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九、足太陽膀胱經

       《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為黑腸。諸書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無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竅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氣之施也。在上之氣不施,則往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澀,苦不出而為淋。

       壬水之腑,脈居左寸是。膀胱實則脈實,病胞轉不得小便,苦煩滿難于俯仰,藥用寒涼通利竅,石膏梔子蜜同煎。虛則脈虛,腸痛引腰難屈伸,腳筋緊急耳重聽,補磁石五味黃芪,配苓術石英杜仲。大腑熱蒸腸內澀,木通生地黃芩;小便不利莖中疼,葶藶茯苓通草。腎大如斗,青皮荔核小茴香;胞轉如塞,葵子滑石寒水石。冷熱熨可利便難,屈伸導能和腰痛。風熱相乘囊腫,服三白而立消;蟲蟻吹著陰脬敷蟬蛻而即散。羌活藁本行于上,黃柏法制走于下。補用橘核益智仁,瀉須滑石車前子。加茴香烏藥能溫,添黃柏生地清涼也。

       《靈樞·經脈》云:“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①,上額②,交巔③。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④(角,原文作 '循’,誤)。其直者,從巔入絡腦⑤,還出別下項⑥,循肩膊內⑦,夾脊⑦,抵腰中⑧,入循膂絡腎屬膀胱⑧。其支者⑨,從腰中下夾脊⑨,貫臀⑨入腘中⑩。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髀外之下,原有 '從’字,衍。刪)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出其端?(出其端,三字原闕,宜補之,乃與其他各經同律)。”(經脈循行、腧穴見下圖)



穴位名解

1、睛  明*

       本穴在目內眥,紅肉際。近于睛,能治風熱目疾,以復其明,故曰“睛明”。本穴為督脈,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六脈之會故治一切目疾。對郁熱之癥最宜,如暴赤腫痛、眥癢、翳、障,諸目疾俱效。

2、攢  竹*

       眉,猶竹葉,穴在眉內側端,喻如新篁攢生,本穴猶竹葉之蒂柄,故名“攢竹”。治瘛疭及戴眼、頭目風熱諸疾。六十年前,余見小兒天吊。一韓姓老醫以毫針刺攢竹及眉上,左右共六穴。稍微捻轉,其睛立正。病家嘆為神奇。但病已垂危,其睛雖正,而終歸死亡。此癥乃疹后津液枯竭癥也。

3、眉  沖

       沖,和也。取本穴時,必使患者眉目舒展,現出沖和氣勢。由眉心直上發際,是穴。故名“眉沖”。治癇癥,及頭痛鼻塞。

4、曲  差

       本穴由眉沖穴旁開稍下,距中行一寸五分。以其不平直,故名之以“曲”;又以其橫列不與發際諸穴相齊,故名之以“差”(差,音池,參差不齊也)。本穴與“曲池”字音相近,“差”字之音,可以稍變,避免雷同于“曲池”也。“差”可讀為“釵”,呼其名為“曲釵(差)”。治鼻衄、鼻塞、目不明、身煩熱、不汗。

5、五  處

       本穴前為曲差穴,后為承光穴,兩旁為上星及目窗穴,加以本穴在其正中,恰為五個穴位。其所治癥,均以目病為主。其通孔竅、解郁熱,則小異而大同,似有五處同功之意,而本穴居四者之中,故名為“五處”。“五”者數之中;“處”,居也,止也。本穴居中,功兼其四。主治頭風熱痛、目眩、脊強、癲疾。

6、承  光

       諸陽之精,匯集于目,而目乃有光明。目之神,內合于腦。《道藏》云:“腦得目之陽神而能思。”故人在思考時,多閉目內視,凝神注腦,俾得目神之匯聚。故名本穴為“承光”。又以其能通竅安神,可治青盲、目翳,在功效上亦有“承光”之意也。

7、通  天

       人之全體,以頭為天。在軀干,則以胸廓為天。本穴主要功能在于通徹上竅,故其主治頭項痛、鼻塞、口、衄血、頭重、耳鳴、狂走,以及瘛疭、恍惚、目盲、青光、內障等上竅不靈之癥。《針灸大成·百癥賦》云:“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鼻司呼吸,亦通天也。故名“通天”。

