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到傳統工藝的明清家具為何要留伸縮縫?有些人主觀認為留伸縮縫的家具不太好看,不如“無縫技術”的家具顯得工藝精細。針對這個問題,此篇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任何木材都是有木性性。所謂木性,就是木材遇到冷、熱、干、濕環境變化時所產生的裂、扭、脹、縮的特性。這一特性,任何天然的木材都有木性,只是木性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不會存在沒有木性的木材。板面木材相對寬闊,木性尤為明顯,除了木材前期干燥處理能夠適當地降低木性外,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攢邊打槽裝板來應對木材在不同環境影響下的木性變化。
攢邊打槽裝板
攢邊打槽裝板有兩類形式,一類是平鑲。平鑲即面心板邊簧嵌入邊抹的槽口之中,讓面心板與邊抹平齊,這樣讓家具表面變得整潔利落。平鑲的面板一邊,需要預留伸縮縫。在天氣溫度、濕度發生變化的時候,來適應木材抽脹伸縮。而伸縮預留大小,則是根據制作地與使用地濕度差異,以及木材干燥、工匠工藝水平來決定的。一般來說,如果北京做的家具,在廣州使用,則伸縮縫得預留得大一些。這也是異地購買家具,最好采用定制而非購買現貨的原因。定制,工匠可以根據使用者使用地的環境,來確定伸縮縫預留的大小,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
平鑲的伸縮縫
另一類是落堂的造法。落堂是面心板變簧嵌入邊抹槽口內,面心板比邊抹低,在木板裝入邊抹槽口中,面心板全部鑲嵌在里面,這樣無需留收縮縫。木材抽脹伸縮都在槽口中變化,外表不明顯,最多會出現原來在槽內的板面在縮得厲害的時候會顯漏出來。
落堂板面抽脹伸縮在槽內
再來說說所謂“無縫技術”,“無縫技術”即家具做的如板式家具或金屬家具一樣,沒有縫隙,外表平直光滑。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只要是天然木材,都會有木性,如果提出“無縫技術”,那唯一的辦法就是人為地封住木性。如何將木性封住呢?現在主要流行“蠟煮”(參閱《蠟煮家具》),即開料后把木材放入工業蠟中熬煮,在浸泡和熬煮的過程中,木材中的水分和油脂就被抽離出來,取而代之的是蠟滲透到木材內部,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置換從而改變了原木材的本性。蠟煮過的木材已經失去了原有木材的天然性,喪失了木質感,呈現一種蠟質的塑料感,很不自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已經不是原木家具了。蠟煮過的家具,也會使原本的榫卯結構變得脆弱。
有明顯塑料感的蠟煮木材
對于商家來說,因為蠟煮封住了木性,一般售后幾年內出現問題的概率大減,煮蠟工藝由于營運成本低,因此銷售蠟煮家具是目前不少商家的偏好。而對于用戶來說,蠟煮家具外表如板式家具和金屬家具一樣無縫,表面光潔平滑,似乎顯得工藝更“好”,所以能夠吸引到不少眼球。麻煩在于蠟煮家具的榫卯結構變得脆弱,長期的維護有一定風險。
蠟煮的無縫技術的家具
筆者年初開始陸續將一些家具搬往位于落英山的漁隱山房,適逢連續數月的陰雨天氣,潮氣非常大。今年8-9月,又趕上當地自解放以來最嚴重的大旱,天氣異常干燥。漁隱山房所使用的家具皆按傳統工藝制作,預留了適當的伸縮縫,在今年潮濕與干旱氣候輪番上演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考驗。事實證明,一些傳統工藝,例如,伸縮縫的預留,可以讓家具在保留本色的情況下,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最好方法。看到這里,你說伸縮縫該不該留?(參閱《三言兩語 | 漁隱山房》)
下圖為漁隱山房使用中的高仿及老明式家具。
補充:
在中國的家具歷史中,經過長期的總結,那些木性相對沒那么大,紋路又優美的木材,逐步成為中國古典硬木家具的傳統硬木用材。例如黃花梨、紫檀、鸂鶒木、老紅木、鐵力木等。當傳統用材枯竭的時候,新的相似材料就會補充進來。比如:白酸、花枝、花梨等。現代,很多商家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會去尋找開發更多的新型材料。例如:大葉黃花梨(長葉雀腎),各類血檀,紅檀之類的。而這些新木材,木性太大不穩定,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考驗,所以商家就不得不使用一些化學手段進行處理,以對抗相應的木性,這樣出來的家具給未來的使用留下了不少隱患。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