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詩眼看世界”加關注,趙剛問好!

張樹棟印刷史研究文選之三
印刷術西傳的背景、路線和來自西方人的記述
張 樹 棟
【摘要】世界各國的印刷術 , 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傳播過去的。宋元時期:生活在中西交通樞紐線上的回紇人已經使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 處在東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波斯,是中國發明的印刷術傳入歐洲的必經之地 , 于此發揮過重要作用 ; 印刷術傳入歐洲在 13 世紀的元代;歐洲人的著作里也從不同角度,記載了中國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傳至歐洲的情況 。最后 , 通過歐洲傳到美洲、澳州及世界各地 。印刷術發明后 , 這項于人類文化事業和社會發展頗具影響力的偉大發明 , 作為全世 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 , 以其與造紙術向外傳播相似的方式和路線 , 迅速向周邊鄰國傳播 。此后 , 又通過絲綢之路 、戰爭 、宗教交流 、政府之間的外交活動 、旅游者或者還有其它什么迄今難以確定的方式和路線 , 傳到西亞 、北非和歐洲 , 進而傳向世界各地 。發揮著繁榮人類文化 、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 ??梢赃@樣說 , 世界各國的印刷術 , 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傳播過去的 , 至少是在中國發明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印刷術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的。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現存文獻 、文物證明 , 中國印刷術很早就經新疆傳到中亞一帶 。1902年到1907年間, 新疆吐魯番古遺址中曾發現大量古代印刷品的殘葉和碎片 。這些印刷品是由6種文字印成的 。分別為回紇文 、漢文 、梵文 、西夏文 、藏文等 。而以前3種文字的印刷物為多 。漢文的印刷物一般字體粗黑 ,印刷精美 , 便于閱讀 , 且大都折疊成冊 。也有少數印刷品呈卷軸裝式 。這說明它是時代較早的印刷物 。這些印刷品 , 絕大多數用漢文標記頁碼 , 并在頁邊標記漢文書名 。這足以證明這些都是中國的印刷品 。從出土印刷品中某些殘葉的字體和其中的一個文件中有成吉思汗的名字 , 以及維吾爾 人在14世紀由于對蒙古人的戰爭而使國力衰竭 、文化低落的事實來看 , 這些印刷品足以證明 , 這時吐魯番境內已有相當發展的印刷業 。從印刷品的刻印水平 , 可以斷定它已有了幾百年的歷史 。回紇人不但用雕版印書 , 而且用活字印書 。1907年在敦煌千佛洞中發現的回紇文木活字可以證明 , 這些活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 。過去學術界普遍認為 , 它大約是公元1300年前后的產品 , 正和王禎創制木活字的時代相符 。制作方法也和王禎的制字法相一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這些木活字都是回紇文單字 , 而不是字母 。這樣就只能有一種解釋 : 他們完全機械地抄襲中國內陸的方法 , 不過把方塊形漢字 , 變為長短不一的回紇文單字罷了 。然而 ,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表明 , 遠在與宋代同期的西夏 , 已經采用了木活字印刷 , 比王禎制作木活字印書要早一百多年 。這一方面說明 , 比敦煌發現的維吾爾文木活字的制作年代可能更早些 , 另一方面 , 也為印刷術、 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西傳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余地 。