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言中國文化者,總以儒釋道三家并舉。數千年來三家學術思想,實為陶鑄我中華民族精神、風俗習慣,以及歷史文化之主流力 量,舍三家便無以見中國文化。三家典籍,浩如瀚海,終生莫窮。門庭互立,各具千秋。唯最上一乘,理同道貫;曰仙曰佛曰圣人,其名雖 殊,其實則一。通其旨要,實只在教人“真實本分做人”而已!別無多子。盡人道即圣道,盡人道即佛道,盡人道即仙道。由人起修,揭橥一 崇高理想,提持向上,使人由超凡脫俗而“上與天齊”!此一上與天齊境界,亦即“天人合一”境界,正莊子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 為一”者是。以其系由人起修,是故仙佛圣人,盡人皆可學,盡人皆可成。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在人能高尚其人生,永恒其人生,而禽獸則不能也。人之一生,下為則凡夫俗子,向上則為英雄豪杰,帝王將 相,再超而上極,則為仙佛圣人。英雄豪杰者流,其事功雖可照耀千古,然總屬功利境界中人;至若仙佛圣人,則為----超功利境界而上 入于道德境界,更超道德境界而上入于天地境界中人。其為人也,渾物我,一天人,同死生,通萬世,而與宇宙精神共往來。無位而無位可 位,無名而無名可名。其名仙佛圣人者,乃強為之名也。神仙家所專務之“神人合一”境界,則在修“人極于天”之外,更進而修“人極于 神”之道,藉使“天神人三位一體”!亙古歷今,不生不滅,超圣越佛,與虛同化,與神同融;“形神俱妙”,不可紀極。唯此境界,乃系一種神 秘境界,不可思議境界,不可言說境界。如飲甘泉,自證自知,至其訣法,則更難為言矣。正所謂:不容聲相從君見,豈把金針度與人!
究極言之,仙佛無門,唯人自修!圣人亦然,修則至之,不修則不得至也。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不遠人,為仁得仁。仙佛圣 人之道,亦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道在爾躬,道在爾心,反求自心,當體即得。存圣人之心,行圣人之道,則為圣人;存仙佛之心,行 仙佛之道,則為仙佛。如瓜豆之為種,如形影之相隨,絲毫不爽!要皆在人之自為也。為而不至者有之矣;未有不為而能至者也!正是---- 真金不向爐中煉,倒騎鐵馬上天山。
儒家主入世,佛家主出世,道家主超世;即世間而超世間,既不固執于入世而死于入世,亦不固執于出世而死于出世。可入則入,可 出則出,入出世間,唯道是從。如神龍在天,無跡無礙;如潛龍在淵,無形無象。動若行云,止猶谷神,用舍行藏,卷舒自在。大抵道家中 人,有撥亂反正、旋乾轉坤之才,而不自求為撥亂反正、旋乾轉坤之用!不干不求,不黨不群,干則小矣,求則下矣,黨則比矣,用則為役 矣。故概須顧而后起,禮而后出,不得已而后應!獨來獨往于天地之間,見幾而作,時逝而隱。如一味以天下為己任,則必困死于富貴功 名中!一味以出離世間為大事,則必困死于解脫生死中。即天地而超越天地,則不為天地所限;即生死而解脫生死,則不為生死所縛。故 能無住而不自得,無適而不逍遙。正是----一超直上鴻蒙竅,千載猶自有余風!
《漢書·藝文志序·神仙家》云:“神仙者流,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心中。”此實 圣人之所以為教也。凡人之情,莫不悅生而惡死。圣人因之,欲藉此誘掖世人,從事于身心性命道德修養,以自高其人品,而與道合真; 非在修此形軀之不死也。唯仙家之“性命雙修”、“形神同化”之道,其變化玄妙,則亦理有所必然,而事有所必至者在。不可概以迷信視 之!夫天地,一大化爐也。萬物皆自無而化有,復自有而化無;順而化之則死,逆而化之則生;死生同一化,天地悉皆如。煉一點真金,起無 邊神用!呂祖謂“我命由我不由天”,能雙修性命,返還生死,而入于無死生之域者,唯仙家能之!
