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如果有人總在領導面前說你壞話,咋辦?看看《史記》中袁盎的做法

西漢初期,漢文帝身邊,有一位叫作趙談的宦官,因為擅長夜觀天象,而得到了文帝的寵信。

袁盎,是西漢初期惠帝、文帝、景帝三朝大臣。

最初惠帝時,因為自己哥哥袁噲的舉薦,在惠帝身邊做中郎將(皇帝身邊的內庭官員),文帝繼位后,仍舊在皇帝身邊就職。

趙談作為被皇帝寵信的宦官,工作中時常與袁盎產生摩擦。

因此對袁盎很是不滿,經常在文帝面前說袁盎的壞話。

這樣就讓袁盎感到十分焦慮。

袁盎哥哥的孩子袁種(袁盎的侄子)是文帝身邊的侍從護衛,經常手持符節護駕。

(符節,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征調兵將、傳達各項事物的一種憑證。)

袁種也是在文帝身邊工作的人,自然是知道趙談經常在文帝面前詆毀袁盎這件事。

于是,袁種就給袁盎出主意:

“叔叔,你最好跟趙談把矛盾公開化,你在朝廷上、或者是公開場合當眾羞辱他。

這樣皇帝就認為你們兩個是有矛盾,趙談再在皇帝面前詆毀你的話,皇帝就不會當真了,反而會覺得趙談心胸狹窄,他的誹謗就不會不起作用了。”

《漢武大帝》袁盎

有一次,漢文帝出行,趙談陪同文帝一起坐在馬車里,袁盎俯在文帝的馬車前面,攔住馬車說到:

“我聽說跟天子一起乘坐六乘大車的人,都是天下間的英雄豪杰。

如今,咱們大漢雖然缺少人才,但是也不至于找不到一個有資格陪同天子乘坐馬車的人吧!

陛下您偏偏和一個受過刀具切割、體形不全的人同乘一輛馬車!”

漢文帝聽袁盎如此說,笑了笑,就讓趙談下了車,趙談流著眼淚走下了馬車。

袁盎用的侄子袁種出的這個主意,可謂是“釜底抽薪”的將“私怨公開化”的一招。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皇帝(領導)以后再聽到二人其中的某一人說對方壞話時,想法都集中在“二人有矛盾,此話不可信”上,而不會在意這個人說對方“壞話”本身了。

同時,如果某人再在皇帝面前說對方壞話,還會顯得這個人心胸狹隘,讓皇帝對他產生負面印象。

袁盎,在聽取了侄子袁種的建議后,選擇“在何時、在何地、所說何內容”都是非常重要的。

1.袁盎選擇在大庭廣眾之下,皇上乘坐馬車出行的時候,攔車進言。

2.袁盎所進言的內容完全是大義凜然、冠冕堂皇的,自古以來,能與皇帝同乘六乘馬車的人,確實都應該是股肱之臣,一個宦官如何有資格與天子同乘馬車?!

3.袁盎在闡述自己觀點時,不僅僅是單純地批評趙談,而是用了極具侮辱性的“刀鋸余人”,一方面顯得自己對皇帝是赤膽忠心,一方面又最大程度地侮辱蔑視趙談,創造公開化的矛盾。

《漢武大帝》影視劇照 宦官

“宦者趙同以數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種為常侍騎,持節夾乘,說盎曰:“君與斗,廷辱之,使其毀不用。”

孝文帝出,趙同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馀人載!”

于是上笑,下趙同。趙同泣下車。”

太史公司馬遷在此段文字的結尾,用皇帝的一“”、宦官的一“哭”,進行對比,也是將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寫活了,讓人拍案叫絕!

袁盎,在這里的進言,可謂是“公私加糅”,他所進言的內容確實是無可指摘的,但是他進言的背后卻也含有“設計趙談”的私心。

難怪后世很多學者都認為,袁盎這個人是一個“私心與大義并重”的、善于言詞的文武全才

《漢武大帝》影視劇照


不畏顏色,正直果敢

太史公在《太史公自序》中說袁盎“敢犯顏色以達主義”,意思是“果敢,在大是大非大義面前,敢于向天子直言”

