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蘊章書法講座《每日一題 每日一字》【312 - 妻 -且把金針度與人(三)筆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12楷書
行書
草書
田蘊章書法講座《每日一題 每日一字》【312 - 妻 - 且把金針度與人(三)筆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12
每日一題
蔡邕留下4本論著,不過5、6百字。筆賦、篆勢、筆論、九勢。後兩種談楷書,包括宏觀論述和具體筆法。鴛鴦繡了憑教看,且把金針度與人。
每日一字
學寫“妻”字。這個字的筆順是先寫一橫,是虛起筆。再寫橫折,是實起筆。再寫一橫,又是虛起筆。再寫豎,是實起筆。再寫一橫。最后再寫底下的女字,女字起筆的時候不要直接堵死,和上面留下一些空隙,基本是在上面豎的當中起筆。女的最后一橫是主筆,要擎得住筆。中間稍細一點,但不能寫成蜂腰。草書的妻就好像是安字又在上面加了一橫似的。
妻,婦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 ——《説文》
妻,與丈夫相齊配的婦人。字形采用“女、屮、又”會意。又,表示操持事務,是妻子的職責。 ——《象形字典》
妻,會意。小篆字形從女,從屮,從又。“屮”象家具形,又是手。合起來象女子手拿家具從事勞動的形象。本義:男子的正式配偶。——《漢典》
【構造】會意字。甲骨文從女,有長發形,從又(手),用婦女以手梳理長發會結發為妻之意。金文上改為結發插笄之形,下改為從母,意更明顯。解放前農村姑娘出嫁都要“上頭”,即把辮子盤結起來打上網子,表示要出嫁。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妻。
【本義】《說文·女部》:“妻,婦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析形不確。本義為妻子。
【演變】妻,本義指①妻子:取(娶)~如之何,匪(非)媒不得|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子(兒女)|夫~。又讀qì,用作動詞,表示②以女嫁人為妻:子謂公冶長,可~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女兒)~之。
【組字】妻,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仍歸入女部。凡從妻取義的字皆與做妻子等義有關。
以妻作聲兼義符的字有:棲(棲)。
以妻作聲符的字有:凄(淒、悽)、郪、萋。
資料主要來源:
①謝光輝主編《漢語字源字典(圖解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
qī表意,甲骨文象以手抓著一個長發婦女之形,表示上古時代擄掠婦女為妻;金文改為從母,頭戴冠飾;小篆字形稍變,隸定為“妻”。妻子,男子的配偶。
【辨析】以“妻”作音符構成的形聲字一般讀qī:凄、萋。
資料主要來源:
①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一)本義即夫妻的妻。字形原作從女,頭部作特殊妝梳。后經演變,楷書作妻。
○《說文·十二下·女部》:妻,婦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朱駿聲說,篆文從女從疌省,會意。疾敬持事,妻職也。或云疌省聲。妻疌亦一聲之轉。○張舜徽說,疌謂織布之事。古者男耕女織。妻從女疌(niè),猶男從力田耳。[注]《說文·二上·止部》疌,機下足所履者。從止從又,入聲。[按]今所見《說文》之前的古文字中,妻字并不是從屮從又。究竟所從是什么,尚無定論。如果跟每、母、若等字形相比較,我以為妻字的上部,象是一種特殊的梳妝。舊時民俗,女兒出嫁,要改變原來的發型,做成新娘妝,這叫做'上頭’,或者正是古俗的遺留。所以妻字的上部,象把頭發挽起的樣子。
資料主要來源:
翟惠林《基礎漢字形音義說解》(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個“妻”字是會意字。①是甲骨文“妻”字的形體,其下部為面朝左跪著的一個婦女,頭上是蓄長發之形,右上部有一只手,整個形體是“捉女為妻”,這與上古的搶親風俗有關。②是小篆的形體,與甲骨文基本相似。③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妻,婦與夫齊者也。”這是對的。夫婦等齊,男子的配偶為妻,如《史記·吳起傳》:“吳起取(娶)齊女為妻。”由“妻子”又可以引申為“以女嫁人”,作動詞用,如《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太祖以女妻彧(yù)長子惲。”也就是說:太祖把女兒嫁給荀彧的長子惲為妻。
請注意:古代的“妻孥”是指妻子兒女的統稱,但有時也寫作“妻帑(nú)”,如《詩經·小雅·常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大意是:弄好你的家室,使你的妻子兒女都得到歡樂。
——(左民安《細說漢字》)
“妻”是搶來的——“妻”字趣釋
古代的“妻”是搶來的,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是違法的,在古代未必全如此。只要看看“妻”的古文字就知道古代的搶妻是怎么回事了。
“妻”字有人認為甲骨文里沒有,但陳煒湛先生認為甲骨文中已有“妻”字,“妻”的配偶意思也十分明顯。甲骨文的“妻”為“
”或“
”。金文的“妻”與甲骨文基本相同,為“
”。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個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這個女子的頭發顯然是飄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惡的手,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頭部,將她的頭發抓住。可見“妻”是一個會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的頭發。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搶別人的女子為妻這在古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古代搶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過戰爭公開奪取,將戰敗部落的女子搶來作為配偶。也有的是暗搶,或者是夜間去搶另一部落的女子為妻。可見古代的婚姻是無感情基礎的婚姻,是一種野蠻的婚姻,而“妻”字就是這種野蠻婚姻的見證。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著一種假搶的情形。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
《說文解字·女部》:“妻,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與夫齊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為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于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直到今天,在我們的許多家庭中,婚姻一方的男子,仍有不少人還要極力維護“夫權”的。看來,妻子在家庭中真正要想獲得與男子平等的地位,還有一段路要走。
“妻”由“配偶”又引申為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為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之中,但這并不是因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個遠房親戚赴考,這個人不學無術,接到試卷一看,竟然一題也不會答。此時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自己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于是在試卷上寫道:“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這個不學無術的親戚竟然將“戚”寫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試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因此,這個親戚還是落第了。
——(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
——《王力古漢語字典》
【312 - 妻 -且把金針度與人(三)筆論】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9/04/30/003993813.shtml(北方網)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