夫金丹大道,煉形則形化,煉精則精化,煉氣則氣化,煉神則神化;內煉則內化,外煉則外化,無所不煉,則無所不化。儒家言修養, 重變化氣質;道家除變化氣質外,尤重變化心性,變化生命,變化形神,變化天地!故曰:圣胎逢金長,靈苗入鼎新。能善為化者,聚則成 形,散則成氣;出神離形,因物與化;與虛合一,隱顯莫測,故能死而不亡,神化無方。夫生生不息之謂道,行行不已之謂德;虛靈不昧而 常照之謂神,天地密移而無覺之謂化;能性命雙至而神化莫測之謂仙!用能藏于無跡,游于無朕,而與天地同其博大,與日月同其高明, 與宇宙同其悠久也。
《歷代真仙體道通鑒》,為宋道士趙全陽所編訂;參自漢以來之神仙傳記,旁搜群書,考稽經史,芟繁摭要,去蕪存真;自軒轅以迄宋 末止,所著真仙,連同續集、后集,共得一千三百四十七人。其行事凡合于《道德經》五千言者,并附文為之論斷,以歸美焉!檢賅全書所紀 列仙,無一不是孝悌中人,無一不是忠信中人,無一不是仁義中人,無一不是圣賢中人。其修為與儒家之倫理道德,無不密相吻合。良以 “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是則圣功實神化之基礎,神化乃圣功之極致;故神化為圣功以上事。是以余常曰:超凡入圣,超 圣入神,超神入化,為道家人生修養之三大綱宗。究極言之,仙家修行,于神化以后,尚大有事在。正張紫陽所謂:“頂后有光猶是幻,云 生足下未為仙”者是。
道家以“內外全真”為無上金丹。內外全真者,即內全其性命之真,外全其天地之真也。故神仙又稱真人,丹道派又稱全真派,而修 道又稱修真,證道又稱登真。蓋丹家主“一切唯真”,唯真可以打通內外,唯真可以貫串今古,唯真可以透脫生死,唯真可以合一天人。去 妄則歸真,離幻則全真。內外純是一團天真,則自能保其真性情、真肝膽、真面目,毫無半點渣滓,純是一片先天氣象,而得見本來人矣。 本來人亦即真人,修真即在修此一點性命之真,以上合天地之真,而得同條互貫,永恒不生不滅也。
壺子曰:“天道無親,唯善是親。神仙無門,唯善是門。”故神仙家修行,概以“行善積德”為第一義。尤重行陰功而不求人知,積陰德而 不求人報。利而不害,以善予人;惠而不取,以德報怨;此一神仙精神,純是宇宙精神。太上曰:“欲為地仙,須立千八百善;欲為天仙,須 立三千善。”故凡“濟世度人”之大善行,尤列為無上無量功德。天上神仙無惡念,人能為善即仙根。故三家圣人,無不教人以“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為上超圣域之不二法門。凡事善則為之,不善則舍之,有利于人則為之,無利于人則舍之。時時以天地為心,處處以萬世為 念。方寸之間,只是一點善心,一點善念,則天地之間,亦唯一善流行。統善無惡,自如“天地無恩而大恩生,天地不仁而大仁至”矣!且 此等事,簡易至極,只須于內外日用中,一是以行善為本,無須臾之間違仁,即可入道。故曰:“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
神仙家之所以能超然物外,不為世役者,在其個中別有天地。重內在世界而不重外在世界,重精神世界而不重物質世界,除力求其 “圣化生命”外,尚追求其“神化生命”!除力求其“圣化人格”外,尚追求其“神化人格”!而上入于“神人合一”之最高境界。即人而神,即神 而人;神人不二,仙凡一體。故能經虛涉曠,飄逸絕塵,圓通無礙,神化無方。其所致者虛,則其所變者通;其所存者神,則其所過者化!無 內外,無終始;目視云霄,上窮無極。故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通其吉兇,與陰陽通其變化!若神其術,則自----能縮須 彌為芥子,可點大地作黃金。
本書雖系神仙傳記,然于道家之修丹真訣,尤多千古不傳之秘。其修煉與即身成就之道,無不可引為師法。凡于萬卷丹經中所不可 得者,概可于斯編中得之。故曰:此書只應天上有,世間那得幾人藏。本“神人感應”之理,不會修丹煉汞者,玄參默會,亦自能養其神仙風 致,涵其神仙氣象,而得飄逸絕塵,毫無人間凡俗氣與煙火氣矣。故俗諺有云:“熟讀神仙千家傳,不住蓬萊亦是仙!”
大凡宗教書與神仙傳記書,其間不無有“怪欺誕迂”之文,然切不可純以神話視之。須知“醉翁有真意,不在酒杯中。”讀神仙書,須 有言外之會,方能得其神髓。古偈有云:“彩云堆里仙人見,手把紅羅半遮面;直須著眼看仙人,莫認仙人手中扇。”能了個中意,便可與言 讀斯書矣。從鴻蒙竅,修一切法;泯一切法,入鴻蒙竅。道流!萬千丹訣從群覓,真詮卻在武夷山!
今者,世風日下,人欲橫流,邪說囂張,圣脈懸絲。舉世滔滔者,不亟亟于功名,即群趨于物化。蒿目時艱,未嘗不廢書而三嘆息也! 故特將斯書表而出之,擇其要者,并加圈斷,冀其能補偏救窮,振起衰弊,并有以續大道之統緒,而張玄風于海隅也!是為序。
(1968年10月10日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于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