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20日起,河南普降暴雨并引發鄭州等城市出現內澇,與此同時在7月19日,我國西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竟然也受到暴雨侵襲而引發洪水。是的,你沒有看錯,是沙漠遭遇洪水。我們印象中的沙漠的特點就是干旱,即使有水,也是零星的小片綠洲而已,而與洪水聯系起來,卻是難以想象的。那么,出現這種現象正常嗎?
在唐朝的時候,西北內陸部分沙漠的水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拿今天的羅布泊來說,在初唐的時候還存在一些古老的河流如塔里木河,可是后來由于河流的改道等因素地表徑流逐漸減少,原有的湖泊也不斷地退卻最終形成沙漠。羅布泊的地形圖在高空中看是一個耳朵的形狀,就是因為水位不斷退縮留下來的清晰輪廓。
塔克拉瑪干沙漠此次的洪災主要是由于高溫的影響,冰川融雪增多導致的洪災。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的確導致了一些極端的天氣,有些地區的降水增加的邪門,有些地方降水卻存減少的趨勢,結合近年來北方越來越“綠”的現實,固然有很多人民努力的因素,卻也有降水量便宜的因素,從我國內陸沙漠到中東地區的沙漠地帶,降水都有短暫增加的現象,但問題是這樣的趨勢可以存在多久。
在天山、昆侖山等山麓地帶,其實每年夏季都有季節性的洪水,不過因為水的來源主要是高山融雪,因此水量不是特別大,但每年夏季都會在低洼地帶形成湖泊,這些湖泊是一些候鳥重要的棲息地、產卵地,可是到了秋冬的時候水又自然地退卻。塔克拉瑪干由于高溫融雪增加加上降水導致了洪災,可問題是沙漠地帶難以保持地表徑流,不光地表,沙漠地下也缺水,水會因為重力的原因向低處流、向地下滲透、向空氣中蒸發。
目前的洪災是暫時的,水會以較快的速度退卻。有人說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是我們的面對的一個機遇,氣候變化導致的降水的偏移將導致我國內陸大片沙漠被自然改造、成為水草豐茂的地方,這種說法固然讓人欣喜,因為地球的環境本就是不斷變遷的。在我國西周和唐朝等時代,西北地區的氣候要比如今濕潤,一些重要的牧場也分布在這些區域,降水北移可能造成西北重現當年的植被。
可是即便要出現這樣的變局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全球降水的重新分布也并不是只是帶來好消息,同樣是在唐朝,曾經的云夢澤還是人跡罕至的荒蠻地帶,你可以認為是因為當時生產技術薄弱難以開發,可是有著水往低處流的現實,如果降水重新分布也可能導致一些地區水過多無法排出去,又可能會導致一些地區不適合現代人類的居住。
那么,現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這樣的狀況,古代的又是怎樣的呢?
塔克拉瑪干沙漠,在維吾爾的傳說中,是被詛咒的、淹沒在沙漠之下的城市。在古代的西域,這里有過很繁盛的文明,誕生過不少城市。但在歷史發展,為何這些文明消失了呢?
除了一些極端的不可抗因素外,跟沙漠的陰晴不定,反復無常的變化的可能也有關系。畢竟人類的生存繁衍,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那種今天沙漠,明天洪水的自然條件,對人類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且古代的人類,科技不發達,抵抗自然的能力很弱。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土地松軟,同時又沒有好的河道,遇到大雨無法排水,很容易就造成了洪澇災害,淹沒良田在所難免。
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遭遇洪水這件事,要一分為二地看。有利的一面是,從沙漠降雨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是我們目前的沙漠治理帶來了顯著的成效,因為只有這個地球可以涵養水源,從積云成雨,甚至下大雨。因為畢竟這里不是南北極,并沒有那么可怕。
不利的一面是,也是這里涵養水源的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水源從哪來的?而且近幾年,全球的雨量明顯增多,可能跟南北極北川融化,有一定的關聯。而且,氣候變暖這件事,對大多數的人類傳統生活區,是壞事,但對于地球一些地區可能是好事,例如我國西北地區曾經氣候溫潤,落敗的城郭遺址就是證明。也許,西北曾經土肥水豐的歷史又回來了。不過總得來說,還是弊大于利。
沙漠遭遇洪水,其實這背后有很復雜的原因。針對其中可能的原因—氣候變暖問題,全球已經開展通力合作,著力節能減排,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碳排放。而我國也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為此,各大高校、研究所和企業,從研究到應用,不斷突破。
大力發展新能源,堅決阻擊碳的過量排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實現對氣候變暖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