袁盎籍貫是楚人,父親生活在楚漢戰爭時期,那時兵荒馬亂,四處都是拉大旗起義的隊伍。

袁盎的父親應該也是跟隨這些起義隊伍,成為“群盜”中的一員。

后從關東遷到關中安陵一帶生活,所以袁盎出生在長安附近的安陵。

文帝時期,袁盎的果敢進言的主要圍繞在“直言周勃”、“直言削藩淮南王”、“勸諫慎夫人”、“勸諫皇帝不危行”等事件上。

  • 批周勃、救周勃,剛直不阿

西漢初期劉邦開國元勛之一的絳侯周勃,作為擁立漢文帝的功臣之一,在文帝時兩度拜相,志得意滿,連文帝對他也是頗為敬重,每逢退朝時,文帝甚至用目送他離開,方才離去。

袁盎見此,向文帝進言:

“皇帝您認為周勃是什么樣的大臣?”

文帝說:

“他是個棟梁之臣。”

袁盎聽后,搖搖頭,對文帝說:

“絳侯周勃并不是棟梁之臣,他只是個功臣,棟梁之臣應該是與君主共存亡。

而呂后專權時,大封諸呂,誅殺劉氏子孫,劉氏子孫命懸一線。

而周勃為掌握兵權的太尉,他并沒有進行抗爭。

等到聯合防抗呂后,蕩平諸呂時,他只是抓住了時機,參與反抗,所以說他只是功臣,而不是棟梁之臣。

如今丞相臉上露出傲慢的神情,陛下對他又過于謙和,人臣和主君都失去了禮節,我我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

從此后,文帝再上朝,對周勃態度也更加威嚴,周勃也收斂了自己傲慢的態度。

絳侯周勃責備袁盎說:

“我與你兄長關系十分要好,你小子卻在皇上面前說我壞話。”

袁盎聽聞后,不理不睬。

袁盎對“周勃曾經在呂后專權時期,身為掌管軍權的太尉毫無作為的”指責,其實也是有些言過其實的。

當時呂后任命自己的侄子呂祿統率北軍,呂產統率南軍,周勃這個太尉已經被架空,手中并無實際兵權。

面對呂后的跋扈專權,周勃也只能像陳平等大臣一樣,保持緘默。

周勃、陳平之“過”,在于呂后大封諸呂時,附和呂后,致使“呂氏權起”,一發不可收拾。

而在絳侯周勃被免除丞相回到其封國之后,有人告發周勃謀反,周勃被關押在天子直屬、專門關押高級臣子的牢獄之中時,袁盎向文帝請奏,說明周勃并無謀反之心,最終周勃被釋放,后與袁盎成為密友。

實際上,在周勃被關押期間,周勃的兒媳婦是文帝的女兒,公主也向竇太后求情,竇太后也為周勃說過好話,最終周勃被釋放也是諸多因素,并不像太史公在文中描述的“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漢武大帝》影視劇照

  • 勸諫削地淮南王,“三高”寬慰漢文帝

高祖劉邦的最小的兒子,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驕縱跋扈。

他怨恨當年做丞相、呂后的面首審食其,怪他未能救助自己的母親趙美人,于是擅自殺害了審食其。

在自己的封國內,他更是自作法令,無法無天,毫無對天子、朝廷的敬畏。

袁盎對文帝諫言:

“諸侯王驕橫必定會生出禍患,應該責罰削減封地,以示警告。”

文帝沒有采納,淮南王越發驕縱。

等到淮南王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欲圖謀反事發后,文帝大怒。

文帝召淮南王進京受罰,削了他的封號,逐到蜀地。

袁盎再次進言:

“皇帝您一向寵壞了淮南王,不對他進行任何約束,才放縱他至此。

如今突然如此嚴厲地處罰他,淮南王性格剛烈,如果他在貶謫的路上有個意外,陛下您恐怕要被天下人認為容不得兄弟,落得一個殺害弟弟的名聲,這可怎么辦?”

文帝還是沒有聽進去。

果然,淮南王在貶謫路上,行到蜀郡嚴道邛郵,途中絕食而亡。

文帝聽聞此消息,痛苦不止,傷心得吃不下飯。

袁盎進宮磕頭請罪,皇帝對他說:

“因為沒聽你的意見,才這樣啊!”

袁盎說:

“皇帝您放寬心,事情都過去了,后悔也沒用。

何況陛下您有三處高出世人的事情,這點小事不足以讓毀壞您的名聲。”

皇帝說:

“我有哪三件高于世人的事情?”

