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誤入藕花深處——為什么花叫荷花,子卻叫蓮子?葉叫荷葉,根莖卻叫蓮藕?蓮藕又有幾個孔?

為什么花叫荷花,子卻叫蓮子?

為什么葉叫荷葉,根莖卻叫蓮藕?

荷花一年四季都能開嗎?

荷花生日在哪一天?

蓮藕有幾個孔?

與荷有關的那些故事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話,寫得美好。上這篇課文時,語文老師要求我們一字不差地把它背下來。我閉上眼睛,想象著家鄉的荷塘,美麗的文字印在課本上,美麗的荷塘印在腦子里,當它們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把它背了下來,至今難忘。

我小時候采過蓮蓬,吃過蓮子,折過荷葉當雨傘,內心卻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花叫荷花,子卻叫蓮子?為什么葉叫荷葉,根莖卻叫蓮藕?這“荷”與“蓮”是兩個不同的字,卻出現在同一樣植物身上,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我去問大人們,他們只告訴我,荷花就是蓮花,是同一個東西的兩個名字,但這并不能解除我的疑問,反而還多了一個疑問:荷花和蓮花是同一種花嗎?它們有什么區別嗎?于是,我去查字典——

荷花:蓮的花。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中。葉子大而圓。花大,有粉紅、白色兩種。種子稱“蓮子”,包在倒圓錐形的花托內,合稱“蓮蓬”。地下莖肥大而長,有節,稱“藕”。種子和地下莖都可以吃。也叫荷或芙蓉。

后來,我又查了一些資料。有人說,白色的是蓮花,紅色的是荷花。也有人說,有藕的是荷花,沒藕的是蓮花,如睡蓮。還有人說,把“蓮”稱作“荷”,是古人稱蓮的綠莖為荷,后來,蓮與荷混在一起了,就通用了。而蓮花除了指荷花以外,有時候也指睡蓮,從詞語包含的意思來講,蓮花比荷花包含的范圍要大一些。就這樣,我的疑問慢慢地解開了。可看了幾個傳說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疑問。

荷花傳說

相傳,花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侍女變的。這個侍女名叫玉姬,她看見人間男耕女織,雙雙對對,心里十分愛慕,因而動了凡心。

有一天,她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偷地跑出了天宮,來到了美麗的杭州西湖。西湖的美麗景色使玉姬流連忘返,她在西湖中忘情地嬉戲,不忍離去。天宮中的人私自下凡是犯了天條的,要受到懲罰的。王母娘娘知道玉姬下凡到西湖游玩的事情之后,非常生氣,就把她貶到凡間,打入西湖的淤泥之中,永遠不能再到天宮去。那一天是農歷四月二十八日,成了花的生日。

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世間多了一種水靈的花。

蓮花節

一天,王母娘娘在瑤池舉行蟠桃盛會,宴請各路神仙。荷花仙子捧著蓮子湯姍姍來遲,惹怒了王母娘娘。一氣之下,王母娘娘揮手把荷花仙子捧著的蓮子湯打翻了,正好落在福建建寧金鐃寺前的兩口放生池內。荷花仙子也受到處罰,被貶到建寧的金鐃山,成了普通老百姓。

不久之后,那兩口放生池里長出了鮮艷的蓮花,一口開紅花,一口開白花。后來,建寧城關西門有一個叫李直的年輕人,到金鐃山砍柴,與荷花仙子相遇了,兩人一見鐘情。

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荷花仙子送幾株蓮花給李直,他把它們種到西門的池塘里。從此以后,蓮子成了當地的特產,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成了蓮花的生日,被當地老百姓定為蓮花節。

荷花生日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日是荷花的生日。這與觀音菩薩有關。

觀音菩薩經常云游四海,普渡眾生。那一天,正是農歷六月二十日,觀音菩薩云游回來,卻無座可坐。她忽然想到用花當座,而且要造一種特別的花。于是,她想啊想啊,嘴巴里吐出一顆人世間與天宮中都沒有的蓮子,然后手指一彈,蓮子在空中變成了一朵香氣四溢、金碧輝煌的荷花。觀音菩薩坐了上去,感覺很不錯。

這荷花高雅,而且有靈性,所以荷花俗稱“圣潔花”。廣州有“吐荷花”的俗語,就出自這里。這也是“荷花生日”的來歷。

據《中國蓮》記載,唐代時,農歷六月二十四為蓮花節;南宋時,農歷六月初四為荷花生日;加上民間傳說里的農歷四月二十八、農歷六月二十……同一種植物開的同一種花怎么會有這么多個生日呢?