由于回紇人在當時處于中西交通樞紐的地位 , 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 是不容忽視的 , 埃及在10世紀或稍遲的時候出現了雕版印刷品 , 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 。 13世紀時 , 波斯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當時波斯在蒙古人伊兒汗國統治下 。它的首都大不列士聚集了歐洲人 、中國人以及中近東許多國家的人 , 大不列士是伊斯蘭世界里有明確記錄雕版印刷的唯一地方 。波斯是熟知中國印刷術的 , 他們曾模仿中國印刷術印造紙幣 。在元代統治期間 , 中亞及歐洲各國商人對中國紙幣都很感興趣 。1294年 , 在大不列士 , 曾發行一種上面印有漢文和阿拉伯文的紙幣 。紙幣的樣式 , 直接仿照忽必烈“ 至元寶鈔 ”, 甚至連紙幣上的漢字 , 也如法炮制 , 作為圖樣的一部分 。他們為了發行紙幣 , 曾進行了廣泛的準備工作 , 在各省主要城市都設有寶鈔局 , 并任命許多人員擔任具體工作 。紙幣上的阿拉伯文說明這些紙鈔發行于穆罕默德紀元693年 ( 1294年 )。 波斯仿照中國發行紙幣的地點為鄰近歐洲邊界的一個國際大都會 。這必然引起鄰近的意大利的注意 。大不列士紙幣發行后 , 波斯首相拉斯特·哀丁編寫了一部蒙古史和一部世界史 。在關于中國的部分 , 對當時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做了較為詳細的記載 : ……他們就雇傭書法的高手 , 照原書每一頁手抄在木板之上 。然后再請有學問的人加以精細的校正 , 校者的性名就寫在木板的背面 。抄校以后 , 再命技藝高超的刻工把字全部刻出 。等到全書各面刻完以后 , 照木板前后次序 , 編寫號碼 , 用密封的袋子裝起來 , 好像鑄幣廠的字模一樣 。他們交給專職的可以信賴的官員保管 , 藏在專為此設的官署之中 , 并加蓋一個特制的戳記 。如果任何人希望重印此書 , 他可以向官署申請 ,交付政府所規定的費用 , 以后由官署把木板取出 , 用紙拓印 , 好像把印模鑄金幣一樣 , 然后把印出的拓本交給申請印書的人 。用這種方法 , 他們所十分信賴的書籍不可能發生任何增刪的情形,中國的歷史就是用這種方式流傳下來的 。這是中國人以外 , 關于紙幣印刷以外的中國印刷的較詳記載 。拉斯特這段話在成書之后7年 , 又為另一部范圍更廣泛的世界史所采用 , 即巴那卡底所著的《智慧的源地 》 。雕版印刷傳入歐洲以前 , 印刷業在亞洲 、特別是東亞已相當盛行 。但位于采用印刷的遠東和還不知道印刷的歐洲之間的阿拉伯世界 , 卻拒絕將他們的文獻付諸印刷 。成了 印刷術西傳的障礙。 像阿拉伯人那樣富有學間 , 宗教虔誠的民族 , 卻拒絕利用印刷術這有力的工具對外傳 播他們的宗教思想 ,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他們在中亞細亞發現了紙張 , 于是從撤馬爾罕到西班牙 , 以幾乎難以置信的速度傳播開來 , 從而代替了所有其它書寫材料 。而對印刷術卻采取了冷摸拒之的態度 。這究竟為了什么?有人認為其原因是印刷版刷使用豬鬃 , 用它來印刷上帝的名字是褻瀆神明。其實,更可能的是偏見后面含有保守的成分 。因為他們的經典一向是用書寫體傳下來的 , 所以必須保持書寫體 。1707年 , 有個名叫依拉希姆的人 , 曾向土耳其申請在君士坦丁建立印刷所 , 當時蘇丹亞海默特三世雖予批準 , 但規定不能印行經典, 1729 年該所出版了一部埃及史 , 引起了強烈的反對 。一直到19世紀末 , 阿拉伯各地再沒有進行過印刷的嘗試 。他們不但沒有起把雕版印刷傳入歐洲的橋梁作用 , 反而妨礙了印刷術的傳播 。根據強有力的旁證 , 可以深信 , 在蒙古帝國和緊跟其后的年代里 , 中國的雕版印刷是通過在華的歐洲人 , 通過波斯 , 通過俄羅斯 , 或者通過上述某幾條路線傳入歐洲的 , 對于促進當地印刷活動的產生和發展 , 必然發揮作用 , 為后來谷騰堡的發明開辟了道路 。 中古的歐洲對中國一無所知 , 阿拉伯國家無形中成了隔絕東西的壁壘 。13世紀初期 ,成吉思汗打破了這堅固的壁壘 , 使中國和歐洲在短時期內正面相對 。在中國印行書籍已有近六百年歷史的情況下 , 歐洲才萌發了對書籍的需求 ,出現了最初的雕版印刷 。關于雕版印刷如何進入歐洲 , 目前尚無明確的文獻證據 。