8、絡  郄

       “郄”,音隙,同“郤”。從“郄?”,從“邑”。義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莊子》曰:“批大郤,導大竅。”蓋謂通達至上之隙也。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行至額,抵頂,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會穴,即所謂“上額交巔”也。凡脈之橫過者為“絡”,隙之大者為“郄”。本穴在經絡為橫行,在孔竅為大隙,故名“絡郄”。或抄寫為“絡郤”也。又古本有誤“郤”為“卻 (音為卻)”者,不可從。(總由阝、卩之差也。此字須考 《正韻》乃確)竊考針灸之道,荒蕪已久,音訛字誤,不知凡幾。欲糾斯偏,首要正誤。但中醫文獻之誤,何只針灸為然。《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莫不如是。每念及此,感慨叢生,常思有以校正之。奈年矢每催,歲不我與。空作玄想耳。試觀《金匱》首章,仲景以俞穴、募穴區別人身前后,故曰“風中于俞,寒中于募”(俞穴在背脊,募穴在胸腹也),而后世抄傳,竟誤“俞”為“前”,誤“募”為“暮”(古寫“俞”似“前”,“募”似“暮”,故致誤),而注者又依“前”“暮”隨文牽就立注,豈不謬之益謬乎?《金匱》原文:“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俞,寒中于募。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 (此句下,似有漏句),極寒傷經,極熱傷絡。”索其大意,清濁、上下、浮急、表里、濕邪霧邪、關節肉腠、寒極熱極、傷經傷絡,全是對偶文字,獨“食傷脾胃”無偶句相配,故疑此下有漏句。又“前”與“暮”二字不相配,故疑其為誤也。所云風寒俞募,即表示邪中人身前后,且對照下文傷經傷絡也。原文本自明白,只是后世抄寫傳訛,誤“俞”為“前”,誤“募”為“暮”也,以致講解不通。若復其原文之正,作“風中于俞,寒中于募”,則講者聽者,簡捷明順矣。此言有似節外之枝,但因“俞”“募”二字,有關針灸,故不覺言長。(“食傷脾胃”之下,似應補“勞傷筋骨”乃宜)

9、玉  枕

       玉,堅也;又貴稱也。腦,為人體至貴。本穴在枕骨堅節之旁,為人寢息著枕之處。故名“玉枕”。治頭眩與耳目之疾,及有關頭上諸疾也。

10、天  柱*

       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為其支柱。穴在頸上,故名“天柱”。凡患頸項痛委,不能支持頭腦者,謂為天柱骨折,絕癥也。小兒有患之者,刺此穴或能得救。《針灸大成》云:“治頭風、目眩、鼻塞、項強諸病。”以穴位之所在也。但未言項委。項委之癥少見,醫者應留意。余意天柱骨折即項委也。

11、大  杼*(八會穴之骨會穴)

       椎骨橫突,形秩整齊,有如織機之杼篦。古稱椎骨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謂“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也。馬元臺謂:“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謂為穴在杼骨之端,為手足太陽及督脈三經之會。故先哲遵之稱為“大杼”。又以風府穴傍近諸穴,其治多關于風。按針灸穴位命名當在 《內經》成書以前。故有疑《內經》之書,出自戰國雜家之手,追述先圣軒岐之遺事也。

12、風  門*

       本穴與督脈之陶道穴相近,“陶道”喻其旋轉也。凡物體旋轉,則必生風。風生則大氣清涼,正合本穴能治諸般熱證之義。本穴內應肺體,為氣息出納之道路。故名“風門”。如舊式風匣前后有風門也。養生家稱之為槖籥。觀此穴大意,治氣管病,當能有效。

13、肺  俞*

       本穴能通徹肺氣,故名“肺俞”。“俞”為“腧”之簡,“腧”為“輸”之化。以下諸俞穴,俱同此意。本穴主治肺風、肺痿、咳喘、上氣、五癆、骨蒸,諸關肺臟之病。

14、厥陰俞

       本穴即手厥陰經心包絡之俞也。穴在肺俞穴之下,心俞穴之上,內應心之包絡。心包絡屬手厥陰經,故換言而稱“厥陰俞”,即內景膏肓之間也。主治嘔逆、心煩,即有關心包之病。詳見后文“膏肓俞”。