我猜想,這跟荷花生長的地域和周期有關。荷花的花期是六月到九月,因為地域不同、氣候不同、環境不同,它開花的日子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農歷六月不同的幾個日子,被不同地方的人們定為荷花的生日、節日。

那農歷四月二十八日怎么解釋呢?我繼續猜想,第一種可能,在江南地區,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種植蓮藕,種下去十幾天,便會長出荷葉。農歷四月二十八日這個日子,荷葉長出來了,意味著荷花也已經出生了。

第二種可能,佛教中有個藥王菩薩,他本名叫星宿光,因為供養和尚,施藥救人,所以得到人們贊賞,被人們尊稱為藥王。后來,他修煉成了菩薩,號凈眼如來。農歷四月二十八日是他的生日,人們在畫他的畫像時,有時會在他的手中畫上一朵荷花。因此,人們便把藥王菩薩的生日和荷花的生日連在一起了。

荷花能夠出現在藥王手中,肯定有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等中醫名著記載,荷花、蓮子、蓮衣、蓮房、蓮須、蓮子心、荷葉、荷梗、藕節等都可以當藥用。請看荷葉的藥效。

荷葉青青

文/佚名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無邊的荷葉忽然叫我生出了許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漸漸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卻年年要種一缸荷花。祖母特別喜愛荷花,對荷花下的功夫更讓人吃驚。河泥是雇人挑來的,她還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糧食。隔年的種藕早已選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種下去,弄得兩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葉快要冒尖的時候,祖母就守著荷花缸不讓孩子靠近,說是人呼出的熱氣,會讓葉子枯萎。小荷葉終于長出來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葉子,孩子們都不屑一顧。祖母看著荷葉,卻像看一個新生的孫子。

夏天到來的時候,才有真正的長桿兒荷葉亭亭地舒展開來。這時天大熱了,大門成天開著,就有人探頭欣賞我家獨特的風景。祖母常常在門口乘涼,看到有人夸她的荷葉,就把人家讓進來,沏上茶水,請人邊喝邊欣賞。

一天,有位年輕的母親抱著一個孩子在門口探頭探腦地張望,祖母又發出邀請,可女人搖搖手,說出一番話來。祖母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頭瘡,她絲絲地吸著冷氣,好像要代那個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會兒,她醒過神來,趕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邊,“咔”一聲剪下最大的一支荷葉。原來女人就是來討荷葉的,中醫給小孩開的藥里,要用新鮮的荷葉。

荷葉是夏日里清涼的東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幾支給左鄰右舍泡茶喝。這一年,老鄰居們是喝不上荷葉茶了。每隔幾日,就要給那個孩子剪一支荷葉,荷花缸里的荷葉也就越來越少。不過,小孩子的瘡倒是確實一天天好起來。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葉,像這樣剪下去,今年別想看荷花了。祖母卻念念有詞:“真是一物降一物,涼氣逼暑氣啊。荷葉派了大用場,不開花也罷了。”

如今看到這一池荷葉,就像看到一池的清涼。假如祖母擁有這一池的清涼,她又會高高興興地把它送給許多人吧。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讀過很多遍。作者把祖母對荷花的喜愛,助人的爽快與慷慨,都寫得非常形象。

言歸正傳。荷葉可以“一物降一物,涼氣逼暑氣”,海南博鰲的“前塘蓮子”也有治病的故事,還驚動了皇帝呢!

前塘蓮子和四季蓮

古代時,博鰲屬于樂會縣管轄,樂會縣的縣衙門就在博鰲的樂城島上。有一年,樂會縣縣太爺犯了胃病,吃啥都不行,請了許多名醫來治病,吃了無數藥湯都無濟于事,眼看餓得都快動不了啦!

這天,縣太爺的兒媳婦荷花從娘家回來,給公公燉了一碗從娘家帶來的蓮子羹。說來也怪,縣太爺吃了這蓮子羹以后,頓時感到胃很舒服;吃蓮子羹一段時間之后,縣太爺痰多、口腔干燥的毛病全部消失了,體質明顯增強了不少。

縣太爺的兒媳婦是距離博鰲四十里地的塔洋鎮大戶人家——莫家的千金,小名就叫“荷花”。她家屋子前有一個池塘,種有荷花。奇特的是,她家的荷花與別家的不一樣,蓮蓬個頭特別大,產下的蓮子粒粒飽滿,煮熟后滋味香甜,入口即化。人稱“前塘蓮子”。

縣太爺病好了之后,正好省城傳來消息,說皇太后六十大壽,要各縣進貢祝壽的禮品。縣太爺就把親家送來的“前塘蓮子”打包了十多斤,交知府大人呈送進京。不久,皇上給樂會縣下了圣旨,命樂會縣每年需按季度向朝廷進貢“前塘蓮子”。原來,皇太后犯有食欲不振的毛病,自從吃了前塘蓮子以后,一天都離不開它了。

這下禍事來了!

莫家的前塘蓮子占地不足一畝,每年蓮子產量不到五十斤,過去同村也有人試圖引種,但結出來的蓮子卻小得可憐。更何況,按照自然規律,荷花一年只開一次花,只結一次果實,想要四季結果,除非培育出四季荷花。

縣太爺上門找到親家公,向他打聽莫家蓮子為什么比別人家的顆粒飽滿?誰知老莫自己也說不出原因來,只是說自家的荷花過去跟別人家的沒什么兩樣,后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荷花變大了,蓮子變肥了。

