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很多專有名詞,貌似很玄妙,但實際上理解起來并不難。只要我們的中文沒問題,中醫理論是很容易理解的。)
本文節選自羅大倫老師系列書籍內容。
有添加,有改動。
翻開中醫書,我們會碰到很多“氣”,諸如正氣、元氣、腎氣、胃氣、肝氣、膽氣、肺氣和脾臟之氣等,這些氣支撐起我們的生命,但是,它們究竟是如何在身體內運轉的呢?
我們都見過電風扇,風扇之所以能有風,是因為扇葉在不停旋轉。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氣在人體內旋轉,做著有規律的圓周運動,產生出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在人體內,五臟六腑是上下分布的,所產生的氣也按照一定的方向運動,恰好形成一個圓圈。
如下圖:
身體內的圓圈運動
【請一邊看圖,一邊閱讀接下來加粗部分的文字,更便于理解下文。】
中醫講究五行,認為心屬火,位于身體的上部,腎屬水,在最下面。
心火下降,能溫暖腎水,讓腎水不至于太寒;腎水受熱后,開始上承,一路到達心臟,讓心火不至于過熱。
這一升一降,水火即濟,循環往復,宛如身體內的發動機,產生出溫和的生命動力。
伴隨著腎水上承,脾臟之氣也會上升,將胃吸收的精微物質運送到上面,并與肺吸收的氧氣結合,輸布全身。
在中醫五行中,脾屬土,肝屬木。肝木生于腎水,長于脾土。
這就像種樹,當腎水澆灌,脾土溫暖,肝氣就會像春天的樹木一樣向上升發,呈現出勃勃生機。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生氣,長期病怏怏的,十有八九是因為身體內水寒土濕,導致木陷水中,得不到生長,健康被壓抑。
如圖,我們還可以看到,隨著脾氣和肝氣的上升,胃氣和膽氣則會下降,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中醫理論自古就是這樣描述人體臟腑的運行的,清代神醫黃元御(百科資料見下圖)把這個問題系統的提了出來,并且用這個理論來指導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