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臺簽約作家名單
宋欣 楊瑞雪 朱緒厚 程陽輝
侯秀蓮 贛一鷗 李雅芳 張光輝
李性亮
更多簽約作家陸續添加中……

優秀平臺推薦:
文/王金山
熏蒸療法
蒸氣浴它是利用蒸氣浴室的蒸氣,或利用家用熱蒸氣機產生的蒸氣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蒸氣浴分為凈水蒸氣浴和藥物蒸氣浴兩種。它能發揮物理溫熱或藥物的雙重作用,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神經的緊張和疲勞,改善血液循環,對脊椎病等有較好療效。
藥物蒸氣浴即用中藥煮沸后產生的蒸汽熏蒸或用藥物煎湯熏洗全身或局部,以治療多種疾患的方法。
熏洗、蒸、熏法是熏蒸療法的主要方法,淋浴法、浸洗法、淋洗法(淋射法)、沖洗法、擦洗法、坐藥法以及藥物美容中的蒸面法、洗法等都與熏蒸療法相關相近。現介紹此療法的幾個主要方法給大家,希望能在家里自己動手操作。
溻漬法 將藥物裝在紗布袋內縫好或扎好,放在砂鍋或搪瓷盆內,加水煮開以后再繼續煮10分鐘。然后將藥袋取出,再把藥湯倒入木盆中,或用原來的搪瓷盆亦可,于盆上放置帶孔橫木架,將患肢放在橫木架上進行熏蒸,外蓋布單或毛巾,不使熱氣外透,待藥物不燙人時,再用消毒紗布或干凈毛巾來蘸藥湯熱漬患處,稍涼時再換熱藥湯,連續趁熱溻漬患處。此法多用于四肢及頭面部疾患。藥方組成有二花、苦參、黃柏、地丁、蒲公英、大楓子各30克,連翹、丹皮、澤蘭各24克,川軍、黑豆各15克,荊芥、防風、白蘚皮、杏仁、甘草各9克。主治病癥有癰腫初期、癤腫、淋巴結炎、靜脈炎等。
熏洗法 分為全身熏洗法、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等。這里只介紹全身熏洗法。
全身熏洗法即將藥物用量加倍,煎湯倒入浴盆沐浴,或把藥物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內,桶內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5厘米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單或毯子從上面蓋住(僅露頭部),勿使熱氣外泄,待藥湯不燙人時,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入藥湯內沐浴,以出汗為度。熏洗完后,擦干全身,用浴巾蓋住,臥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換穿衣服。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膚病等疾患的防治。
蒸法 分為全身蒸法和局部蒸法。這里只介紹全身蒸法。
全身蒸法在病人明確診斷后,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配制中藥方劑,再將配制好的中藥投于蒸療室內煎煮或蒸煮,使室內充滿藥氣。然后通過通風窗,調節氣溫,使蒸療室內溫度保持在35—45℃。病人裸露(只穿短褲)進入蒸療室,坐或臥于室中,每次可10—15人同時蒸療(人數多少要根據蒸療室大小而定),每次蒸療時間為15—30分鐘,必要情況下可放寬為30—45分鐘。熏蒸后病人要在溫暖、寬敞、干燥的休息室內安靜臥床1小時左右,同時補充水分。不要求沖洗。飲料以果汁、糖水、淡鹽水為宜。
