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本報記者 陳俊珺
蛀牙,一直是困擾許多兒童及其家長的口腔問題之一。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歲兒童的乳牙患齲率為66%,處于世界較高水平;12歲兒童的恒牙患齲率也達29%。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預防兒童科專家指出,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重點關注以下口腔問題,并堅持每半年帶孩子做一次口腔檢查。
0至6歲別忽視乳牙齲病
孩子出生6個月后,牙齒開始萌出,至3歲全部出齊。在6歲左右第一顆恒牙萌出前,兒童口腔內的全都是乳牙。由于鈣化度不夠,乳牙很容易患齲。目前,齲病也就是俗稱的蛀牙,是兒童口腔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乳牙患齲后發展特別快,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轉變成牙髓炎、根尖周炎和殘根殘冠。
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乳牙是暫時的,將來總會被恒牙替換,因而忽略了對乳牙的呵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預防兒童科葉瑋副主任醫師指出,乳牙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正常恒牙列的形成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健康的乳牙有助于消化,有利于兒童的生長發育,良好的咀嚼還能給頜骨以功能性刺激,促進頜面部的正常發育。
幫助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預防蛀牙,需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3至6歲的兒童可采取局部用氟的方法,即使用含低濃度氟的牙膏等。
窩溝封閉可以有效地降低乳磨牙的患齲率,3至4歲是對第一、二乳磨牙進行窩溝封閉的最佳年齡。
保證孩子的飲食均衡,限制含淀粉或含糖食物的攝入。同時,要培養孩子早晚刷牙及飯后漱口的好習慣,以便及時清除口腔內的食物殘渣。
此外,兒童若有一些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如吮手指、吐舌頭、咬下唇、咬玩具、咬被頭、睡覺時用口呼吸等也應及時予以矯正,因為這些不良習慣容易引起頜面部發育畸形,令牙齒的發育受到影響。
6至12歲愛護六齡牙
乳牙一般會在6歲前后開始脫落,到12歲左右會全部替換成恒牙,醫學上把這一階段稱為混合牙列階段。當其他恒牙還沒有動靜的時候,最里面一顆乳磨牙后面的第一顆恒磨牙,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第一顆 “大牙”會最先萌出,時間在6歲左右,上下左右各有一顆,這四顆牙就是會伴隨人一生的“六齡牙”。六齡牙對整個牙頜系統影響最大,決定著口腔內其他恒牙的位置和咬合關系,對兒童頜面部的生長也起著定位和定高的作用。
由于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齒,六齡牙往往會被很多家長及兒童誤認為是乳牙,當它發生齲壞時,也容易被忽視。由于咬合面的形態非常利于細菌的滯留與滋生,六齡牙又極其容易發生齲病。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調查顯示,12歲兒童恒牙齲病的患病率達29%,其中約90%發生在“六齡牙”上,但100位家長中只有9人知道哪幾顆是六齡牙。六齡牙不僅齲壞率最高,拔除的比例和罹患其他牙病的幾率也比其他牙齒高。
葉瑋醫生提醒,保護好六齡牙非常重要,除了堅持用兒童含氟牙膏早晚刷牙、平時少吃甜食外,進行“窩溝封閉”是保護六齡牙的好方法。 “窩溝”即牙齒表面的點隙裂溝,“封閉”是指在不磨除牙體硬組織的情況下,在牙齒的窩溝表面涂布一層有流動性的樹脂,以保護牙齒不受細菌及其酸性代謝產物的侵蝕。窩溝封閉的最佳時機是牙齒完全萌出,表面沒有牙齦覆蓋,齲齒尚未發生的時候,一般是在萌出后半年內,需要由專業牙科醫生操作。
12至15歲口腔衛生最重要
12歲以后,乳牙全部被替換,也就進入了醫學上所稱的恒牙列期。 12至15歲又稱年輕恒牙列階段,除第三磨牙(智齒)外,恒牙全都萌出。蛀牙、青春期牙齦炎、牙列不齊、畸形牙尖等是這一時期最常見的口腔問題。
青春發育期牙齦炎多發生于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的低年級學生,月經初潮期的女學生更易發生,這與其內分泌的變化有關。在此發育階段,孩子體內的性激素水平升高,牙齦組織對菌斑等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反應性增強,容易使牙齦炎的癥狀加重。此時孩子應特別重視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若不多加注意,到20歲左右很容易演變成牙周病。
牙齒排列不齊、里出外進等現象在青少年中也很常見。牙列不齊很容易造成孩子難以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從而影響口腔功能的正常發揮,且對面部生長發育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對牙列進行正畸治療極其重要。由于牙列不整齊會使口腔菌斑易于附著,牙刷也難以接觸,家長可督促孩子定期洗牙,以改善口腔環境。
◆專家介紹:
葉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預防兒童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預防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口腔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兒童常見口腔疾病、口氣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