但在蒙古人統治時期 , 歐洲已經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影響。有人據此對印刷術傳入歐洲的路線 , 提出了各種的假說 。蒙古人是通過維吾爾突厥人開始接受印刷技術的 , 成吉思汗征服的西夏 , 是采用印刷的民族 , 主要借助印刷術來翻印佛經 。當時西夏的國教為佛教 , 所有漢文和西夏文雕版印刷的經文 , 都奉國王命令刻印 。目前所發現的文物中 , 與漢文和西夏文經文在一起 , 還有兩種用蒙古文字印的經文和一些紙幣 , 反映了蒙古人是如何自然而又必然地接受了西夏國的文化 。蒙古大軍向東推進時 , 經常接觸到懂得印刷術的民族 , 他們所接受的文化是以印刷為基礎的 。蒙古人開始征服中原時 , 中國的雕版印刷事業正處在歷史的興盛時期 。蒙古人統治中原以后 , 印行書籍的數量并未減少 。蒙古人不但用漢文 , 而且還用他們本民族文字譯印中國古代文籍 。蒙古人征服中國北部之后 , 又轉而向西 , 深入波斯和俄羅斯 , 軍鋒直抵匈牙利和波蘭 , 統治勢力逼近到威尼斯 、布拉格和巴伐利亞等城市 ; 而這些城市恰恰是后一世紀歐洲最早推行印刷活動的地方 。蒙古人是否曾留下什么可以啟示印刷的東西呢 ?鑒于當時那場戰爭多為襲擊性質 , 沒有與當地人民進行較多的文化交流 , 似乎還難以肯定的回答 。然而 , 那印刷的咒符或紙牌等物品 , 隨軍傳入 , 是完全可能的 。況且 , 蒙古軍隊中的維吾爾人 , 也完全可能隨身帶有宗教畫像等比較重要的印刷物 。最早提出中國印刷通過俄羅斯傳入歐洲的 , 是歷史學者約維斯 。他在1550 年說 : “在廣州的印刷工人采用與我們相同的方法 , 印刷各種書籍 , 包括歷史和儀節的書 , … …教皇利奧曾將這樣一本書賜閱 。這是葡萄牙國王連同白象一頭送給教皇的禮物 。因而我們可以很容易相信 , 早在葡萄牙人到達印度以前 , 基種人和莫斯科人已經把這一種對學問可以發生無比幫助作用的樣本傳給我們了”(見《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第136頁) 。 有個故事說 : 有位叫喀斯泰爾提的雕版工人 , 因為看到馬可· 波羅帶回威尼斯的幾塊印刷漢文書籍的木版 , 學會了印刷藝術 。歐洲旅游者對在中國見到的印刷技藝產生濃厚的興趣 , 并帶回一些印刷品或印刷工具乃情理中事 , 且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古時期歐洲對書籍發生興趣的主要是受過教育的教士和僧侶。蒙特柯維諾的約翰 , 是教皇派往中國的第一位教士 , 于1294年抵達燕京 , 剛剛在馬可·波羅離華返歐之后 。他留在燕京 , 擔任教會領袖 , 直至1328年去世 。1307年教皇克勒孟地第五 , 把約翰擢升為大主教 , 并派主教級方濟會教士幫助他工作 。這些生活在中國的教士 , 到處都能接觸到印刷的文籍 , 在此以后的半個世紀中 , 歐洲開始出現為“文盲”印刷的宗教圖片 , 也許并不是一件完全偶然的巧合 。目前尚無記錄可以證明中國印刷術緊跟著商業往來而傳入西方 , 而且商人們大概也 不會像教士那樣和中國印刷發生密切的接觸 。不過 , 在歐洲出現雕版印刷之前的半個世紀中 , 有大量不見歷史記載的“小人物”, 不斷由水陸往來于中國和歐洲之間 , 這一事實本身自然有其重要意義 。約在谷騰堡后50年左右 , 有一本中國印刷的書籍傳入了葡萄牙 ??梢?, 在商業往來頻繁之時就有中國書籍傳入,或者說中國印刷術隨商業往來傳到歐洲這一假設,是有一定道理的 。12、13世紀之間十字軍的東征 , 使歐洲和亞洲國家直接接觸 。許多歷史學者都指出十字軍曾把東方的雕版印刷品帶回歐洲 。而恰在此后的14世紀末 , 歐洲有了雕版印刷品 , 這絕不是偶然的。1880年在埃及厄爾法云區 , 考古發掘出大量文獻 , 其中有10萬多張葦紙 、羊皮紙及 其它紙片運往維也納 , 成立了奧地利國家圖書館雷諾收藏所 。這些收藏品中有50張左右的印刷品 , 是中國和歐洲之間幾乎唯一的印刷術的實物證據 。據考證 , 這些雕版印刷品與中國的印刷很相像,是上起公元900年 , 下至1350年的遺物 。現在各種證據表明 , 它們是用中國的方式 , 將紙鋪在版上 , 用刷子輕輕刷印而成的 。紙牌是歐洲所知道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之一 , 可能也是歐洲最早的紙上印刷 。因此 , 人們很重視對紙牌起源的研究 。