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癥痹,有閉阻不通之意,凡外邪侵入肢體的經絡、肌肉、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疼痛、腫大、重脹、麻木等證,甚至影響肢體運動功能者,統稱痹證。本病包括現代醫學中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等疾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痹癥的針灸治療,干貨滿滿,走起!病因病機多因衛氣不顧,腠理空疏,或勞累之后,汗出當風,或涉水冒寒,久臥濕地,導致風寒濕之邪乘虛侵入,經絡痹阻,發為痹癥。陽盛之體,復感風寒濕邪,郁而化熱,發為熱痹。辯證分型治療行痹(風痹) 風邪偏盛,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或一處作痛,向遠處放射,牽掣疼痛麻木,舌淡苔薄白,脈浮。 治法:疏散風邪,活血養血。 取穴:風門、肝俞、嗝俞、血海。 方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有活血 養血之意。 操作:瀉法淺刺,可用皮膚針叩刺。2.痛痹(寒痹) 寒邪偏盛,疼痛劇烈難忍,痛處有冷感,得熱痛減,遇寒則甚,喜按喜揉,局部無紅腫熱脹,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陽散寒。 取穴:腎俞、關元。 方解:益火之源,振奮陽氣,驅散寒邪。 操作:針灸并用,深刺久留。3.著痹(濕痹) 濕邪偏盛,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燥濕。 取穴:脾俞、足三里、陰陵泉。 方解:水濕內停,中土不運,運脾為燥濕之本。 操作:溫針拔罐。4.熱痹 素有蓄熱,復感風寒濕邪,寒從熱化。四肢關節酸痛、腫大、痛不可近,活動受限,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祛風,通絡止痛。 取穴:大椎、曲池。 操作:可用皮膚針重叩脊柱兩側,或關節局部或加血罐。操作痛痹、著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方解疼痛局部循經取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法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取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其他治療(1)刺絡拔罐法: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2)穴位注射法:用當歸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等,在病痛部位取穴,每穴注射0.5~1ml,注意勿注入關節腔。每隔1~3日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