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 039.mp3 來自中華文化大講堂 00:00 24:58
核心經句:
五子者,有荀楊
文中子,及老莊
內容提要: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是掌管圖書典籍的史官。老子是世人皆知的古代的哲人,他的《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與孔子同時代,確切的生卒年月已無可考,大約比孔子年長三十歲。據說他的母親感應到有一顆大流星入腹,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下老子,母親卻因難產而死。神奇的是,老子在李樹下“從母左腋出”,出生時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兩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為李耳。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景王崩,王子朝(庶子)叛變,攜帶大批王室的典籍文物逃到楚國。老子是守藏室史官,負責管理圖書典籍,為此受到了牽連。老子只好辭職,離開周都,準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吏尹喜請求:“先生要隱居了,請為我們后人留下點東西吧。”于是老子口授了一部書,就是《道德經》。
尹喜子得到老子的傳授,果然也成道了。于是他官也不做了,掛冠而去,亦不知所終。依道教的說法,老子之道的傳承順序是:老子傳尹喜子,接下去是壺子、列子、莊子,一路傳下去。到了唐朝,道家學說搖身一變而成為國教,老子變成“太上老君”,《老子》改稱《道德經》;莊子變成“南華真人”,《莊子》改稱《南華經》;列子變成“沖虛真人”,《列子》改稱《沖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