袁盎答道:

“您曾經盡心服侍太后,太后生病三年期間,您不解衣安睡,每每必親自嘗藥,普通百姓都無很難做到的孝道,您卻以王者身份做到了,這是其一——孝”;

“呂后專權,諸呂把控朝政,您從代國乘坐馬車奔赴吉兇莫測的京城,這份勇敢孟賁、夏育(古代有名的勇士)也比不上,這是其二——勇”;

“陛下您曾五次辭讓天子位,當年許由也只辭讓了一次,您比他多出四次,這是其三——賢”。

“況且,陛下您放逐淮南王,只是想讓他受些勞苦,目的是讓他知錯改正,淮南王的死,是因為主管的人防務不當。”

皇帝聽了袁盎的話,心總算寬了些,又問他:

“怎么處置善后的事呢?”

袁盎說:

“淮南王有三個兒子,唯有聽皇帝的安排了。”

于是皇帝封了淮南王三個兒子為王。

而袁盎也因此在朝廷名聲大噪。

在淮南王絕食而亡之前,袁盎的兩次進言都是頗有道理的。

作為兄長、皇帝,平時對淮南王不加以管教,極度放縱,聽之任之,事發時又加以重罰,難免讓人聯想到“鄭伯克段于鄢”中,鄭莊公對共叔段的作法——姑息養奸,除之后快。

而袁盎在文帝兩次未聽取自己的意見、淮南王絕食而亡后,進宮“磕頭請罪”,又未免過于“心機”。

袁盎這里的“磕頭請罪”,表面是“請罪”,實則是“表功”,“你看看,我當初說的一點沒錯吧?不聽我的話,看看這結果吧!”

而袁盎對文帝所說的“三高”,目的是為了寬慰漢文帝,但所引的三件事非常牽強,引喻失倫,此番言論頗有“逢迎討好”拍馬屁的之嫌。

后世學者對此評價,甚至認為袁盎憑此言幾乎可以入“佞幸傳”。

《漢武大帝》影視劇

  • 憶“人彘”之危,勸諫慎夫人

文帝游皇家獵場上林苑,隨同而去的還有皇后與慎夫人。

皇后與慎夫人在皇宮時就經常同席而坐,等到就座之時,郎署長剛把坐墊席位擺好,袁盎就走了過去,把原本與皇后同樣位置的慎夫人的坐墊向后拉了一截。

慎夫人非常生氣,不肯落座,文帝也發怒,起身就要回宮。

袁盎連忙趁機上前勸說:

“我聽說,尊卑次序分明,才能上下和睦,陛下您已經立了皇后,慎夫人不過是姬妾,姬妾怎么能和主子并排而坐呢?那樣恰好搞亂了尊卑的分別了。

陛下如果真心寵愛慎夫人,可以多賞賜她,但是陛下像剛才那樣寵愛慎夫人,恰好是害了她啊。

難道陛下沒有看到'人彘’的禍殃嗎?”

文帝聽聞袁盎此番解釋,才高興起來,然后把慎夫人叫來,把袁盎的話跟她說了一番,慎夫人也明白了各種利害,賜給了袁盎五十今黃金。

袁盎勸諫文帝,要尊卑有別,用呂后將戚夫人制成“人彘”的事件,警示文帝與慎夫人,不能在公開場合過分寵愛慎夫人,是有道理的公義。

在袁盎的每一次向皇帝的進言中,在闡述“公義”之理的背后,總讓人隱隱體會到一絲狡獪的諂媚之意。

清代學者程馀慶就評價說:“盎每于強諫犯顏中,微寓獻媚之意以結人主,作用妙,彌縫工,人見其直,而不知其譎,'善傅會’三字,寫得盡情。”

  • 能文能武,能中央能地方的文武全才

袁盎“公私加糅”的果敢進言,大多在文帝時期。

但是即使文帝是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溫和皇帝,但是也禁不住有人總在身邊想盡各種方法的給自己提意見,最后文帝還是會煩。