全身蒸法的療程和治療時間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日。有條件的家庭可建立蒸療室。選擇一個較小的房子作為蒸療室,室內放一浴盆或鐵鍋,內放中藥,并加水煎煮,使產生藥物蒸汽。藥物的量要根據病情而定,加水量以淹沒住藥物而不至于熬干為度。浴盆或鍋上要裝有帶小孔之蓋,以防水氣過猛造成燙傷。為了安全,浴盆或鍋上還應放一個柵狀木架。室內要有通風窗,以調節室內溫度。病人裸露坐在木架或木板上,用被單圍住全身,僅露頭面,使藥徐徐熏蒸。藥方可根據家庭成員具體病癥請中醫師開方。
總之,熏蒸療法的適應癥有風濕痹證、中風偏癱、閉經、月經不調、水腫、消化不良、咳嗽哮喘、耵耳、小兒感冒、乳癰、面癱、胃脘脹痛以及全身保健等。但要注意的是,(1)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補充水分,不可出汗太多,以防暈厥;(2)蒸汽浴室應設有觀察窗口,治療時應有專人陪同,隨時注意病人情況,以便作對癥處理。(3)用簡易蒸熏法治療時,應注意避風保暖,防止受涼。治療后要及時揩干皮膚,蓋被避風保暖。(4)局部蒸療時要嚴防燙傷周圍皮膚。(5)惡性腫瘤、癲癇、急性炎癥、心臟功能不全、慢性肺心病、結核病、重癥高血壓、嚴重貧血、大失血、孕婦禁用此法。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饑及過度疲勞慎用。(6)凈水蒸氣浴一般從30攝氏度—35攝氏度開始,逐漸增至40攝氏度—45攝氏度,但宜在50攝氏度以內調控溫度。一般每日1次,每次20—40分鐘。
熏洗療法
1.羌歸洗方
[藥物]羌活、當歸、烏梅、炒艾葉、五加皮、防風、炙川烏、地龍、木通、萆解、川椒各30克,生姜150克。
[用法]上藥可用紗布包裹,水煎沸后5分鐘取液。趁熱熏蒸患處,稍涼后用藥液浴洗患部,并輕揉患部。每日1—2次,每劑藥用5—7天。
2.葛根洗方
[藥物]葛根40克,丹參、靈仙、防風、荊芥、桑枝、桂枝、五加皮、當歸各30克。
[用法]麻木甚者加細辛15克、川椒30克;疼痛重者加乳香15克、白芍20克。將藥倒入盆內,加水3000毫升,稍浸漬后煎沸幾分鐘。用毛巾蘸藥水趁熱洗敷頸肩部,洗后擦干。每天洗2次,每次30分鐘。一劑藥可反復洗3天。
3.透骨草洗方
[藥物]全蟲15克,蜈蚣10條,透骨草50克,桂枝10克,虎杖30克,紅花20克,沒藥10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浸泡1小時,用武火煎開20分鐘,撈出藥渣。將患部放在藥湯上起熱熏洗,以汗出為度,然后用毛巾蘸藥液敷患處,再將患處放于溫藥液中泡半小時。每晚睡前治療1次,每劑藥用5次,1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
(1)婦女經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陰部。
(2)熏洗藥不可內服。
熱敷療法
熱敷是在推拿手法之后,為了加強療效使用的一種“透熱”方法,也可單獨使用。這種方法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內經》中所述的“熨”法就是熱敷法。古代應用熱敷的方法很多,如藥熨、湯熨、酒熨、鐵熨、土熨等。這是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不同的藥物,以加強溫通經絡,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等作用。
熱敷的方法,即將配好的中藥裝入布袋,扎緊袋口,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沸20分鐘,將毛巾放入浸透后絞干,并折成方形或長條形,敷于患處,待毛巾不太熱時替換另一塊熱毛巾。一般換3~5次。為加強療效,可在患處先用擦法,使毛孔開放后熱敷,并施以輕拍法,熱量更易透入。