縣太爺悶悶不樂地回到樂城島,心急上火,又病倒了。

荷花見公公遭罪,心里也著急。她冥思苦想,終于想起了一段往事。

那時,荷花還沒出嫁呢。有一年,她和小伙伴們到萬泉河上玩耍,劃船來到河中心的蓮花墩。蓮花墩上有一棵參天古樹,地下落滿了樹枝,她和小伙伴們撿起樹枝,做起了游戲。他們正玩得開心,突然,有一個小男孩伸手指著天空驚叫起來……大家往天上看去,只見天空中的云霞聚攏在一起,出現一個觀音菩薩的形象。大家又驚訝又興奮,有個大男孩點著了樹枝當香火,大家都跪在地上對著觀音菩薩叩頭膜拜……回家的時候,荷花想到爸爸經常把家里祭祖時留下的香灰撒進荷塘做肥料,于是她學著爸爸的樣子,把燃盡的樹枝灰土捧回家,撒進了荷塘。從那以后,她家的荷花開得就特別碩大紅艷。

縣太爺聽了荷花的講述之后將信將疑,于是他派人到蓮花墩,砍來樹枝燒成灰,送到莫家。老莫用心呵護,每日追肥,不久,奇跡還真得出現了。雖然當時已經是農歷十月,本來已成枯葉的荷塘吐出了新葉。到了農歷十一月,寒風中居然綻放出殷紅的花蕾。

第二年,莫家荷塘里四季都盛開荷花。正當縣太爺欣喜萬分的時候,不幸的消息又傳到了樂城島上——四季開放的荷花結出來的蓮蓬很小,蓮子稀少,幾乎沒法采集。

無可奈何的縣太爺只好將實情稟報上司。皇上聽了這段奇聞后連聲稱奇,不但沒有怪罪下來,還手書了“蓮花參禪”四個字賜給縣太爺。

縣太爺將皇上的墨寶刻成石碑,樹立在蓮花墩上。這個故事也隨著石碑流傳了數百年。

據《瓊海縣志》記載,前塘蓮子是海南歷代貢品之一。我覺得這蓮子能夠成為貢品,肯定有它特別的地方,但算不上奇特,因為其他地方的蓮子也有養心神、健胃等功效。令我感到奇特的是,海南竟然有過四季開放的荷花,名叫四季蓮。這在明代《群芳譜》和清代《花鏡》都有明確的記載。到了現在,博鰲萬泉河上的蓮花墩還在,可墩上的參天古樹沒有了,刻著“蓮花參禪”四個大字石碑也沒有了。那四季蓮還有嗎?經過科學家的實地考察,證實這一珍稀的荷花品種已經沒有了。

1.在確山縣西北四十里,一名朗山,避宋諱改今名,山頂有池,名皓月,池中生四季蓮花,可供游賞。——《明一統志》 明 李賢等

2.國朝初,省入汝陽,后復置,改屬汝寧府,又縣西北四十里有朗山,后避宋諱改名樂山,山頂有池,名皓月,池中生四季蓮花,可供游賞。——《資治通鑒綱目》 宋 朱熹

3.汝寧府確山縣西北有朗山,避宋廟諱改名樂山,山頂有池,名皓月,中有四季蓮花,可供游賞。——《山堂肆考、補遺》 明 彭大翼

4.確山縣西北樂山,頂有池,名皓月,中有四季蓮花,可供游賞。——《淵鑒類函》

5.四季蓮:儋州清水池,其中四季荷花不絶,臘月尤盛。——《佩文齋廣群芳譜》

6.儋州清水池,產四季蓮,臈月尤盛。——《農政全書》 明 徐光啟

7.儋州有四季蓮。——《廣東新語》卷二十五木語

不過,我國科學家已經成功培育出了新型的四季蓮,它們正開放在博鰲東方文化苑的七寶蓮池中呢。這是科技的力量!而從這個故事中,我得到的線索是,因為莫家用了蓮花墩上參天古樹樹枝燒成的灰,有了觀音菩薩的保佑,所以荷花才四季開花。這讓我聯想到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有一個法力無邊的和尚,讓桑樹開出了蓮花。

桑樹開蓮花

桑蓮古地,是開元寺的別名,在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相傳,這個地方本來是一個黃姓員外(黃守恭)的私家花園。

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游方和尚,強要家仆們給他通報員外。家仆們從頭到腳把他仔細打量了一番:看他的裝束,好像《濟公傳》中的濟癲和尚一般,頭發像蓬草一樣糾結在一起,足足有一尺來長;滿面油垢,看不清廬山真面目;身上穿著一件滿是補丁的法衣,還披著一領不知幾十年未曾洗過、污穢不堪的袈裟;赤著雙腳,背后卻負著一只草鞋。

家仆們平日里所見的達官貴客,不是官府大人,就是富家老爺,而像今天這個樣子和尚,要來求見員外,門兒都沒有,哪肯給他通報。

“你們若不給我通報,我自有辦法。”和尚知道那些家仆們是不會通融的。

于是,他想出一條妙計,立刻扯開喉嚨大聲叫喊:“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

此時,黃員外正在客廳中靜坐,忽然聽到門外有人喊救命,不知發生了什么大事情,匆匆忙忙跑出門來。一看,只見一個和尚,站在臺階上猛力呼救。黃員外心中很是疑惑,便問:“你這個和尚為什么站在我家門口胡亂地喊救命呢?”

“我要見黃員外,他們都不給我通報,只好出此下策,不喊救命,黃員外哪會出來相見呢!”

“黃某就是我,你有什么事嗎?”

