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和建議
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
張興芳 據有關資料統計,在中小學生中約有32%的人有心理異常的表現,中學生心理素質合格率僅為17%,這說明大多數的中學生面臨心理缺陷的困擾,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一、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是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13歲至18歲左右是中小學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自制力差,不能約束自己的行動,逆反心理強烈。認識很片面,看事物往往只看表面現象,缺乏對事物的全面認知。
二是父母因離婚、死亡的單親家庭對青少年心里健康有較大的影響。家庭不完整、甚至破裂,使孩子的成長環境先天不良,家庭教育嚴重缺陷,孩子對來自外界的一些惡習引誘會不加辨別地接受,并進而走向犯罪。例如廣東省少管所的少年犯中,單親家庭的占了三分之一。
三是片面追求高升學率、高分數,重智育、輕德育,重數理化、輕政治和心理健康,這是不少學校至今依然存在的普遍現象。面臨中考、高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恐懼,一些學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一旦出現考試成績不好,就會感到悲觀失望、前途渺茫,自暴自棄甚至會以自殺或悲觀厭世來企圖擺脫那種無形的困境。一些老師工作簡單化,也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有的學生便"破罐子破摔",產生了心理障礙。
四是社會環境污染。由于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加之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如電子游戲廳、網吧、網站、KTV歌廳等娛樂場所,不健康內容的誘惑,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二、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和管理。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實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和管理,成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統籌協調市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工作。要建立市、縣、校三級師資培訓機構,完善培訓機制,通過培訓使全體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規范教學行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方式方法,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知識、技能及教育水平。要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況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的評估內容,加強檢查和督導,定期召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全面提高我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走上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學校應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綱要》精神,認真開展素質教育,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校長、書記、政教主任、教務主任、團委書記、團隊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干部、宿舍長以及學生個體都要納入到這個體系中,都應當接受心理教育培訓,掌握正確的識別危機和干預的方法,注重心理輔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對中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系列講座,加強心理咨詢室建設,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發現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
(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青少年免疫力。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呵護和關愛。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努力營造一個寬松健康的社會環境,鼓勵中學生學習一些心理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
(四)全社會都來重視和關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必須加強對不良社會現象的治理,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使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