熱敷療法分為藥物熱敷,藥物熱敷又分為藥包熱敷,即將藥物在鍋內煮熟,用白布或紗布2~4塊,包藥置于患部或穴位上,一般每次約30分鐘,每日1~2次;藥液熱敷,即將已配好的中藥置于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棄渣取汁,用2~4塊紗布墊,浸泡于藥液中,待充分浸泡后,取出擠去多余水分,置于患處,每次30~60分種,每日1~2次;手蘸藥物熱敷,即將配好的中藥置于藥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浸濃汁于藥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浸泡40分鐘,把藥及湯一齊倒入小盆內,待溫度達40℃~50℃時,用手將藥敷于患處,裹上布條或毛巾,以防藥物掉下,如藥已冷卻,置鍋內重新加熱再重復以上操作;姜、蔥、醋熱敷,即分別將含有生姜、大蔥的水或醋加熱,趁熱敷于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其次,還有水濕熱敷法,即將紗布或毛巾浸泡于熱水中5分鐘,病人取合適的體位,將毛巾或紗布撈出,擰去多余的水后,敷于患處;一般根據病情確定熱敷時間,但不宜時間過長;再次就是蒸餅熱敷法,即用面粉做成約0.5厘米的蒸餅,趁熱用力將餅劈開兩片,每片上放中藥密陀僧6克,就熱急挾在腋下,略臥片刻,蒸餅冷了再溫熱,再挾在腋下,如此數次后棄去;最后說一下鐵末熱敷法,即收集鋸鋼鐵時落下的細末,洗凈油泥,倒進鍋里炒至發紅,倒出,晾冷,然后縫一布袋裝上約3/1的鐵末,并在鋼鐵末上倒100毫升陳醋,用兩手反復搓揉布袋,使鐵末與醋拌勻,搓10分鐘使鐵末發燒,再搓10分鐘即可;完成后將布袋拍成餅狀,裹上毛巾,下墊一層塑料布,患處壓住布袋,即可達到目的。
在這里補充的是,許多人用鹽、沙、米和熱水袋等熱敷,即將鹽、沙、米炒熱或將熱水裝入袋中,敷于患處,也可達到一定的效果。
熱敷法也為眼部炎癥的一種療法,其目的在于使血管擴張,加強局部營養,消炎、消腫及減輕疼痛。熱敷法有敷布法,即將敷布用小毛巾或紗布墊均可。紗布墊可用普通吸水紗布一塊,折迭5—10次,使其大小為7—8厘米見方,共備4份以便交替使用。熱敷時先把敷布放入水溫約45℃—55℃的熱水中濕透或置于鍋內煮沸5分鐘,用鉗子或筷子取出絞干,待溫度適宜(以病人能耐受為限)即敷在患眼上,蓋上干棉墊或干毛巾保溫,每次20分鐘。為了保持敷布一定溫度,應每2—3分鐘更換一次,更換時要迅速,以免熱力散去。熱敷次數可按病情而定,以每日2—3次為宜。每次熱敷后需用干毛巾擦干眼周皮膚。此外,在熱敷前,應涂一層凡士林或其它油膏于眼瞼及其周圍皮膚上,以免皮膚燙傷。一般所用的敷布須經常消毒。如果使用于傳染性眼病者,煮沸時間需更長一些。
其次,熱敷療法也常常用于婦產科疾病的防治,如外陰血腫吸收期、慢性盆腔炎等。具體操作方法:(1)準備好蠟袋(56℃—60℃)、熱水袋、化學熱袋、電熱包等;(2)患者取舒適體位,暴露治療部位;(3)把制備完好的熱源袋直接敷于患區,固定之,并用毛毯等包裹保溫;(4)治療時間為20—30分鐘,每天1次,12次為一療程。值得注意的是,(1)要定期檢查各種熱源袋的完好性,防止燙傷;(2)治療過程中若出現疼痛、不適或燒灼感,應立即停止治療,尋找原因,及時處理,對皮膚感覺異常者應特別注意。禁忌癥同石蠟療法。
現在再介紹一下熱水袋療法,即將熱水袋放入被窩中增加溫度,或直接放在腹、背部上,以緩解疼痛。直接接觸皮膚時要用橡膠熱水袋,水的溫度在60℃以下。放進被內保溫時,金屬“水憋子”(或稱“湯婆子”)可裝八分滿,橡膠熱水袋內盛水不要超過2/3,溫度不要超過80℃。其次,裝熱水袋至半滿,驅出空氣,擰緊塞子,用毛巾擦干后,倒提水袋試驗是否漏水。確定不漏水時將熱水袋放入套內,不要直接接觸病人的身體,尤其是老年人或兒童,以及失去感覺的病人,注意不要造成燙傷。隨時更換熱水,以保持—定的熱度,并經常查看有無燙傷或漏水現象。
