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氣已去的,脈虛而小,是為逆;經氣已來的,脈平而和,是為順。明白逆順之理,就可以大膽施行針法而不必猶豫不決。正氣已虛,反用瀉法,怎么能不更虛呢?邪氣正盛,反用補法,怎么能不更實呢?正確掌握迎隨的補瀉方法,用心體察其中的奧妙,針刺的道理,也就盡在其中了。大凡在實施具體治療時,屬于虛證的,當用補法,使正氣充實;屬于實證的,當用瀉法,以疏泄病邪。氣血瘀滯日久的,當用破除法;邪氣亢盛的,則用攻邪法。古經《大要》說,進針慢而出針快,以使正氣充實的,為補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以使邪氣外泄的,為瀉法。氣本無形,在于有無之間。針刺得氣的后與先,可以體現出正氣的虛或實、邪氣的存或亡,應該給以相應的治療。然而無論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補之有所得,瀉之有所失。
補或瀉都可以通過針刺實現。
瀉法:要很快持針刺入,待得氣慢慢出后,搖大針孔,轉而出針,使針刺在屬于陽的體表部分打開一條出路,讓邪氣外泄。如果出針時按閉針孔,就會使邪氣閉于內,血氣不得疏散,邪氣無法瀉出。
補法: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意念中若無其事。行針導氣,按穴下針,就像蚊子叮在皮膚上一般似有若無。出針要像箭離開弓弦一樣迅速,用右手取出針,左手急按針孔,經氣會因此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仍然會充實,也不會有瘀血停留。若有瘀血應及時除去。
持針的方法,以堅牢有力為貴。進針時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夾持針具,對準穴位,端正直刺,針體不可偏左偏右。持針者要將精神集中到針端,并留意觀察病人。同時仔細審察血脈的走向,并在進針時避開它,這樣才不會發生危險。將要針刺的時候,要注意病人的雙目和面部神色的變化,必須全神貫注,由此預知病情的良惡。血脈橫布在穴位周圍,看起來很清楚,用手按起來也堅實的地方,就是由于外邪聚集引起的有病部位,針刺時就應該避開它。
邪氣侵入人體經脈時,賊風邪氣常由頭部侵入,所以說邪氣在上;由于飲食不周而積滯的濁氣,往往駐留在中部,所以說濁氣在中;清冷寒邪之氣,大都由足部侵入,所以說清氣在下。因此,針刺上部筋骨陷中的各經腧穴,賊風邪氣就能得以排出;針刺足陽明胃經,濁氣就能得以排出。但病在淺表的,都不宜深刺,如果針刺太深,就會引邪入內而加重病情。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的部位,針刺或深或淺,也各有其適宜的治療方法。九針的形狀不同,各有其施治的病證,應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適當選用。不可實證用補法,也不可虛證用瀉法,那樣會損不足而益有余,反而加重病情。精氣虛弱的病人,誤瀉五臟陰經的經氣,可致陰虛而死;陽氣不足的病人,誤瀉六腑陽經的經氣,可致正氣衰弱而精神錯亂。誤瀉陰經,則會耗竭臟氣,導致死亡;損傷陽經,則會使人發狂,這些都是誤用補瀉的害處。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氣,就說明氣還未至,應該耐心等待,而不必拘泥于次數;如果進針之后,便有得氣的感覺,就可以出針而不必再刺。九針各有其適用的病證,針形也有所不同,必須根據病情的不同加以選用。針刺的要領在于氣至,氣至即為有效,療效顯著的,就如同風吹云散,見到明亮的青天那樣。針刺的主要道理,就是這樣。
黃帝說:我想聽您談談五臟六腑的經氣所出的情況。岐伯回答說:五臟經脈,每臟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脈,每腑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人體共有十二條經脈,每經又各有一絡,加上任、督脈二絡和脾之大絡,共計十五絡,由此便有二十七脈之氣在全身循環往復。脈氣發出的地方,如泉水的源頭,叫“井”;脈氣流過的地方,像剛涌出泉眼的細小水流,叫“滎”;脈氣灌注的地方,如同匯聚的水流,其氣逐漸盛大,叫“輸”;脈氣行走的地方,像迅速涌過的大股水流,氣勢強盛,叫“經”;脈氣進入的地方,像百川歸海,氣勢磅礴,叫“合”。這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出入于井、滎、輸、經、合五輸穴之中。人體關節空隙的交接部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腧穴,明白了它們的要領,就可以用一句話將其說清楚。否則,就無法把握頭緒。這里所說的關節空隙之處,是指神氣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