“喔!原來施主就是黃員外,那很好。你的后花園,若照風水來看,應該是佛門興旺之地,不合做私家花園。貧僧今天要見員外,就是要請你布施那座花園給貧僧募捐建造佛寺。”

先前,黃員外以為和尚是要借化緣之名來騙些錢財,沒想到他竟然獅子大開口,要讓他捐那座花園,心中不覺好笑,便故意說:“你有什么道行,要我捐出那座花園呢?倘若你能叫園中那些桑樹開出白蓮花,那便如你所愿。”

“好!請跟我來!試試貧僧的法力。”

黃員外一聽和尚面不改色地一口答應下來,沒辦法,只得帶著和尚,一同來到花園。四鄰住戶聽說和尚要施展法術,把整座花園圍得水泄不通。

當時,烈日當空,炎熱得一點風都沒有。那個和尚在烈日下,也不見他流汗。只見他雙手亂指,口中不知在念什么。過了數十分鐘的工夫,大家還看不到和尚變出什么把戲來,不覺都破口大罵起來。

“你們不要罵呀!看!那桑樹上不是有千蕊的白蓮嗎?”

大家抬頭一看,就在這彈指之間,剛才還是枯枝的桑樹,現在已經是綠意盎然,枝繁葉茂,白蓮滿樹,清香四溢。到這時,黃員外才知道這和尚不是凡人。

“黃施主,先前我們所賭的桑樹上開白蓮花,現在已經照辦了,貴園就請你捐作佛地吧!”

黃員外雖然是一個富翁,可是他的花園經過精心的布置,格局雅致,景物清幽,十分怡人。他每天足足有半日時光都消磨在這座花園里,而今聽著和尚的話語,心中難免萬分不舍。于是,他就再次想出為難和尚的方法:“這是當然的!不過先前我們沒有說定捐多少地方,而且我的住家也在園里面,難道叫我完全捐出,弄得無家可歸嗎?我想,您神通廣大,可把身上的袈裟展開,凡袈裟所罩住的地方,我都捐助給您。”

“這次不可再反悔了?”

“哪有反悔的道理!”

“那就好!”說完,和尚就把身上的袈裟脫了下來,拿在手中,口里念念有詞。突然,他把袈裟向空中一甩,只見大地上立刻變成黑漆一般,沒有絲毫的光亮。不一會,除了那些人站立的地方以及黃員外的住宅之外,其余的果林、花園、菜圃……完全被一領巨大無比的袈裟罩住了。

至此,黃員外心里已經明白了佛法無邊,他不再抵賴,心甘情愿地捐出了這些地方,還外加三千兩銀子當作寺廟的建筑費。開元寺因此落成,而“桑蓮古地”也因此得名。

那些開過蓮花的桑樹,至今還在,而內殿左側,還留有一座黃姓的檀越祠呢!

我國各地有好幾座開元寺,而泉州的開元寺始建于687年,曾與洛陽的白馬寺、杭州的靈隱寺、北京的廣濟寺齊名。它歷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在的開元寺是1925年修建的。故事中,和尚只用一件袈裟,就蓋住了大片地方,而在安徽九華山也有類似的民間傳說。

當時,九華山歸閔員外(閔讓和)所有,金喬覺向他討一塊地,修建寺廟,弘揚佛法。閔員外問金喬覺,你要多大一塊地?金喬覺說,只要一件袈裟這么大!閔員外一聽,笑了,幾畝或數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區一袈裟地呢,閔員外慷慨地答應了。只見金喬覺把袈裟輕輕一抖,不料這袈裟展開來之后,竟然覆蓋住了九座山峰。這使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他深深感到金喬覺佛法無邊,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還命令他的兒子跟著金喬覺出了家,后來他自己也成了佛門弟子。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去九華山游玩,說九華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

佛教與蓮花的關系非常密切,為什么呢?可能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佛教產生于印度。印度氣候炎熱,夏天荷花盛開,帶給人們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于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潔、寬容大度的象征。二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解決生老病死、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把人生看成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凈土),像乘船過河一樣,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后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荷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花,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荷城”貴港市的市花,山東省省會濟南和孔孟之鄉濟寧市的市花,還是埃及的國花。荷花在我國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稱,北宋周敦頤所寫的《愛蓮說》就道出了人們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愛蓮說①

[宋]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②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③來,世人甚愛牡丹。予④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⑤,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⑥,香遠益⑦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⑧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⑨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解】

①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②可愛:值得喜愛。

③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④予(yú):我。

⑤濯(zhuó):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⑥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意思是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⑦益:更加。

⑧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⑨鮮(xiǎn):少。

【譯文】

水中、陸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從唐朝以來,天下的人們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愛它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中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幽,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它,不可以貼近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居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應該有很多人了。

這篇散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視和厭惡。作者還借菊花、蓮花、牡丹分別說了隱居避世的人,品德高尚、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追求富貴高傲之人。

《愛蓮說》是名篇,很多人都喜歡,我也喜歡。比較奇怪的是,我每次讀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這一句的時候,就覺得這句話包含著剛正不阿、有法有理、張弛有度的感覺,便想到“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有一次,我去合肥游玩,特意去了包公祠,意料之外的收獲是,聽到了一個神奇的故事:常說藕斷絲連,可包拯家的藕竟然是沒有絲的。這會是真的嗎?

