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lawi),簡稱馬拉維。位于非洲東南部,是個內陸國家,地形狹長,處于南緯9.8至17.5°,東經33至36°之間。北與坦桑尼亞接壤,東、南與莫桑比克交界,西與贊比亞為鄰。馬拉維國土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馬拉維得名于境內的馬拉維湖,這個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積3萬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達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獨一無二的淡水魚種類。大部分居民是班圖人。大多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奇契瓦語。首都利隆圭。
16世紀,班圖人開始大批進入馬拉維湖(舊稱尼亞薩湖)的西北一帶,并在馬拉維及毗鄰地區定居。1891年英國正式宣布這一地區為“英屬中非保護地”,又名尼亞薩蘭。1953年10月,英國強行將尼亞薩蘭同南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組成“中非聯邦”。1963年2月1日中非聯邦解體,尼亞薩蘭實行內部自治。1964年7月6日獨立,改名為馬拉維。1966年7月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馬拉維大會黨主席海斯廷斯·班達(Hastings Banda)任終身總統。
馬拉維曾為英國殖民地,獨立后仍留在英聯邦內,受英國影響很深,行政、司法、教育等都采取英國模式,至今英國仍是其最重要的援助國。全國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裔商人經濟實力雄厚,在很多經濟領域占有優勢地位。
1、早期歷史
馬拉維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
13世紀班圖人的一支進入下剛果基薩萊湖地區定居并建立了盧巴王國。
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契瓦人、尼揚扎賈人、曼甘賈人、恩頓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進入馬拉維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數最多。他們在這里建立了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維王國。
19世紀初,班圖人另兩支堯族和恩戈尼人分別從東部和南部進入馬拉維境內定居。
2、殖民者入侵時期
英國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1858~1863年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隨后英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
1883年,英國政府向馬拉維派遣領事。
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尼亞薩蘭被納入英國勢力范圍。同年英國殖民者C.J.羅得斯所創立的德國東非公司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英國人大量搶購土地,占地達尼亞薩蘭土地總面積的1/7。
1890年,英葡兩國達成邊境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
1891年3月,英國殖民政府宣布尼亞薩蘭為保護國,任命H.H.約翰斯頓為專員兼總領事。
1904年,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3、民族運動興起與國家獨立
馬拉維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倫布韋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許多尼亞薩蘭人被迫參戰。但殖民政府對戰死者家屬拒絕發給撫恤金。奇倫布韋領導非洲人請愿抗議,于1915年 1月23日組織群眾襲擊白人莊園,奪取軍械庫,不久,起義隊伍遭到鎮壓。奇倫布韋陣亡。
一戰后德國殖民地被瓜分。20世紀40年代起,英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以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尼亞薩蘭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強行組成的中非聯邦的斗爭。
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著名民族主義者H.K.班達給予該黨極大的支持與指導。但1953年英國政府不顧群眾的反對,成立了中非聯邦。
1953年8月,班達離開英國赴黃金海岸(今加納)領導尼亞薩蘭的民族主義運動。1958年7月班達被選為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他走遍全國,鼓動人民起來反對中非聯邦。
1959年3月班達和黨的重要骨干被捕入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被禁止活動。同年9月,該黨改名為馬拉維大會黨,繼續進行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參加民族主義運動的還有基督教民主黨、國民大會解放黨等。
1960年4月,班達出獄后,被選為馬拉維大會黨主席,9月又被選為終身主席。
班達領導的馬拉維大會黨力主通過非暴力的合法斗爭迫使英國殖民當局讓步。
1961年5月尼亞薩蘭舉行第一次大選,馬拉維大會黨獲勝,班達出任殖民地政府的部長。
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
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
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并加入英聯邦,班達就任總統。1971年起任終身總統。
4、獨立后的馬拉維
馬拉維獨立后,對外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
1994年起馬拉維實行小學免費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公立大學4所,即馬拉維大學、姆祖祖大學、利隆圭農業與自然資源大學和馬拉維科技大學。
1994年5月,舉行首次多黨制選舉,聯合民主陣線主席巴基利·穆盧齊(Bakili Muluzi)當選總統,并于1999年6月連任。
現行憲法于1994年5月頒布,1995年修訂。憲法規定,馬拉維實行多黨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任期五年,只能連任一次;保護多黨民主和獨立的司法權。
馬拉維獨立初期政府腐敗嚴重,即將卸任的賓故總統希望自己的直系親屬接任總統一職,隨著年紀增長,這位原先有著很多經濟頭銜的總統開始逐步的昏聵,在繼位人選問題上,與主要援助國英國,歐盟關系極為緊張,甚至驅逐英國大使出境,更為滑稽的是,總統頒發一條法令,禁止在公眾場合放屁。失去援助的馬拉維,一時陷入了動蕩與混亂之中,2011年6月至8月間,該國主要反對黨派取得了公民集會游行的權益,走上街頭呼吁政府停止腐敗,但是卻被一家地方法院臨時判為非法集會,隨即引發騷亂,在此過程中,首都利隆圭,商業重鎮布蘭太爾大量印度人,中國人的店鋪,倉庫遭到哄搶,軍警開槍鎮壓,約16人在騷亂中喪生。
2004年5月,賓古·穆塔里卡(Bingu Mutharika)當選馬拉維第三任總統,并于2009年5月連任。
2012年4月5日,穆塔里卡總統突發心臟病逝世。7日,副總統喬伊絲·班達(Joyce Banda,女)接任總統。
201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馬拉維,2013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馬拉維總統班達等四位非洲元首訪問美國。
2014年1月美國與馬拉維簽訂了五年發展合作戰略,2013~2018年將向馬拉維提供7億美元的援助。
2014年5月,馬拉維舉行首次總統、議會、地方政府三合一選舉,前總統賓古·穆塔里卡胞弟、民主進步黨主席彼得·穆塔里卡(Peter Mutharika)當選總統。
2019年5月,穆塔里卡勝選連任總統并于當月就職。
2020年2月,馬拉維臨時憲法法院就大選爭議案做出裁決,宣布2019年大選結果無效,要求在未來150天內舉行新一輪總統選舉,馬國家領導人恢復至2019年5月21日大選前的安排。
2020年6月23日,馬重新舉行總統選舉。大會黨和聯合變革運動等9黨聯盟(Tonse聯盟)總統候選人、大會黨主席查克維拉戰勝民主進步黨—聯合民主陣線聯盟候選人穆塔里卡當選總統,并于6月28日就職。
2020年6月28日,拉扎勒斯·查克維拉在首都利隆圭宣誓就職,任期5年。查克維拉競選伙伴索洛斯·奇利馬當天宣誓就任馬拉維副總統。
馬拉維總統查克維拉2021年1月12日宣布,因新冠疫情嚴重惡化,馬拉維所有地區從即日起進入國家災難狀態。
本文發布于世界歷史網的文章:http://www.shijielishi.com/malawei/lishi/1029.html,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