觀察病人的面部氣色,留意他的眼神變化,有助于了解正氣消散和復還的情況;辨別病人形態,聽他的聲音,可以診斷邪正虛實的病況。而后用右手進針,左手以兩指夾持住針身,待針下有得氣感后,方可出針。凡要用針時,必先診察脈象,明白了臟氣的虛實,才可以進行治療。五臟之氣在內已經虛絕,是陰虛,而用針補在外的陽經,則陽愈盛而陰愈虛,這叫“重竭”。 臟氣重竭的病人必死,但死時是安靜的,這是醫者違反了經氣,誤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臟氣盡泄于外造成的。
重竭:“重竭”指五臟之氣在內已經虛絕,是陰虛,而用針補在外的陽經,則陽愈盛而陰愈虛。
逆厥:五臟之氣在外已經虛絕,是陽虛,而用針補在內的陰經,則陰愈盛而陽愈虛,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導致死亡,但病人臨死表現得極為煩躁,這是誤取四肢末端的穴位,違反了陽氣已虛應補陽的原則,導致陽氣漸趨虛竭而造成的。如果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針,就會使精氣耗損;未刺中要害,而即行出針,又會使邪氣滯留不散,從而引發癰瘍。
十二原穴: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的經氣出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四肢關節的原穴,能夠主治五臟的疾病。所以,如果五臟有病,應取十二原穴來治療。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水谷食物的精氣以滲注全身三百六十五節的地方,所以,如果五臟有病,就會反映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屬的臟腑。明白了原穴的構成及特性,觀察它們的反應,就可以明了五臟的病變情況。肺是陽部的陰臟,故為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于太淵,太淵左右共二穴;心為陽部的陽臟,所以是陽中之太陽,其原穴是大陵,大陵左右共二穴;肝是陰部的陽臟,為陰中少陽,其原穴是太沖,太沖左右共二穴;脾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至陰,其原穴是太白,太白左右共二穴;腎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太陰,其原穴是太溪,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是鳩尾,鳩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氣海,氣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輸注臟腑之氣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臟六腑的病。腹脹當刺取足三陽經,腹瀉當刺取足三陰經。
針刺治療熱病,宜用淺刺法,如同用手試探沸湯,一觸即返。針刺治療陰寒的病,宜用深刺留針法,像人不愿離開一樣。在治療陰分的過程中,若出現陽邪熱象,應取足三里穴,準確刺入而不能懈怠,氣至邪退就應出針;如果邪氣不退,便應當再刺。若病在上而屬于內臟的,當刺取陰陵泉穴;病在上而屬于外臟的,則應當刺取陽陵泉穴。
自己如何拍打原穴呢?
先拍打手上的原穴(太淵穴、大陵穴),用右手掌拍打左手內側的手腕,然后再用左手掌拍打右手內側的手腕,基本上把每只手上的原穴拍打到了。
打完手上的原穴,再拍打腳上的原穴(太白穴、太沖穴、太溪穴),用手掌拍打腳的內踝骨和外踝骨周圍的地方,還有趾后方,范圍可以大一些,這樣就基本上把每只腳上的三個原穴拍打到了。拍打到皮膚微微泛紅,有的人還會出痧。打了之后有點微微的痛,但會覺得很舒服,那就是合適的。如果覺得很痛,不舒服,那就是過了。拍打十二原穴能調動全身的原氣,提高人體免疫力,希望大家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