包河藕沒有絲

傳說,包拯破了“貓貍換太子”一案,為皇上(宋仁宗)接回了親身母親,加上包拯平時剛正不阿,為朝廷帶來一股正氣,皇上想把半個廬州城賞賜給包拯,可包拯堅決不肯接受。皇上問包拯:“包愛卿,你受之無愧,為何不愿接受呢?”包拯說:“臣做官,為的是國家和黎民百姓,不是為了封賞,子孫后代應該自食其力,臣不愿為他們留下什么遺產。”

皇上一聽,覺得有道理。可包拯把自己的親身母親都找回來了,沒什么東西賞賜給包拯,心里總覺得過意不去。他想看想,說:“既然如此,就將你家門前那段包河賞賜給你吧,你可別再推辭了,不然就是抗旨不尊,朕快要罰你了。”包拯無奈,只好接受了。

朝廷中的奸佞小人聽說皇上把運河賞賜給了包拯,就議論開了:“原來包拯也是口是心非,天下哪有不吃腥的貓,天下哪有不為已的人!”

包拯聽說后,十分惱火。老管家包興見他整天愁眉不展,便安慰道:“大人,那包河里什么都沒有,你怕什么?”

包拯說:“誰說什么都沒?包河盛產的蓮藕難道不是東西嗎?”

包興笑道:“大人,一擔藕也賣不了幾個錢呀。”

包拯說:“一個錢就不是錢嗎?不過,你倒提醒了我,我有法子了。”

包拯走進書房,鋪開紙,提起筆,寫道:“河藕能吃不能賣,賣藕只能當藥吃;留言后人記分明,包拯鐵面藕無絲!”寫完,叫包興把它貼到包河岸上。

從此以后,如果有人將包河產的蓮藕出售,蓮藕便清淡無味,只能做藥引子用;要是自產自用,蓮藕就香甜可口。

從此,包河盛產的蓮藕也藕斷絲不連了。

合肥有“包公池里藕無絲”的俚語,“無絲”與“無私”諧音,反映了老百姓對包拯的贊頌與懷念。事實上,“無絲藕”還是有絲的。

因為包拯的緣故,所以合肥“無絲藕”名聲很大。

而湖北焦湖特產一種蓮藕,有十一個孔,是藕中上品,名聲也很大。在中醫里,十一孔蓮藕被認作是一劑藥方,是降火、止瀉的上好偏方。曾有一位老中醫就用它招到了兩位好徒弟。

用蓮藕選徒弟

黃安縣城最大的藥房名叫普濟大藥房,店主黃老先生無兒也無女,所以,年過古稀的時候,黃老先生決定招收幾個徒弟,傳承醫術,繼承家業。消息傳出后,前來拜師學醫的人很多,黃老先生的家門都快被擠破了。

黃老先生會怎么樣來挑選徒弟呢?出乎大家的意料,黃老先生只提了一個要求,就是想嘗一嘗天臺山上的蓮藕,要他們親自去天臺山采些蓮藕回來,并用各自采回的蓮藕親手做一道滑藕片,等他分別品嘗了蓮藕之后,再決定拜師的事。這話一說,大家嚷嚷著,要去天臺山采藕的人就有幾十個……

蓮藕采回來了,滑藕片也燒好了,黃老先生一個一個地嘗,最終他收下了兩個徒弟。那些沒被收下的人有的走了,有的急了,其中有一個人是廚師,他喊道:“老先生,這不公平,我的蓮藕燒得比他倆好多了,怎么沒收我呢?再說了,他倆跟我一樣,都沒什么醫術基礎。”

黃老先生語重心長地說道:“沒什么基礎不要緊,我可以教,但做人一定要誠實、本份,這個我沒法教。我不是真的想吃蓮藕,而是想用天臺山上的蓮藕看看你們的人品。你們不知道,這天臺山上的蓮藕是一味中藥,有十一個孔,這一點,也許你這個當廚師的也沒有留意過。你看看你的蓮藕是幾個孔,是你從天臺山上采來的嗎?”

那些剛才還覺得不公平的人,現在不說話了。他們看看自己燒出來的蓮藕,都沒有十一個孔。他們的撒謊被黃老先生點破了,就散了,回去了。

這個廚師更是羞愧,原來他覺得天臺山山高路遠,車馬不通,來去要一天時間,太麻煩了,就“偷工減料”,順手從廚房里拿了一些蓮藕來……

雖然這個廚師沒能跟黃老先生學習醫術,但我覺得他學到了更重要的東西。另外,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就像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的那樣: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一點在寫作中很重要。

我曾經因為無聊而數過蓮藕有幾個孔,五個孔的,七個孔的,九個孔的。希望有機會數數十一個孔的,順便嘗嘗它的味道。

有時,髓部(橫截面中心部位)的孔道也比較大,加上周圍的孔,在一個橫切面上可見10個甚至10個以上明顯的孔。

在統計孔數時,通常不計髓部的孔,因為有時髓部的孔不明顯,即便明顯,髓部的孔一般也比較小。所以,從蓮藕本身的特征而言,觀察充分發育的蓮藕節間橫截面,則不存在“七孔藕”和“九孔藕”之分。十一孔藕,可能是把髓部的孔也算上了。

