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擁有13多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這13多億中,9億多在鄉村??蓢业尼t療資源80%集中在占國土面積10%的城鎮中,為25%的少數中國人服務,而90%的鄉村地區缺醫少藥,衛生服務很落后,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一場大病就可能是一場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災難,足以讓所有苦心建立的幸福頃刻間化為烏有。前不久一個新聞就報道,一對父母因無法接受兒子患病的事實,再加上家中經濟窘迫,雙雙自殺。這不禁令人唏噓的事情,悲哀的是早已屢見不鮮。
據2015年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占整個貧困人口的44.1%,涉及到近2000萬人,其中患有大病和慢病的是734萬人。
另根據2013年相關數據顯示,63.45%的農村貧困家庭認為農村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是需求程度最高的服務項目,79.62%的農村貧困家庭認為“就醫費用高、看病貴”是就醫的首要困難。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也指出,近幾年,盡管脫貧攻堅在不斷深入,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不降反升,從2013年的占比42.2%,到2015年提高到44.1%。在這些家庭中,15-59歲勞動年齡段的患者占41%。頂梁柱勞動能力的喪失,可想而知帶來的災難性危害有多少。
對于如此龐大的貧困群體,2017年4月2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多部門曾聯合下發《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其中提出,對大病患者集中救治,對慢性病患者簽約服務管理,對重病患者兜底保障。
另外,近年來各地也在探索將中醫藥融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通過中藥種植、中醫服務等,將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盡可能地從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中解救出來。
例如陜西省,研究部署了多項“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助力全省健康扶貧”的具體舉措:貧困地區的縣級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都要推行“先看病后付費”;加強對貧困戶的中醫醫療救助并提供優先服務;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提升貧困戶自我防病能力;選派科技專家指導當地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開展中藥材種植加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用中藥產業助力脫貧……力圖用好“中醫藥”武器,去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馬光輝強調,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優勢,在基層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發揮好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能有效減輕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看病就醫負擔。
從另一角度,對于中醫藥來說,基層是第一線,也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國醫大師王琦曾表示,“國欲興其勢,必先固其本。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重心、基礎、活力應該在基層。”這些年,他無論臨床帶教還是科普宣講,始終沒有離開基層,他以實際行動奔走吶喊,基層是中醫藥的主戰場,廣大基層中醫藥人員正是生力軍。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早就提出“持續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層中醫藥健康管理水平”,將基層中醫藥作為未來工作重點之一。
1月15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也重點部署了相關任務。其中指出,促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換擋升級,補齊基層服務這塊短板,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中醫、吃上好中藥。同時實施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
而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下,各地也廣泛開展了以“中醫館”或“國醫堂”為代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綜合服務區建設。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十三五”行動計劃》曾顯示,截止2015年底,96.9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2.97%的鄉鎮衛生院、80.97%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0.28%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并明確,到2020年,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8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
同時指出,對貧困縣縣級中醫醫院開展“一幫一”的對口支援工作。三級中醫醫院要采取駐點幫扶、人員培訓、巡回醫療、雙向轉診等方式,加強貧困地區縣級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能力建設。
可是,如浙江省政協委員孟旭莉所說“雖然我們的不少鄉鎮衛生院都有中醫館,但還沒有實現人人身邊都有中醫師,這說明我們基層中醫師的數量是不夠的,中醫必須基層化?!?/span>
尤其是農村患者勞動強度大,頸肩腰腿痛患者特別多,中醫的針灸、推拿等技術最適合這類患者,且治療費用低、療效可靠,能夠切實減輕老百姓負擔??墒?,目前在基層這些技術都還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然薄弱,中醫人數遠遠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對中醫藥的需求。未來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尤其盡快解放廣大民間中醫,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