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人民出版社老友向繼東,寄給我們兩本他責編的新書:肖復興的《晚涼筆墨》和《肖復興文學回憶錄》。向繼東說,這兩本書都不錯。我們捧讀之后,深以為然。
兩本書合在一起,可以窺見肖復興一生的輪廓。他今年75歲,筆墨生涯將近60年,可分為早、午、晚三個階段。
早晨,是他的破土期。他的寫作天賦顯山露水很早。初中三年級,參加北京市少年兒童征文比賽,作文《一幅畫像》獲獎,得到葉圣陶青睞,選入公開出版物,又被英文版《中國婦女》譯成英文轉載。1966年高中畢業,他被提前招生的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錄取。文革爆發,讓他失去了入學機會。到北大荒農場不久,卷入運動風波,遭遇坎坷。人生的陰影,沒有澆滅他的文學夢想。他在養豬場,一邊聽著豬哼哼,一邊寫散文。他得到了葉至善的鼓勵和幫助,省內文學園地恢復之初,便接連亮相。母國政從北京到兵團探訪文學新人,專程與他交談。但兵團的文學活動,吸收了梁曉聲、陸星兒等一干知青,卻沒有吸收他入局。1974年,北京教育局從兵團招回一批老高三補充中學師資,他得以回京教書,很快參與理由(后以報告文學知名)牽頭的豐臺區文學活動,連續在《北京文藝》《人民文學》《詩刊》發表作品,再次破土而出。
正午時分,他遇到了文學的火紅年代。重新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的肖復興,搭上了春天里的頭班車。陰霾消散,他夜以繼日,大展拳腳,從虛構的小說,到寫實的報告文學,左右開弓,成名、獲獎、爭議、暢銷,他都經歷了,體驗了,成為活躍在當代作家方陣前列的一員。
曾幾何時,太陽落山,夜幕降臨,文學盛宴,星流云散,陷入長長的沉寂。寒來暑往,肖復興也步入人生的晚境。外部世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顛倒和錯位,幾成常態。面對權勢與資本,屈從還是堅守?從他近年的散文,我看到了他的選擇。
他在回憶高莽的文章中說:“我們中國文人,自以為是的多,撂爪就忘的多,文過飾非的多,明哲保身的多,閑云野鶴的多,能夠真誠的而且長期堅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他人道歉,為自己懺悔的,并不多見。在這一點上,高莽先生最讓我敬重。他讓我看到他謙和平易性格的另外一面,即他的良知,他的自我解剖,他的赤子之心。”話說的是高莽,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晚涼時分,他不肯放棄正義與正氣的追求和堅守。在沒有狂飚的年代,赤子之心仍在跳動。
他寫母校的師長,文壇的師友,乃至街坊鄰居,知青朋友,都有一條清晰的人性線索。中學老師王璦東,90歲了,最放心不下的是1965年底,一個姓趙的學生被警察帶走,以猥褻幼女罪被發配長春勞改。她印象趙同學品學兼優,覺得冤枉,卻無力改變。疫情期間,她大海撈針,總算找到了趙同學,知道他確實冤枉,后來奮斗,成為中學外語教師,一顆心才落地。
他寫故去的文壇人物,如給過他幫助的許覺民、孫犁,晚年都保持著精神的堅守。又如李龍云,他筆下的點點滴滴,和我們的感受不謀而合。
他還寫了一些底層女性,我們印象尤深:寫得一手好字的鄰居宋叔,原來當過國軍書記官,生了一雙姐妹,姐姐為了父親和妹妹免遭迫害,不得已嫁給加害于人者,妹妹扒火車幾千里,來到北大荒投奔肖復興,想落戶而不得,后來早逝于西北,還保留著肖復興幫她修改過的詩文;連家大姐,因臨場鋼筆不出水,高考失敗,得了精神病,后來看自行車為生;肖復興收割大豆,夜晚來臨,面對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隴,一位69屆女知青主動相助,而女知青的善舉,卻換來了周遭的惡意和壓力;當過妓女的老太太,終于講出早年驚心動魄的慘遇。一個個在命運中掙扎的小人物,背后有多少世態炎涼!肖復興的平民底色、平民情懷,對普通人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一次次讓我們感動。
肖復興和我們都是老三屆。他率先把老三屆話題引入了公共領域。1992年,他到太原,要采訪蔡立堅,張立華介紹他和我們相識。我陪他到山西省委黨校宿舍,和蔡立堅談了半天。那天,蔡立堅敞開心扉,談到內心的隱秘,也講述了鮮為人知的遭遇。肖復興在文學回憶錄里談到:“1997年7月,如果不是丁東告訴我蔡立堅不幸車禍身亡的消息,也許還不會重新拾起筆來。當年在太原,丁東帶我到蔡立堅家中采訪,他對我說,你應該為蔡立堅寫一篇文章,當初你和她談了那么長時間,她向你談了許多對別人都沒有談過的事情,更何況到了知青上山下鄉30年了,我被說動了心,一晃知青30年了,真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的一輩子能有幾個30年?我是應該寫點什么,為他們,也是為自己。于是我寫了《蔡立堅筆記》,并開始在《文匯報》開設'我們這一代’專欄,寫了一年有關老三屆的文章。”對蔡立堅這樣一位曾經的上山下鄉典型,肖復興感慨,“在她的身上黑白反差太大,人生的跌宕起伏,歷史的沉浮興衰,那一代人特殊的政治、歷史的色彩,那種理想與空想、獻身與狂熱、真誠與欺騙、追求與失落、躁動與盲目、笑與淚、血與水……曾經集于這樣一個年輕人的身上。”肖復興和我們都有知青經歷。他主張對知青運動保持反思,不能回避沉重而疼痛、無情而殘酷的一面,不應自戀和美化,不贊成將歷史美化、戲劇化,我們都十分贊成。
雖然認識肖復興已有三十年,但他的作品過去看得不多。這次從《肖復興文學回憶錄》的附錄上,才知道他出書逾百種。讀他的新書,聯系到與他有限的交往,感覺他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視野開放,廣閱新知,絕無文學界常見的自戀與自足;二是為人誠懇,不忘感恩,人生長途上,所有給過他幫助的人,一一銘記在心。說到這里,復興兄也是我感恩的對象。1996年,他應邀為天津教育出版社策劃“書邊草叢書”,約我將評述學界人物的隨筆編成《冬夜長考》。雖然只有十萬字,卻是我的第一本自選文集。這種提攜,沒齒難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