不過,無奇不有。既然有兩孔的藕,那么十一孔的,也是正常的。

說到吃,安徽南陵的丫山藕糖非常有名。在南陵民間,還有藕糖的故事。

丫山濟公傳藕糖

藕糖的發源地在丫山的木山沖村。丫山大多數人都姓孫,可是這個村莊姓孫的卻很少。相傳在很早的時候,這里沒有人家,有一對姓黃的夫妻攜兒帶女討飯來到這里,靠挖山種糧過日子。后來,又來了幾個流浪漢在這兒定居。這里經常發洪水,山洪一來,留下一片沙石。他們生活十分艱難,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在外討飯。

有一天濟公路過這里,他看到這里人們住著草棚,個個面黃肌瘦,心里十分難過。他們這么窮,是他們心眼不好而受到上天的懲罰嗎?他決心試試這里的人心。濟公變做一個跛腿的叫化子,坐在村口的山坡邊。

這時,黃老夫妻手拎布袋,拄著棍子,剛討飯回來。濟公見有人來了,便躺在地上呻吟。黃老夫妻看見躺在地上的這個人瘦得皮包骨頭,穿得比他倆還要破爛,又聽見他在呻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淚。老黃自言自語:“哎,苦難人啊。”說著,他輕輕地扶起濟公,他的妻子連忙從布袋中倒出討來的一把米飯,給濟公吃。可米飯已經干硬了,難以咽下,而且濟公已經昏死過去了。老黃對妻子說:“你快回家燒水,把米飯燉爛一些才好喂他。”妻子說:“來不及了,這個人完全是餓了,才昏死過去的。”說著,她將米飯倒進了自己的嘴里。老黃看見妻子將手里的這點米飯含到了嘴里,以為妻子要吃下去,便怒氣沖沖地舉起手,對準妻子嘴巴打去。就在手掌快要碰到妻子的面部時,卻見妻子彎下腰,把嚼爛的米飯用嘴喂給苦難人吃。

濟公吃了一口后,便翻身坐了起來。這時,村上老老少少十多個人都來了,大伙兒扶的扶、攙的攙、背的背,硬是三步一擺、十步一歇把濟公接進了村。大家把討來的米飯集中到一起,一日三餐熬粥糊調養濟公。

濟公在村中一住就是十多天,可全村人沒有一個口出怨言。他感受到了人心的善良,便教村民用大米熬藕糖的方法,讓他們利用寒冬臘月在家做糖,用賣得的錢換取糧油,養家糊口度年關。

(藕糖)

這又是一個與佛與蓮有關的故事。木山沖人的善良最終感到了濟公和尚,從而也幫助了他們自己,可以說是好人終有好報!

在浙江慈溪的東部,有一座伏龍山,山頂上有一大片平地,平地上建著一個寺廟,叫伏龍寺。曾經寺廟里有一批壞和尚,他們借著一朵大荷花做壞事。結果,害人也害己。

技殺“大荷花”

早在唐朝的時候,這伏龍山上就建有一座寺院,叫伏龍寺。寺院前面有一口深深的池,里面養著荷花。故事要從這個荷花池說起。

那時候,伏龍山是屬于鎮海縣的。不知是哪一年了,有一個姓安的進士到鎮海做知縣。安知縣上任以后,經常聽老百姓謠傳,伏龍山荷花池有“菩薩”顯靈,只要念佛虔心,吃過三年長素,再到伏龍寺去做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場,就可以坐荷花臺升天。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讓安知縣的老母親知道了。安老太太一心向佛,長年吃素,做個四十九天的道場,對她來說也是小事一樁。想想自己的年紀已經七十多了,如果能坐荷花臺升天,這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啊!升天以后,還能保佑兒子做官,保佑他把官做得再大點,為百姓造福。老太太打定主意,就把這意思告訴了兒子。

安知縣一聽老母親的話音,就知道老母親要坐荷花臺升天了,他對老母親說:“母親大人,你念佛、拜菩薩,我是十分贊成的。你要上天去,做兒子的舍不得啊。”可是,老太太執意要升天,安知縣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

這天夜里,安知縣叫來了師爺,把老母親要升天的事和他商量。一陣商量以后,決定第二天同師爺一道去一趟伏龍寺,碰巧有人要升天,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第二天,安知縣和師爺兩人不穿官服,不帶隨從,一早來到伏龍寺。寺前早已站滿了看熱鬧的人,寺內鑼鼓聲聲,和尚念佛聲不斷。待時辰一到,老方丈高喊一聲:“送老佛太啟程。”只見院內挾出一個戴著蓋頭蓬的老太太來,這老太太打扮得比姑娘上轎還要考究。隨后,老方丈來到荷花池邊,手拿木魚,“篤、篤、篤”敲了三聲,口中高叫:“送老佛太上天。”話音剛落,只見荷花池中出現一圈圈水花,水花中間上來一個有豬頭一樣大的荷花苞,慢慢張了開來,一直張開到有水缸那么大,然后,又緩緩靠到岸邊。在陣陣鼓樂聲中,上天的老太太被抬進荷花里面。沒等老太太坐穩,這朵荷花就急急地離開了岸邊,漂向荷花池的中間,立即收攏花瓣,沉了下去。水面上留下了一串汽泡。四面荷葉重新漂了攏來,一切恢復平靜。

安知縣看了升天的過程,心里有了端倪,便對身邊的師爺說:“我派你去做件事……你一定要保密!”

