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版課程鏈接,讓你解放雙手,邊走邊聽: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3341211/375814568
凡事都有解
導語: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有與他人建立關系、融入集體的天然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學總是離群索居,看起來跟誰都不親密,對身邊的人總是有很多的怨氣。當別人問起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大都是:我覺得他們有問題,我不稀罕跟他們來往。
然而,這樣的想法真的對個人成長有好處嗎?
有類似想法的同學,不妨通過今天的問答,讓自己學會走近身邊的人,去看看他們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老師好,我跟身邊的人相處的時候,經常感覺他們莫名其妙就不高興了。經過交流之后,總覺得別人對我有偏見,讓我沒辦法融入他們,請問我該怎么辦?
1
人為什么容易無法融入集體?
一般來說,因為別人的偏見而無法融入社會的人,往往伴隨著價值觀扭曲的問題。不會想著怎么去融入對方,只會覺得他們都是傻逼。另一方面,往往要通過一些方式來彰顯自己鶴立雞群。
就像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的公知一樣,不見得自己有多優秀,只是表現得很懂西方文化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
通過觀察這位同學與人交流的表現來看,可能在跟身邊人交往的時候也會存在類似的優越感,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態度不好,進而對你冷淡起來。
面對這種冷淡,一般人的內心首先會漸漸產生自我懷疑,并因此感到痛苦。一段時間之后,為了擺脫這種內心的掙扎,多半會開始認為都是別人的問題。時間長了之后,融入原來圈子的難度就會變得特別大。
有這樣的問題,并不全是因為能力的缺陷導致被別人看不起,多半是缺乏同理心。經常會以一種零和思維的狀態與人交往。
所謂零和思維的狀態,表現在個體身上就是要么我贏,要么你輸。不太愿意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潛力,不愿接受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并不特別這一現實,不相信實際上別人也能做到跟他一樣的程度。
這樣的同學在跟人交往的時候不愿意去關注別人的需求,只關注自己。只知道講道理,講對錯,至于別人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會這樣想,完全不在乎。
事實上在生活中,很多人做出的看上去很荒唐可笑的事情,背后總有驅使他這么選擇的理由。可能是受限于社會經驗,或者是有他自己特別看重的某些東西。這些事情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我們最好可以嘗試著去了解和同情,慢慢就能培養出自己的同理心。
當能夠用同理心去理解別人那些迫不得已的時候,就能更好地包容對方。而如果能夠做到包容一個集體的時候,自然不愁要怎么融入一個集體。
2
如何建立自己的同理心
01
跟別人去建立愿意互相理解和支持的關系
越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兩個人之間矛盾和誤會就越少。遇到困難時,都會得到別人的支持。
需要澄清一個誤區,就是很多同學說我經常理解別人,但是別人從來都不理解我。事實上即便我們去理解別人,也不能要求別人一定要來理解我們。
就比如說我們開車,雖然我們擋不住別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但是我們自己還是要遵守,不然的話受損失的肯定是我們自己。
所以人和人之間很難真的達到一個相互理解的平衡狀態,這也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如果有這種想法的同學需要反思自己,這根本不算是真正的理解別人。
真正會理解別人的人,能夠感受到對方此時此刻的感覺,而不是勉為其難地說我理解你,但是心底里還存有一股怨氣。
本平臺一向提倡一種“知彼解己”的狀態,這個詞的意思是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需要我們先去主動邁出第一步,至于對方能否理解自己,只能爭取而不能強求。
這么做為的是讓自己少一些情緒。只有減少不必要的情緒,才能讓我們更加平和地去與他人建立關系。
02
人際交往中不要去追求絕對的公平
因為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會放大自己的貢獻,同時小看別人的貢獻。當你提出來一件事情是否公平的時候,會激起別人往這方面想的念頭。
別人一定也會覺得,這件事對我也不公平,我付出的更多得到的更少。然后兩個人相互之間的不理解就出現了。
03
嘗試理清楚別人做某件事情的因果邏輯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會作出在他看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選擇,而不會選擇那個對自己損害最大的。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就應該能明白,任何人做一件事情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只是因為某些原因,他人暫時沒辦法知道而已。
因此,當矛盾出現的時候,最好先試著冷靜下來,想一想對方可能是因為什么而這樣做,不要立刻就用看不起、否定、鄙視等情緒來回應。
尤其是兩個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觀點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明白在很多時候,觀點本身并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只是因為我們暫時沒辦法接受,覺得這樣的想法傷害到了我們一直堅持的某些東西,才會有這樣的沖突。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溝通,找出對方背后的行為邏輯,看看其中是否有可取之處。一來二去,自己的認知也會因為與他人的交流而得到提升。
04
學會就事論事,不讓情緒擴散
很多人覺得與人社交、建立關系很難,是因為自己事前預設了一個人際交往的目標,覺得達到了這個目標之后,社交才有價值,否則就覺得一無是處。
一旦有了目標之后,輕微的挫折經過對比都可能被放大,尤其是這個目標定得不合理、時間太過緊迫的時候更是如此。
這種時候,要學會覺察到自己有制定人際交往目標的傾向,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進行一番分析,看看是不是它出了問題。如果是的話,應該怎么調整它來適應當下的人際關系狀態,而不是遷怒于人,要求別人來適應自己的目標。
如果不是蘋果砸到頭上,牛頓可能也沒有這么容易發現萬有引力。他的心態值得我們借鑒:他沒有覺得蘋果砸到頭上是一件多么倒霉的事情,更不會讓憤怒情緒充斥自己的大腦,而是借機研究起蘋果墜落這件事情本身,最后得出了影響整個世界的成果。
牛頓的行為就是真正的就事論事,不花費額外的精力,才能有心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05
明白理解他人的意義
很多同學不愿意理解他人,根本上是因為找不到理解他人的好處。比如一個朋友想要減肥,立志要瘦二十斤。你聽了可能并沒有什么感覺,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拼命。一來自己不想減肥,二來對方減肥成功對自己也并沒有什么好處。
但是,可以通過跟對方的交流,知道什么情況下體重會成為身體的負擔,還有減肥成功后對身體有什么好處,甚至可以跟對方達成共識,兩個人相互監督,約著一起去運動。到最后,自己也能夠從中受益。
可以把理解當做社交的一部分,也當做一種成長。如果長期無法理解別人,自己也很難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
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走出自己的世界,去看看別人生活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