紙牌和骨牌都起源于中國 , 兩種游戲都以骰子為背景 ?,F存實物表明 , 由骰子過渡到紙牌與由寫本卷子過渡到印刷書籍 , 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紙牌式的骰子 , 叫作葉子格 。葉子格起于唐朝 。到了宋代 , 這種葉子格的演進似乎取兩種形式 : 有些仍繼續印在牌上 , 成為中國以及歐洲紙牌的祖先 ; 有些則刻在象牙或骨頭上 , 后來發展成為更復雜的形式 , 其中有一種即以麻將牌之名傳到西方 。歐洲最早的關于紙牌的記載 , 在下列各國很快地被發現 : 德國1377年 , 西班牙1377年 , 盧森堡 1379年 , 意大利1379年 , 法國1392年 。到1397年 , 紙牌在巴黎已經十分風行 。在歐洲初知紙牌之時 , 紙牌的游戲在中國至少已流行了200年 。在蒙古軍隊以及隨軍人員之中 , 紙牌大概也是很通行的 。在波斯 ,中國人 、各族的中亞人 、穆斯林 、熱那精亞人和威尼斯人生活在一起 , 貿易往來已有100多年之久 。在這種情況下 , 紙牌由這里傳到歐洲 , 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這畢竟是揣測之詞 。準確的是 : 中國在元朝以前 , 早已通行印刷的紙牌 ; 元代以后不久 , 歐洲出現紙牌 , 并被認為是由東方傳入的 , 這種紙牌從最初或出現后不久就是刻印的 ; 紙牌是歐洲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中的一種 ; 在15世紀初期 , 印刷紙牌成為威尼斯和日耳曼南部的一種重要工業 。根據現有證據 , 可以這樣說 : 在雕版印刷傳入歐洲的各種途徑中 , 紙牌的使用占有重要地位。 有關中國印刷術 ( 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 西傳至歐洲的情況 , 當時一些曾經到過中國的歐洲官員 、教徒 、商人和旅游者 , 從不同角度 , 不同程度地有所記述 。舉例如下 :意大利人柏朗喜賓 ( Jean Plano deearpjni,1182—252 ) 奉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派遣出使當時的蒙古 , 1247年返回法國里昂 。著有《東方見聞錄》, 云及“ 中國人精于工藝 , 其技巧世界無比 , 有自己的文字和類似于《圣經》的經書 , 史書詳載其祖先的歷史…… ”而當時中國書都是印本 。柏郎喜賓較早將中國印刷書籍的信息帶到了歐洲 。法國方濟各會會士羅柏魯 ( Gui—laumed。Rurouek , 1215—1270 ) 受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派遣來華 , 1255年返回巴黎 , 著有《東方游記》一書 。書中記有元代印行紙幣的情況: 中國通常的貨幣是由長寬各有一掌 ( 7.5x10厘米) 的稀紙作成 , 紙面上印刷有類似蒙哥汗御璽上那樣的文字數行 。這是較早將中國采用印刷術印刷紙幣的情況介紹到歐洲 。可以想見 , 書中寫的雖然簡單 , 但在口頭介紹時必很詳細 。對這一新鮮事物 , 不大可能不帶回一兩張實物—元代印刷的紙幣供親友觀賞 。3、世界有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一家 , 自1264 年首抵元朝大都 ( 今北京 ) , 到1296 年回到意大利的威尼斯 , 前后長達30余年 。因此 , 馬可波羅的游記也記載得比較詳細 。書中具體提到“北京有印刷紙鈔的工廠 , 以桑皮紙印鈔通行全國 , 紙幣呈灰色 , 用久毀損還可換新幣” 。4、據俄國史書記載 : 1257年蒙古軍官到俄羅斯的梁贊 、蘇茲塔爾和穆洛姆等地計民戶口 , 設官收稅 。1259年蒙古軍官別兒哥及哥撒奇克率眷屬及部下多人至沃爾赫夫計民戶口 。眾所周知 , 調查戶口要用戶籍頁裝訂成冊的戶籍簿 。元朝使用的為數甚多的戶籍頁 , 自然是印刷的 。說明13世紀時中國的印刷品已經傳至俄羅斯 。 5、1294年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孟高維諾 ( Gsovanni de Monte Covjno , 1247— 1328 ) , 曾在北京用中國的印刷技術出版宗教讀物 。孟高維諾受羅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于1289年啟程來華 ,得元成宗恩準在北京居住 , 直到去世 。