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自然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人,但為什么有時候這份愛,不僅沒能得到回應,反而成了孩子的負擔?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很多時候,愛得太滿,可能是一場災難。
想要獲得高質量的親子關系,一定要注意愛的方式和方法。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1
研究人員把這類父母的安慰方式稱之為情緒消除模式——遇到問題,先講道理。
可結果,卻因為忽略了對方的情緒,造成了更大的誤解和隔閡。
孩子不是機器,不是光靠幾個冷冰冰的指令就能運行和維護,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愛他所愛,痛他所痛。
當孩子犯錯時、遇到困難時,父母少一點誨人不倦的說教,多一些將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里去。
2
前幾天,在商場的游樂場看到一個4、5歲的小男孩正在專心地堆積木。
他的媽媽就坐在旁邊緊緊盯著他,不停地指指點點:
你這樣擺不行,你要把那兩個拼在一起;你這邊拼錯了,這樣肯定會塌的……
可憐的孩子,被媽媽接二連三的指點弄得不知所措,滿臉都是委屈,積木也擺得亂七八糟。
這樣的父母,不像一個陪伴者,更像是一個監工。
他們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久而久之,這樣的監視、控制,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緊張和焦慮。
孩子無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也容易引發親子間的矛盾,破壞親子關系。
三分監督,七分陪伴,不是實時糾錯,即刻改正,而是看見眼前這個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挑剔。
曾被網友熱議三石一家,就是如此。
女兒小鈺,被網友戲稱為“磨蹭屆的泥石流”。
快遲到了,她還在家一粒一粒扒飯吃;
放學許久,她還停在路邊45°仰望天空;
而父親三石,卻全程陪伴在女兒身邊,有著急、有無奈,但更多的還是無言的耐心與尊重。
他從不打擾小鈺的專注,也不催促她的步伐。
而是陪在孩子身邊,給她自由自在的成長氛圍,更留出了讓她自由探索的生活空間。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小鈺,雖然學習算不上拔尖,但想象力與創造力卻十分出眾。
瓜果蔬皮,在她的手下,都仿佛“重獲新生”,變成了各種各樣靈巧動人的小動物。
好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
3
愛得太滿,是一場災難。不是付出一切,就是為孩子好。
傾盡全力的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心理健康,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一位心理學研究者曾說過:
“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想讓孩子成長得好,父母就要先做自己、愛自己、活好自己。
真正的教育,不是犧牲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努力經營好我們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4
多數的父母,都不缺對孩子的建議和規劃,唯獨缺少了對孩子意愿的尊重。
好的親子關系,都自帶分寸感。
三分關愛,適度親密,七分尊重,彼此獨立。
尊重孩子的隱私,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做選擇、做決定的機會,減少自以為是的干涉和控制,讓愛良性循環,才能不斷滋養孩子。
好的親子關系:是共情,是陪伴,是關懷,是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