隔了一天,師爺又來到了伏龍寺,見過老方丈,遞上了‘知縣母親太夫人要來伏龍寺拜佛升天’的貼子。這寺院的老方丈是一個十足的馬屁精,一聽說縣太爺的老母親要來升天,二話不說,一口答應下來。并且說:“安老太太這么虔誠,道場可以不做,香燭供品統統由寺里操辦,一切費用統統免掉。升天的日子排在頂好的日子,農歷六月十九日。因為,這一天是觀音菩薩坐荷花臺升天的日子。這個日子是最好的日子了。”

師爺等老方丈安排妥當,就回縣衙稟報安知縣。安知縣一查日子,今天是農歷六月十二日,還有七天時間,就馬上貼出告示,告知百姓們知縣母親于農歷六月十九日到伏龍寺升天。消息一出,整個縣都城沸騰起來。

農歷六月十九日到了。這天天剛亮,就從縣衙門里抬出一頂花轎來,安知縣自己騎了馬,跟在后面。各種樂器吹吹打打,一路向伏龍山走來。轎夫徑直把花轎抬到伏龍寺荷花池邊,由四位公差執刀護衛,旁人不得靠近。

這天,伏龍寺前熱鬧非凡。因為是縣太爺的老母親升天,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統統都來拍馬屁了。伏龍寺收進的香燭、供品堆積如山。周圍村坊上百姓都來看熱鬧,伏龍寺外人山人海,擁擠不堪。

寺內所有的和尚,都身披簇新的袈裟,高聲念經。等做完儀式,時辰一到,老方丈喜氣洋洋地走出來,對著荷花池“篤、篤、篤”敲了三聲木魚,像上次一樣,那朵盛開著的大荷花,就在花轎邊靠岸。安知縣命公差把戴著紅頭蓋的老母親扛到荷花里面放好,這荷花就快速移向池塘中間,沉了下去。

正當人們歡呼之際,突然,荷花池攪動起來,小小的荷化池,惡浪滔天,浪花直撲岸上。說時遲,那時快,“騰”的一聲從荷花池中躥出一條大蛇來,嚇得人們連滾帶爬、四散逃奔。老方丈嚇得面如土色、身似篩糠。有幾個膽小的和尚嚇得尿濕褲襠、癱到在地。

那條大蛇躥到岸上,上下翻滾,幾個公差一擁而上,一陣亂砍,把它砍死了。原來,那天安知縣和師爺私下察訪,在荷花沉下去的時候,看到了老太太痛苦掙扎的樣子,他心中就明白了這“升天”不會是好事。于是,他和師爺一起想了個辦法,決定先試探一下。他們叫人殺了一頭百來斤重的母豬,開膛破肚,挖出內臟,裝進硫磺、生石灰,外加竹尖、鐵釘。然后,縫好豬肚子,給豬穿上女人衣服褲子,戴上蓋頭蓬,把死豬裝扮成念佛老太太的樣子,用轎抬到伏龍寺。

當那“大荷花”沉到水里,硫磺、石灰遇水馬上發作。這時,這大蛇要吐也吐不出來,有竹尖、鐵釘頂著,所以痛得滿池翻騰,只得躥上岸來。

安知縣為民除了大害,深受百姓稱頌。后來,附近百姓在夜里做惡夢、睡不著的時候,只要輕輕叫上三聲“安知”,就能安然入睡。這種習俗,在一定范圍內一直延續至今。

可想而知,這伏龍寺里的和尚將是一個怎樣的下場!他們把好人送進大蛇的嘴里,卻說是升天,真讓人氣憤。不過,這事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也怪那些一心想升天的人。這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迷信哪,迷信很可怕,后果很嚴重!

這伏龍寺前,是一條大蛇在荷花池中作怪。很久很久以前,陜西盛產蓮藕的溫泉河中,有九條惡龍在作孽,會不會有像安知縣一樣的人為民除害呢?

九眼蓮的傳說

陜西省富平縣城北有一條溫泉河。溫泉河兩岸盛產蓮藕,尤其是集古村的“九眼蓮”,個大肉肥,清白如玉,脆嫩香甜,鮮美爽口。據說,當年這九眼蓮還進貢給皇上呢!

相傳很久以前,溫泉河兩岸盡是稻子、蓮藕。一到夏天,滿眼碧綠的荷葉一望無際,嬌艷的荷花,滋潤潤地婷婷玉立,溫馨的清香,裊裊十里不絕,饞得周圍幾十里的人們都來這里賞荷花。溫泉河兩岸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比趕廟會還要熱鬧。每到秋冬時節,葉枯藕肥,賣晶糕的,賣臘肉的,小心地采下這巨大的荷葉,成筐成筐地疊好,儲存起來。因為用荷葉包過的晶糕、臘肉,有一股特別的清香,別有風味,受到顧客的格外青睞。