其間 , 于1307年成為東方教區總主教 , 并將其活動范圍擴至福建泉州等地 。他為便于教育沒有文化的人 , 根據《新舊約全書》繪制圣像圖6幅 , 上圖下文 , 單張雕印 , 向6000余名教徒散發 。圖下文字分波斯文 、拉丁文 、圖西克文3種 。此后約50年 , 歐洲出現了與其相似的出版物 。這種出版物與中國現存五代時期的上圖下文佛像單張印品非常相似 , 顯然是仿照孟高維諾帶回歐洲的印刷品印制的 。6、1546年 , 意大利史家焦維奧 ( paolo Givio , 1483—2552 ) 在威尼斯出版的《當代史》一書中說 :廣州的印刷工用與我們相同的方法, 將包括歷史和儀禮書在內的書籍印刷在長幅對開紙上 , 再朝里折成長方書葉 。教皇列奧 ( Leo X , Giovanni de Madiei , 1475—1521 ) 好意讓我看過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和一頭象是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 ( John , Don Manual , 1495—1521 ) 作為禮物送給教皇的 。因此可以使我們很容易相信 , 早在葡萄牙人到印度之前 , 對文化有無比幫助的類似技術就通過西徐亞和莫斯科公國傳到我們歐洲 。 這是歐洲人明白提出的中國印刷術通過中亞和俄羅斯兩條路線傳到歐洲的較早記載 。7、瑞典蘇黎世大學神學教授和東方學家布赫曼 ( Tneodor Buehmann , 1500—1564 ) 于1548年著文指出: (在歐洲) , 最初人們將文字刻在全頁大的版本上 。但用這種方法相當費工 , 而且制作費用較高 , 于是人們便作出木制活字 , 將其逐個拼連起來制版 。這無比清楚地道出 , 歐洲在雕版印刷向活字印刷轉變時 , 首先采用的是木活字而不是谷騰堡制作的鉛活字 。顯然是沿用了中國的雕版技術和木活字版技術 。 8、1585年 , 西班牙人胡安·岡薩雷斯 . 門多薩 ( Juan Genzalez de Mandozd , 1540—1620 ) 在羅馬出版《中華大帝國志》一書 。書中談到印刷術發明和歐洲印刷術的來源時, 寫道 :… … 顯然 , 在中國人應用印別術許多年之后 , 才經波斯和莫斯科公國傳到德國 , 這是肯定的 , 而且可能是經過陸路傳來的。而某些商人經紅海從阿拉伯的菲利克斯來到中國 , 可能帶回某些書籍 。這樣 , 就為谷騰堡這位在歷史上被當作發明者的人奠定了最初的墓礎 。看來很明顯 , 印刷術這項發明是中國人傳給我們的 , 他們的確對此當之無愧 。更令人信服的是 , 令天還可看到德國開始發明前五百年中國人所印刷的許多書籍 。我本人就有一本 , 我在西班牙 ,意大利和印度群島 (指美國西印度群島)也看到過另外一些中國書 。上述八例 , 為歐洲人對來自中國影響的如實記述 , 足以揭示當年歐洲印刷術在中國 印刷術西傳影響下產生的內幕 ,并提出了西傳歐洲的兩條路線—通過中亞 、西亞到歐洲的絲綢之路和通過俄羅斯 。前面所提到的中西方頻繁交往中 , 由政府官員 、教徒 、商人和旅游者以及戰爭 , 將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 ,也正是這兩條路線 , 或主要是這兩條路線 。如果不懷有偏見 , 結論應當是肯定的 。 歐洲同中國一樣 , 最先出現的是雕版印刷 , 爾后出現的是活字印刷 。只是歐洲從雕版印刷過渡到活字印刷用時較短 。其原因 , 一是中國印刷術向歐洲傳播時 , 雖然雕版印刷盛行 , 但活字印刷也已發明 ,并在應用中 ; 二是歐洲文字由少數字母組成 , 便于使用活字印刷 。當時將中國雕版印刷術傳往歐洲的人 , 必然也有人知道中國的活字印刷 。這樣 , 就印書而言 , 歐洲很快從雕版印刷過渡到活字印刷是必然的 。歐洲最早的印刷品 , 是 14世紀末在德國紐倫堡出版的宗教版畫 ?,F存最早且有年代可考的歐洲最早的木刻版宗教畫 , 是現藏英國曼徹斯特市賴蘭茲圖書館的圣克里斯托夫( S T.Cnrisroph ) 及耶穌像 。此畫印刷于1423年 。畫面刻著圣克里斯托夫背著手捧十字架的年幼的耶穌渡水圖 , 圖的左下角有從中國傳去的水車 ; 圖下有兩行文字 , 意為: 歐洲人雕版印刷書籍的方法 , 是先在木板上雕刻陽文的文字或圖畫 , 上面蘸墨 , 然后鋪上紙張 , 用刷子輕輕刷試 , 印成書頁 ; 所用印墨 , 同中國一樣 , 也用煙炱和膠混于水中制成 ; 印頁均為單面 , 在一塊版上同時印出兩面 , 然后對折 。其印刷工藝 、原材料等和中國雕版印刷是完全一致的 。