于是,袁盎被調到地方工作,任隴西都尉。

都尉,是西漢時的武官,輔助地方太守掌管軍事事宜。

我國在漢、唐,直到宋以前,文武不分家。

在漢朝時,有戰事需要上戰場就是將軍,下了戰場如朝堂就是治國的文臣。

比如“死灰復燃”成語的主人公韓安國,“馬邑之謀”出征匈奴時任護軍將軍,入朝堂上又做御史大夫(副丞相)。

袁盎在軍事長官的位置上,也是深得軍士們的愛戴。

“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

后調任到諸侯國齊國、吳國、楚國做相國。

袁盎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能文能武,能中央能地方”的文武全才。


寬容仁厚,俠士風范

景帝時期,與袁盎交惡,二人互相看不上的對頭晁錯上位。

晁錯二次欲將袁盎置之死地,袁盎走了外戚竇嬰的路子,借吳楚七國之亂“清君側,誅晁錯”之言,在景帝面前進言,最后晁錯被景帝腰斬于市(晁錯之死,待《晁錯傳》中詳述。)

  • 成人之美,危難之時被報恩

晁錯被殺之后,袁盎因為曾經做過吳國的國相,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吳國。

吳王劉濞想任用袁盎為將,袁盎拒絕。

于是吳王派了一都尉帶著五百人包圍了袁盎,欲將袁盎殺死。

袁盎曾經在吳國做國相時,有一個部署從吏與袁盎的婢女私通。

袁盎知道后,沒有泄露,對待這個從吏仍和以前一樣。

有人對從吏說了袁盎知道此事后,從吏逃回了家。

袁盎驅車親自把他追了回來,并把婢女賜給了從吏,仍舊讓從吏任職。

這一次,吳王派五百人圍殺袁盎,這個從吏恰好是看守袁盎這支軍隊的校尉司馬。

于是變賣自己的全部行囊,買了若干濃酒,趕上天寒地凍看守的將士們饑渴難耐,大家都喝得大醉,西南角的士卒全部醉倒。

曾經的從吏,今日的司馬趁夜連忙拉起袁盎,讓他趕緊連夜跑,否則吳王明天就要殺他的頭。

袁盎不敢相信問道:

“你是干什么的?”

司馬說:

“我是從前作為你的從吏與你的婢女私通的人。”

袁盎大吃一驚,連忙道謝的同時,不忘關心對方的安慰:

“你也有父母,我不能連累你啊!”

司馬答道:

“你只管逃跑,你跑后,我也會逃跑的,還會讓父母家人躲藏起來,你不用擔心,快跑。”

于是,司馬與袁盎二人兵分兩路,各自逃跑,袁盎逃回京城稟報吳王詳情。

俗語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曾經袁盎的一個寬厚仁和之舉,在危難時,成為了自己突破危境“意外之喜”

袁盎對于自己的婢女與從吏私通之事,不僅沒有責罰,反而成人之美;

在危難之際,遇到能夠逃跑的機會,并不是不管不顧逃生,而是不忘關心對方的安慰,

此舉體現他仁厚寬和的心胸之外,還另外具有一種俠義之風。

想來,袁盎的父親曾經是“群盜”,袁盎或許也受到“俠氣”的熏陶。

  • 沒有“身份負擔”,結交游俠

吳楚七國之亂平叛之后,景帝三年,袁盎做楚國國相。

在任期間袁盎曾上書進言,但沒有被采用。

于是袁盎告病辭職回家,此間袁盎和鄉里鄉親混在一起,斗雞走狗。

著名游俠劇孟拜訪袁盎,袁盎熱情接待了他。

老家安陵附近的一個富人對袁盎說:

“我聽說劇孟是個賭徒,將軍您為什么跟他交往呢?”

袁盎說:

“劇孟雖然是個賭徒,但是他的母親死了,來送殯的賓客車輛就有一千多輛,這也是他有過人的地方。

況且,人人都有急難的時候,一旦有急難的人上門向劇孟求助,劇孟絕不會以父母為借口,也不會因為個人安危來推辭,能被天下人所信賴的,只有季心和劇孟兩人罷了。”

袁盎還將這個富人罵了一頓,從此不與他交往。

王公大臣聽聞此事,對袁盎稱贊不已。

現如今一個局級干部退休之后,都很難做到放下身段、平易近人,都喜歡將原來在職時的官架子繼續保持。

袁盎作為諸侯國的國相、太常也算是高級官員(二千石以上俸祿),辭職回家后能夠“斗雞走狗”,跟鄉里鄉親打成一片,實屬心態好的性情中人。

季心、劇孟都是當時有名的游俠,他們的特點是“千金散盡”對人極其慷慨、“急人所難”救人于危難、講義氣。

袁盎沒有將自己的身份端得高高的,而是非常熱情地與劇孟結交,也算得上是“禮賢下士”的、具有俠義之氣的人物了。


直言立嗣,引殺身之禍

因為袁盎進言“殺晁錯,則叛軍退”,景帝下令腰斬晁錯。

然而,吳楚七國叛軍只不過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叛亂已起,“開弓沒有回頭箭”,豈會輕意退兵。