人們都說集古村的九眼蓮還真有點邪乎!小伙子吃了勇敢聰明,姑娘吃了俊俏賢淑,老人吃了增福添壽,小孩吃了長得特快。平常不用說,每到春節前后,一溜串的九眼蓮上市了。眼看著一車車像娃娃胳膊腿一樣又白又胖的九眼蓮,誰不饞得流涎水,即使再窮,手頭再緊,也得買個三斤五斤的。似乎過年的宴席上沒有九眼蓮,年就過得沒滋味兒;待客的酒席上少了九眼蓮,人就低了輩兒。因此,只要一到臘月,就是九眼蓮銷售的旺季,即使價格再貴,到日落集散時,一街兩行的九眼蓮也被搶購一空。

時光如滔滔的長江水,也不知流到那一年,一場飄潑大雨一連下了九天九夜。溫泉河瀑滿了,沖垮了堤岸,房屋和農田成了一片汪洋。溫泉河畔的人們不得不攜兒帶女,背井離鄉。在逃難的人群中,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一米八的個頭,二十剛出頭,長得十分魁梧,叫鄭英武;女的叫武臘梅,不過十七八歲,長得裊裊動人。這英武,從表面看,長得虎背熊腰,五大三粗,但憨厚老實,為人誠懇,心底十分善良,深得鄉親們喜歡。當時有一只金錢豹,經常出入村莊,傷害人畜,整得全村人擔心吊膽,不能安生。英武赤手空拳,打死了這只金錢豹,為村里除了一大害。臘梅姑娘心靈手巧,勤快善良,人又長得水靈。臘梅和英武是鄰居,每次臘梅采蓮回家,都能碰見英武打獵回來。久而久之,他們互相之間有了了解,產生了愛慕之心,最終結為夫妻。人們都說他們英雄美人、郎才女貌,是天生的一對,地配的一雙。誰知一場暴雨,沖得墻倒屋塌,英武只好帶上臘梅,隨著人群,四處漂泊。

后來聽人說,這場大雨是溫泉河里的九條惡龍作的孽。英武聽了十分氣憤,決心找惡龍算帳,為鄉親們報仇。英武帶了長弓寶劍,躍入河中,找到惡龍,連射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支箭,正好射中了九條龍的眼睛。英武與九條惡龍翻江倒海,你來我往,直殺得天昏地暗,連河水都倒流了。臘梅為英武捏著一把汗,她日日夜夜守在河邊,為英武送箭,給他擦去身上的鮮血、頭上的汗水。英武與九條惡龍一連戰了九天九夜,終于把它們都殺死了。英武精疲力竭,鮮血淋漓地倒下了。臘梅抱著英武,傷心得整整痛哭了三天三夜。

風平了,浪靜了,太陽鉆出了層層烏云,鳥兒開始了歡快地鳴叫,溫泉河又和往日一樣,潺潺流淌。鄉親們聽到九條惡龍被英武殺死的消息,高興極了,陸陸續續返回家鄉。但英武終因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了。臘梅披麻戴孝,為英武守靈七天七夜。為了紀念這位為民除害的英雄,鄉親們決定把英武葬埋在荷花池中。下葬那天,臘梅痛不欲生,撲進荷花池中,隨英武而去了。送葬的人們無不掩面而啼,潸然淚下。

第二年,溫泉河的荷花又開放了,但比以前開得更加艷麗動人。人們還發現,這些荷花都是兩朵連在一起的。人們說這是英武和臘梅的化身,把它取名叫“并蒂蓮”。從此,溫泉河畔的人們,把“并蒂蓮”當作純真愛情的象征。每到荷花盛開的時候,只要村里有青年男女結婚,人們就采一朵并蓮蒂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像英武和臘梅一樣。

這一年秋冬,人們還發現,挖出來的蓮藕又胖又大,潔白如玉,更加脆嫩香甜。用刀切開蓮藕一看,令人奇怪的是,藕全都是九個眼的。人們說,這大概是用那九條惡龍作肥料的緣故吧。 

面對九條作孽的惡龍,英武和臘梅站了出來,為民除害!雖然英武犧牲了,臘梅也隨他而去,但人們用“并蒂蓮”紀念著他們,因為他們是英雄。

其實,蓮也是英雄,它把整個身體都奉獻給了人們,連花香也不例外。清代詩人曹寅寫道:“一片秋云一片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我總幻想,或許睡在湖邊的人們,某一次睜眼時,會看到荷花神——西施,正在采蓮呢!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不見采蓮人,

但聞花中語。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菡萏消香凍,

霜葉戲楓紅。

沉景勾留處,

波光畫舸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夏意濃蓮花香
生活中的中藥——荷
荷花吟 (圖文樂)
荷葉、蓮藕、蓮子、蓮蕊須、蓮子心
一蓮出九藥,藥效各不同
夏來說“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蒲江县| 庆安县| 肇庆市| 临湘市| 武胜县| 溧阳市| 抚远县| 福贡县| 宜丰县| 凤山市| 新兴县| 天祝| 英山县| 南昌县| 嘉义县| 莲花县| 恩平市| 分宜县| 浏阳市| 邻水| 个旧市| 静海县| 孝感市| 上思县| 海南省| 延长县| 新疆| 横山县| 灵武市| 甘孜| 稷山县| 阳高县| 清原| 门源| 霍城县| 旬阳县| 乐业县| 遂昌县| 偃师市|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