這一切都表明 , 歐洲的雕版印刷術是在中國影響下產生的 , 而且在技術特征上和中國也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國開始推廣應用雕版印刷800年 、發明活字印刷400年后的1440—1448年之間 ,德國人谷騰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 。這時雕版印刷術在歐洲已相當普遍 , 谷騰堡的發明是在中國影響下出現的當無疑義 。但是 , 有的西方學者迄今還堅持谷騰堡的獨立發明權 , 認為他的發明和中國的印刷術 , 甚至和歐洲的雕版印刷術都無關系 , 顯然這是一種偏見 。谷騰堡的活字印刷 , 晚于中國畢昇的泥活字 400年 , 而此時的東西方接觸之頻繁遠非昔日可比 ,況且此時中國雕版印刷已應用800余年 。各國學者們提出的谷騰堡的鉛活字印刷和歐洲的雕版印刷源于中國的論據的可靠性姑且不談 , 僅這400—800年的漫長歲月 , 在東西方多渠道接觸的情況下 , 說中國發明的印刷術沒有給歐洲帶來影響 , 本身便是離奇的 、不可思議的事情 。總之 , 中國發明的印刷術 , 首先傳入朝鮮 、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 其后通過中亞傳入中東和阿拉伯 , 并通過阿拉伯或蒙古軍隊進攻歐洲的戰爭傳到歐洲 , 最后 通過歐洲傳到美洲 、澳洲以及世界更多的地方 。這是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 。時間將會為這一歷史事實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 。注釋 : 潘吉星《論中國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4期第73頁。中華書局出版。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印刷之最 《修訂本)》。
張樹棟 :1936年生于河北獻縣淮鎮東劉莊村,大專學歷,副編審職稱。從業印刷、出版與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鈔通史》等圖書20余種,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印刷、臺灣印刷人、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華印刷典故》榮獲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現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書局《中國出版史研究》編委會編委。 趙志忠,筆名趙剛,號國學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獻縣淮鎮人。作品發表于《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等。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2017年度優秀通訊員,采風網2017年度十大新聞獎獲得者,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采風學會會員,河北省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新聯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驕子》編委,《詩眼看世界》創始人,采風網滄州站站長,獻縣知聯會理事,獻縣新聯會副會長、秘書長,滄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等。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國學守望者問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國學守望者 (手機同號)
如果喜歡,就請“稀罕”或“喜歡”一下,然后轉發與大家一起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