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業在沈陽蓬勃興起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特別是解放后的建設,沈陽已經成為中外聞名的經濟都會,其支柱產業是工業經濟。追根溯源,沈陽的工業和全中國一樣,也是源于傳統的手工業和作坊業。
明朝以來,沈陽就有了油坊、磨坊、燒鍋等從事消費品的生產,而且鐵匠爐、車鋪、染坊、紙坊等手工作坊也基本能滿足本地所需。盛京時期,沈陽成為清代開國都城,出于軍事需要,镲炮、火藥、冷兵器的鍛造等在沈陽都有所發展,可算作沈陽工業的萌芽。清末,依克唐阿將軍創辦的盛京機器局開了沈陽近代工業的先河,成為沈陽最早的民族工業廠家。同一時期,沈陽出現的萬順鐵工廠能夠制造一般鐵工制品,修造榨油機械,這可視為沈陽民用機械制造的發端。稍后,沈陽先后開設八旗工藝場、八旗女工傳習所,顯然是為解決“旗人”生計而專設的。但其中涉及的鐵、木、竹等器具制造,油、漆、染等技術的普及,不僅為滿族同胞出旗為民創造了條件,而且為沈陽地區培養了一大批與傳統匠人不同的、具有近代工業知識的工人。第一女工場、貧民習藝所、監獄工廠、官紙局、軍裝制造局的成立,使東關成為沈陽最早的工業集中區。
至1909年,紡織業中的誠永、天增利成為著名的民族工業?;莨び邢薰緦俟偕毯限k,但資本雄厚,規模較大,有工人240人。其他如軍械廠等亦能從事槍械的維修和制造。貧民習藝所生產的軍刀、絲絨毯等均為東西國人的樂購之物。辛亥革命后,沈陽出現挽回利權、振興實業的熱潮。至1919年,沈陽有油坊20家,多為機器生產,15 家燒鍋也有機械動力;廣集成、惠工等百余家紡織廠有織機7400余架,年產布類可達335萬匹。華利洋燭公司、飲和汽水公司等相繼開工。
本世紀20年代是沈陽民族工業大發展時期。奉天紡紗廠占地280畝,引進美國織機200架,擁有2萬紗錠,有工人 1300余名,成為東北同行業之首家。東興色染紡織公司、惠臨火柴公司、肇新窯業公司、東北大學鐵工廠、大亨鐵工廠、皇姑屯京奉鐵路工廠、東三省兵工廠、迫擊炮廠、航空工廠、糧秣廠、被服廠等成為各行業的最具實力的廠家。它們與興奉、永興等千余家中小廠匯聚在一起,確立了沈陽在東北的工業中心地位,其行業涵蓋機械、兵器等近百種產品,其中許多工廠成為當代沈陽工業門類的直接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