而景帝也因為冤殺了晁錯,心懷愧疚,對袁盎不再重用。

可袁盎畢竟是三朝大臣,也有自己的智慧,景帝又時不時來向他詢問一些建議。

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極疼愛景帝的弟弟、小兒子梁孝王劉武,總是暗示景帝讓他百年之后,讓弟弟劉武接替皇位。

漢代以孝治天下,景帝雖然心中一百個不樂意,但是在母親面前總是敷衍著,對弟弟梁王劉武也是極度縱容,梁王劉武也漸漸生出了繼承皇位的念頭。

袁盎向景帝進言,勸景帝不可“兄終弟及”,應該是“父死子繼”,斷了梁王繼嗣的念頭,景帝從此也不再提立梁王為嗣的想法。

自此,梁王對袁盎懷恨在心,決定要刺殺袁盎,以解心頭之恨。

刺殺袁盎的刺客到了關中,四處打聽袁盎,眾人都對袁盎交口稱贊。

刺客見到袁盎說:

“我受梁王收買,前來刺殺你,你是一個厚道的人,我不忍心殺你。

可是后面還有十幾個殺手,你自己好好防備吧。”

袁盎聽聞此事,心中十分堵得慌。

家里又接二連三出現怪事,袁盎就專門去找人算卦問卜。

在回家的路上,袁盎被隨后而來的梁王派來的刺客攔截,在安陵門外被刺殺而亡。

萬事皆因果,福禍兩相倚

袁盎,因“直言”而名垂千古,也因“直言”而引得被殺而亡。


對于袁盎的很多故事,歷來都是與他的冤家對頭晁錯相提并論的。

他們二人都是文、景帝時期的重臣,又是“削藩”這一重大事件的核心人物,二人又是互相傾軋的死對頭,太史公將二人極為巧妙地合為一傳。

在《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描寫袁盎極詳,晁錯極簡。

除了袁盎與晁錯的互相傾軋之外,袁盎其人的性格亦是有優有劣,是一個功過參半的足智多謀的歷史人物。

事實上,讀完太史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會發現袁盎在文帝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很多時候都是“公私加糅”的,甚至有時是“巧言令色、阿諛奉承”,逢迎皇帝的小人嘴臉;

而在景帝時期,袁盎所表現出的形象就更加偉岸,有寬厚仁和的乘人之美,有俠肝義膽的忠義之情,稱得上是一位正派的“士”人形象。

《漢武大帝》影視劇照

司馬遷的《史記》,被后人評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每一個人物(除了個別人物,司馬遷有個人情感傾向。)

正如“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一樣,司馬遷筆下的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鮮活、立體、多面性格的,袁盎這個人物亦是如此。

在文帝時,袁盎年紀尚輕,事業處于上升期,對于“成功、上位、施展自己的抱負”有無比的渴望,所以“心思更活分”,呈現出“私心與公義加糅”的特點;

而景帝時,尤其是經歷過政治打壓磨難之后,隨著年齡漸增,對人生也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呈現出更睿智的人生態度。

這樣的袁盎是真實的、立體的,是更接近于活生生的人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初名臣袁盎,他一生的奮斗目標是什么?
君子人設 禮樂故事:袁盎為漢代政治埋下了儒家的種子
象棋如何無情?
七十列傳之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史記101
256、歷史人物:袁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翁源县| 包头市| 黄山市| 钟祥市| 葵青区| 琼海市| 高雄市| 永定县| 龙川县| 庄浪县| 太原市| 山西省| 白玉县| 华池县| 望江县| 河南省| 中牟县| 玛纳斯县| 宜兰市| 上杭县| 四会市| 宿松县| 礼泉县| 南靖县| 嘉义市| 高尔夫| 沁阳市| 高青县| 广水市| 洛隆县| 冷水江市| 岳阳市| 崇仁县| 行唐县| 隆安县| 桐城市| 南川市| 扎鲁特旗| 桃园县|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