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輿情課摘要】:自墩墩輿情課首篇開序后,作者將系列輿情課大致分為政務篇、輿情篇、案例篇及建模篇四大類,目前開始更新輿情篇,敬請關注,歡迎分享點評。
PS:訓練輿情,就是在訓練你的媒介素養!
信息爆料的輿情帖文出現后,很快就會進入輿情發展的第二階段——【輿情傳播】。
根據輿論平臺屬性的不同,輿情在傳播上會有些發展走勢上的斜率變化,但大勢并不受影響。就目前的輿論平臺而言,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介在輿情的傳播上一般要快于電視、紙媒等傳統的輿情媒介。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涉及重大自然災害的輿情傳播上,傳統的電視媒體就會因可視化的現場感印象及專業新聞人在信息篩選、采編上體現出的專業優勢而表現出輿情信息上的傳播優勢。
輿情傳播需要介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沒興起之前,輿情傳播主要依靠媒體。而如今,我國擁有7億網民,微博、微信也完成從“社交產品”到“社交媒體”的角色轉換,自媒體大V在輿情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成為當前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媒介。
【媒體】
既然是輿情傳播,就離不開媒體的參與。中央級也好,地方級也罷,在輿論場中都扮演著將信息不斷傳遞、不斷擴散的傳播者角色。
一般來講,媒體對輿情信息的傳播都會傾向于所傳播的信息有沒有價值。這個價值包括新聞點、關注度、時效性等多個能給媒體本身帶來輿論利益的點。
前文已詳述過,輿情始于信息爆料,后續媒體對輿情信息的傳播擴散會有所選擇。
【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一般是指以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電視及各地黨報黨媒,這些媒體在介入輿情傳播時,對輿情信息的真偽、準確與否的甄別相對嚴謹,且除了播散“網帖、網曝”的輿情內容外,一般都會找尋下官方對輿情信息的反應。如果涉事單位或部門能及時作出反應,主流媒體都會同步跟進。
【商業媒體】
商業媒體一般是指六大門戶網站及以商業目的籌辦的媒體。這類媒體是以商業行為為目的,或多或少會把商業利益放在首位。就輿情傳播的信息來講,傾向于選擇傳播那些新聞關注高、眼球效應好、社會反響大的輿情信息。同時,受到情緒輿論的波及,往往會使用修改標題、修改配圖的方式來吸引關注度,流量利益、眼球效應由此成為商業媒體在傳播輿情信息上的天然傾向。無論是之前飽受輿論譴責的“標題黨”,還是如今變個法子與日俱增的“配圖黨”,都源于利益。就輿情處置而言,這部分媒體給相關部門的輿情處置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僅要及時回應,還要會回應、會說話,怎么說話才能不被曲解,才能不引起歧義,或者說怎么回應才能避免被誤讀,這些都是當前政府部門面臨的輿情困境。
【自媒體大V】
當前的輿情傳播還有一個權重很高的傳播群體,那就是自媒體大V。這部分人群擁有眾多粉絲,常常能點對點發散到龐大的網民人群,傳播能力并不亞于媒體。
自媒體大V里的人群結構較為復雜,有專業領域的,有營銷目的的,也有摻雜政治目的的,總之魚龍混雜、不好把控。
這部分人在傳播輿情信息的篩選上會受到主觀立場、專業領域及輿論利益的左右,相比媒體而言,穩定性較差。
有的自媒體大V有著天然的立場,樂于傳播一些社會的陰暗面,并以此宣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在這部分自媒體大V眼里,城管、警察等現實社會的強勢群體是最好的情緒宣泄媒介,所以經常能發現一些大V對社會真善美的輿情傳播選擇性忽略。
有的自媒體大V是以營銷為目的,為的是傳播輿情后,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輿論關注與營銷利益。這部分人會緊追時事熱點,不斷在輿情傳播上擴大影響力,借此推銷自己,甚至于兜售產品。
還有的自媒體大V受認證信息專業的限制,在專業領域內擁有很大的輿論公信力,一般對專業外的輿情信息不太感興趣,但對專業內的信息會有很高的關注度,會左右后續的輿情走向。
【輿情建議】
輿情的信息爆料出現后,作為具體處置部門,通常要花一段時間進行調查核實,這就與輿情傳播的時效性產生的現實矛盾。我們知道,任何輿情信息的“網帖”、“網曝”的發帖人,都或多或少會對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不斷弱化,對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不斷強化。如果政府處置部門沒有及時作出回應,那么媒體與自媒體大V就很容易引用網帖、網曝的內容進行傳播,使得輿情信息的傳播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處置部門要第一時間發聲,要盡可能讓媒體與大V在傳播輿情信息時,帶上自己。就處置部門而言,要改變一篇通稿就把事情講完的固有輿情處置思維,要第一時間表態度,第一時間出來發聲。將輿論話語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更多輿情文章盡在@墩墩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