熱敷注意事項
1、熱敷的溫度,應以患者能忍受為度,防止燙傷和暈厥。對皮膚知覺遲鈍的患者,尤須防止燙傷。
2、毛巾須折疊平整,使熱量均勻透入,且不易燙傷皮膚。
3、熱敷時須暴露患部,故須保持室內溫暖無風,以免感受風寒。
4、熱敷時不要按揉皮膚,熱敷毛巾拿去后不要再用推拿方法,以防損傷皮膚。
熱敷處方
1、紅花10克,鉆地風10克,香樟木50克,蘇木50克,紫草15克,伸筋草15克,千年健15克,桂枝15克,路路通15克,宣木瓜10克,乳香10克,沒藥9克。
2、桑枝50克, 烯薟草30克,虎杖根50克,香樟木50克。
3、當歸10克,赤芍10克,紅花10克,紫草10克,乳香6克,沒藥6克,雞血藤25克,香附10克,茜草10克,元胡10克。
4、當歸10克,紅花10克,沒藥10克,獨活12克,羌活12克,桂枝20克,川椒10克,松節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透骨草12克,伸肋草12克,制馬前子10克,生麻黃30克。
最后要說的是,熱水袋療法對中老年人的肌肉關節痛、消化不良及怕冷等均有一定的效果,且簡便無需任何費用,但皮膚破損出血以及感染出不宜這樣“熱敷”,女性在孕期不要敷腰骶部及小腹部。
熱熨療法
熱熨療法是用一些中草藥或其他傳熱的物體,加熱后用布包好,放在機體某一部位,通過皮膚作用于機體進行治療的方法。熱熨法能疏通經脈、流暢氣血,具有驅散寒邪、濕邪、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消除疲勞的作用。主要有藥物加坎離砂熨、磚熨、鹽熨、藥熨、藥物熱熨等。
(1)藥物加坎離砂熱熨 取麻黃、歸尾、附子、透骨草、紅花、干姜、桂枝、牛膝、白芷、荊芥、防風、木瓜、生艾絨、羌活、獨活各等分,醋足量,用醋水各半,將藥煎成濃汁,再將鐵砂加熱后攪拌而成,使用時加醋少許拌勻,置布袋中數分鐘,自然發熱,熱熨頸部。每日1—2次,連續應用至病愈為止。
(2)鹽熨 選擇顆粒大小均勻、沒有雜質的食鹽適量,倒入鐵鍋中,用文火慢慢加熱,邊加熱邊攪拌,待溫度達55度—60度時,倒入布袋內,將口扎好,敷于頸項肩背部,每次熱敷15—20分鐘。
(3)磚熨 準備好干凈的大小適中的青磚2塊。將磚塊放在爐上燒至燙手,用原布包好,并在治療部位墊3—5層布,用磚塊在上面熨燙。熱力減退后用另一塊磚替換。反復多次,需20—60分鐘。
(4)藥物熱熨 取川椒、桂枝、生川烏、防風、羌活、石菖蒲、當歸尾各90克,紅花、三七、乳香、沒藥各45克,蘇木、雞血藤各18克,將以上藥物加50%酒精2千克中浸泡10—14天后,去渣備用。將浸泡好的藥液浸濕多層紗布,放于患處,再用電吹風機加熱,旋轉移動,使熱度均勻,防止燙傷。每次15—20分鐘,10次為1療程。
(5)壺熨 按病情選定所需藥物,準備茶壺1個(或熨斗、熱水袋、玻璃瓶等)、布袋1條、厚布1塊,將藥物打碎炒熱,裝入布袋,扎緊袋口。把藥袋置于治療部位,上蓋一厚布。然后用裝滿開水的茶壺放在藥袋上。開始時茶壺的溫度較高,可以提起茶壺一起一落地連續熱熨,等壺溫稍稍降低后,即放在藥袋上不動。總之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燙傷皮膚為度。
熱熨療法關鍵在于一個“熱”字,盡可能以適宜的溫度進行治療。在治療后,應立即擦干,擦凈皮膚,穿好衣服,注意保暖,以防受涼。要經常檢查熨物的溫度,熨包是否破漏,患者是否有頭痛、頭暈、惡心、心悸等感覺,如有不良感覺,應立即停止治療。頸椎病急性期疼痛癥狀明顯者不宜熱熨治療,有皮膚破損、濕疹等疾病,忌用此法。
