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辦的“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位生物材料領域領軍專家齊聚成都,其中亞洲代表占了40%以上,中國代表就有十來位。
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既是此次會議的發起人和主席,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
★據了解,張興棟院士建議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投票通過后作為新定義列入了“生物材料定義”,這也是由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
★此前,在長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先進材料展上,張興棟院士展示了一種骨誘導性人工骨生物材料,將它植入人體后,就能調動人體自身的康復功能,形成新的組織,既無異物反應,又可實現人體的永久性康復。
★據介紹,這種人工骨生物材料就是多孔磷酸鈣生物陶瓷,是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的一種。經過多年研究,張興棟院士發現,多孔磷酸鈣生物陶瓷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一定條件下還表現出骨誘導性,即不用外加生長因子或活體細胞就可以誘導骨組織生成,在治療骨缺損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植入人體內過一段時間,陶瓷中會形成新骨頭,陶瓷本身會慢慢消失,最終轉變為人骨。”
張興棟院士和他的團隊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率先研發出生物活性陶瓷及涂層等。上世紀90年代,他又首創迄今國際唯一的骨誘導人工骨并應用于臨床。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這一顛覆性概念。這一概念賦予材料誘導組織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途徑。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張興棟院士說,“我們的研究是從應用入手,著重于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另一方面在應用中發現基礎問題,再上升到基礎研究。很多基礎研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應用中研究發現的。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我的研究,那就是‘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積極探索科學的前沿,立地就是立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
資料、華西都市報、川大校友、中國工程院官網。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