。尼采在很遠處透顯出自己的扎拉圖斯特拉,將之作為后柏拉圖式的可能繼承者。(頁15)
朗佩特用“柏拉圖式文明”(a Platonic civilization)這個表達式稱呼尼采意義上的“柏拉圖主義”,旨在讓柏拉圖本人與“柏拉圖主義”分離開來。與此相對照,海德格爾寧愿把柏拉圖本人與“柏拉圖主義”綁在一起。顯然,在朗佩特看來,尼采可沒有把柏拉圖本人與“柏拉圖主義”綁在一起。正是基于這一點,朗佩特才能做出這樣的斷言:尼采反“柏拉圖主義”的真實目的,其實是還原柏拉圖的真相——這意味著還原“真正哲人”的本來面目。反過來說,“柏拉圖主義”是柏拉圖的偽裝。必須再次強調,這個偽裝是柏拉圖的自我偽裝:
[尼采式的哲學史]在柏拉圖身上還原了對所有最偉大的哲人來說最具根本性,并最終推動、鼓舞了他們的東西,其中最根本的是兩種激情或愛(two passions or loves)。哲學是理性地理解整全的激情(the passion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rationally),是對智慧的愛,蘇格拉底在《會飲》中表明,是對可被理解為愛欲的整全的最高愛欲,[其他任何愛欲皆]無出其右。(頁15)
Plato's Symposium (Anselm Feuerbach, 1873)
朗佩特把“對智慧的愛”等同于“對可被理解為愛欲的整全的最高愛欲”(the highest eros of a whole that can be understood as eros),由此解釋了他所理解的“政治哲學”。所謂“政治哲學”意味著:把“整全”(the whole)甚至“智慧”(wisdom)本身理解為愛欲,以至于philo-sophy[熱愛智慧]成了熱愛-愛欲本身。與此不同,形而上學則意味著這樣一種熱愛智慧的愛欲:它對為什么“在”在而非不在感到好奇,并始終要一探究竟。倘若如此,我們似乎僅需要把作為整全的“在”理解為“愛欲”,就可以完成形而上學與政治哲學的轉換。
然而,如此轉換意味著什么或結果會怎樣呢?意味著或結果是:愛智慧[整全]就是“博愛”。朗佩特在“導言”中向讀者承諾,他的“下一本書將承擔研究《會飲》和《斐多》的任務”,這意味著進一步深入關注“柏拉圖所呈現的蘇格拉底的博愛”(philanthropy)。這聽起來頗具諷刺意義,因為,在尼采的言辭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多對所謂philanthropy[博愛]的嘲諷、挖苦甚至痛斥。在尼采眼里,“民眾的柏拉圖主義”正是一種philanthropy[博愛]的基督教哲學。
在《尼采》講稿的“前言”中,海德格爾首先要求讀者關注自己在1947年發表的《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尼采》,前揭,上冊,頁2),我們知道,這封書信是對philanthropy[博愛]的哲學的貶斥:人道的哲學把人的位置擺得還不夠高。朗佩特何以能夠說,按照尼采的眼光,“政治哲學的歷史……最終是哲學式的博愛歷史,是從哲學的立場上進行哲學統治的歷史”?
朗佩特馬上為我們解惑。的確,尼采孜孜不倦地鞭撻“博愛”哲學……然而不能忘記,尼采也一再強調了“哲學中另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顯白教誨與隱微教誨的區分。在現代啟蒙運動之前,所有哲人都懂得這種區分”。言下之意,尼采所說的“柏拉圖主義”是“道德化”亦即顯白的柏拉圖:
柏拉圖的道德主義是顯白的,是一種有益的教誨,必須帶著懷疑地將這種教誨視為柏拉圖用于教化社會、提升社會的手段,并庇護社會免于哲學的種種結論。(頁16)
柏拉圖
朗佩特力圖表明,“如此道德化”的柏拉圖是柏拉圖有意識有目的地雙重寫作造成的結果。《哲學是如何成為蘇格拉底式的》識讀的第一篇柏拉圖對話是《普羅塔戈拉》,因為,智慧者必須隱藏自己是這篇作品的“首要主題”。
普羅塔戈拉和蘇格拉底都懂得,隱微術——即用有益的意見掩護不那么有益的真理——不僅是出于迫害的原因才有其必要。用施特勞斯的話來說,歸根結底,隱微術是由“城邦的根本需求”規定的。“蘇格拉底式的修辭術意在成為哲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目的在于引領潛在的哲人走向哲學——通過訓練他們,以及使其擺脫阻礙哲學努力的誘惑,同時也阻止不適合學哲學的人接觸哲學。”引導和阻止的雙重功能使得蘇格拉底的修辭術“相當公正,它的生命來自社會責任的精神”。(頁16)
朗佩特在這里提到了施特勞斯,并隨之宣稱:“對于一部尼采式的哲學史來說,施特勞斯幾乎是個不可或缺的源泉。”這無異于告訴讀者,他對尼采的理解來自施特勞斯——這讓我們想起朗佩特早年的專著《施特勞斯與尼采》…
▼
延伸閱讀
《尼采的微言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