藥熨療法
藥熨,可因用藥不同而稱謂不同,如醋熨、蔥熨、姜熨、紫蘇熨、晚蠶沙熨等。按病情選定所需藥物、藥袋2個,砂鍋1口。將藥物打碎后裝入布袋,扎緊袋口,然后煎煮或蒸。趁熱將藥袋置于治療部位。開始需時時提起,以免燙傷。待藥袋溫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療部位不動。溫度過低則用另一藥袋更換,反復多次。也可用藥袋在患部邊熨邊磨擦。
療法一
[取穴]患處。
[藥物]伸筋草、透骨草、荊芥、防風、防己、附子、千年健、威靈仙、桂枝、路路通、秦艽、羌活、獨活、麻黃、紅花各30克。
[用法]上述藥物研成粗末,裝入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布袋內.每袋150克。用時將藥袋加水煎煮20—30分鐘,稍涼后將藥袋置于患處熱敷。每次30分鐘,1日1次,2個月1療程。
療法二
[取穴]患處。
[藥物]取當歸30克,插插活30克,絡石藤30克,桂枝30克,虎杖根30克,路路通30克,紅花30克,五加皮30克,川羌活30克。
[用法]上藥研末,裝入小布袋中,隔水蒸熱,熱敷患處,每天1次。每次1小時。
注意事項
(1)在進行藥熨治療時.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其治療部他,采取適當的體位。由于患者在治療時要充分暴露患處或治療部位,寒冷季節應有取暖設備,以免著涼感冒。
(2)醫生在操作時要嚴格掌握熱熨的溫度和熨引手法力量的大小。熱熨溫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熨劑溫度過高容易燙傷皮膚.過低則影響藥效的滲透。熨引手法有推、揉、擦、按等,力度應恰當,溫度高時手法宜輕快;溫度稍降,手法可稍重-些。
(3)在操作過程中,醫生要經席檢查熨劑的溫度,詢問患者的反應。如果患者出現暈、頭痛、心悸、嘔惡從皮膚燙傷、擦傷等現象,應及時停止治療。
(4)皮膚感染、破損處,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得施以本療法。
(5)治療后應避風保暖,靜臥休息。
薄貼療法
[取穴]阿是穴。
[藥物]附子、肉桂、熊膽、木鱉、血竭、膽星、羌活、桃仁、乳香等(化骨丹)。
[用法]上藥炮制加工制成膏藥備用。根據X線片確定病變嚴重部位,在頸部尋找陽性點,然后敷貼化骨丹。7天換藥一次,1個月為1療程。
[療效]治療本病76例,治愈72例,顯效1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100%。
注意事項
某些皮膚過敏的患者貼上膏藥后,會出現皮膚紅腫、丘疹、瘙癢,甚至甚至潰爛,須改用其它法。
藥帶療法
[藥物]取川芎、白芷、桂枝、蘇木、川烏、紅花各1份,雞血藤、仙鶴草各3份。
[制法]共為碎末.加入麝香1克,拌勻,縫制成背心和頸托。
[用法]穿在身上,睡覺時去掉頸托。一般3個月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1)在選藥時,凡劇毒和對皮膚有嚴重刺激性的藥物,不宜制作藥帶。
(2)藥物必須研碎或成細末,以利取藥效。
(3)凡治療過程中出現皮膚過敏、應暫時停止治療。對加熱的藥物.注意掌握好溫度,防止燙傷。
(4)日夜纏縛如影響睡眠,可在睡時取下。但須堅持一段時間應用,否則難以奏效。
(5)凡屬急件病癥、對藥物過敏者,不宜應用本療法。
本平臺簽約作家名單
宋欣 楊瑞雪 朱緒厚 程陽輝
侯秀蓮 贛一鷗 李雅芳 張光輝
李性亮
更多簽約作家陸續添加中……
優秀平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