15、心  俞*

       本穴與督脈之神道穴平。心藏神也。本穴為心臟之俞,故名“心俞”。其所治癥為有關心臟及其近旁諸病,以及食道、氣道諸病。如心風、偏癱、狂癲、神亂、胸悶、吐衄、目[插圖][插圖]、健忘等癥。

16、督  俞

       本穴即督脈之俞也。能治腰脊、骨髓,及頭腦諸病之有關于督者,故名“督俞”。按諸陽經以督為綱,諸陽經之病,皆涉及督脈。他如寒熱、心痛、腹鳴、氣逆諸病,有關于陽者,均可酌取。

17、膈  俞*(八會穴之血會穴)

       本穴內應橫膈膜,而為之俞,故名“膈俞”。治膈肌有病,如格忒心跳之類。因動脈血管貫膈下行,靜脈血管貫膈上行,全部膈肌與血液循環大有關系,故本穴又為血之會穴,而治吐衄、血暈諸病。又以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過,故治胃脘痛、反胃、食不下、脈脹、肢腫、積氣、周痹,諸有關膈肌、食道、氣道之癥。以及便血、腸癰、臟毒等癥,凡屬有關血瘀者,均可取此。因血之會穴,乃膈俞也。瘀者多凝,得熱可散,故宜多灸。

18、肝  俞*

       肝在膈下。本穴內應肝臟而為之俞,故名“肝俞”。其治在肝。如諸風掉眩、滿悶多怒、咳引兩脅、目翳生淚、疝氣、攣筋、轉筋引腹、小兒驚風,以及黃疸、積氣等癥,皆可取此。

19、膽  俞*

       膽附于肝,本穴內應于膽,而為之俞,故名“膽俞”。其所治癥,多同于肝俞穴。兼取陽綱穴,可治目黃;兼取膈俞穴,可治勞噎,但俱以膽俞穴為主。其他各癥,如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脹、口苦、舌咽干痛、嘔吐、骨蒸、食不下、諸疸等等,均可治之。

20、脾  俞*

       本穴與脾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脾俞”。治脹滿、吐逆、痃癖、積聚、痎瘧、黃疸、食不化、羸瘦、泄痢等癥。凡關于脾病者,以本穴治之,兼取膀胱俞穴治脾虛、食不消。因脾陽虛則不健運,不健運則陽愈虛,陽愈虛則水不化氣,水不化氣則多濕,多濕故不消食。兩穴并用,有助滲濕也。譬如用藥,君白術,須佐以茯苓也。

21、胃  俞*

       本穴與胃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胃俞”。治胃寒、吐逆、脹滿、腸鳴、腹痛、霍亂轉筋、小兒羸瘦、下痢脫肛,兼取魂門穴治胃冷食不化。統治胃病之虛寒者,宜用灸。本穴司胃之運輸,治重癥兼取胃經以佐之。若痛在胃府,則宜酌取三脘矣。

22、三焦俞*

       本穴與人體上中下各部脂膜相應,而為之俞,故名“三焦俞”。治脹滿、隔塞不通、嘔逆、飲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強、少腹堅硬、注瀉下痢、目眩、頭痛、婦人癥聚。凡病之有關脂膜者,俱應取此,以舒三焦郁滯之氣。余于三焦,另有別論:以為橫膈以上者,包括頭腦、胸腔、心肺及上肢諸膜為上焦;橫膈以下者,包括腹腔、胱腎及下肢諸膜為下焦;由口至肛,旁連肝膽脾胰各器為中焦。各有部屬系統,非橫斷三截也。若以橫斷三截論之,則大腸應屬下焦,食道應屬上焦。若以治上焦法治食道,以治下焦法治大腸,則必不效;必以治中焦氣化法治食道大腸乃效,此可證也。

23、腎  俞*

       本穴與腎臟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腎俞”。凡病之涉及腎者,如虛勞、羸瘦、腰痛、夢遺、胸脅脹滿、耳聾、目黃、溺血、濁淫,以及女子帶下、月經等癥,均可取此。若此等病之不關于腎者,無須取此,又當別論也。

24、氣海俞*

       氣海,在臍下納氣之處,上合于肺,與后天呼吸之氣息息相關。本穴與氣海相應,而為之俞,故名“氣海俞”。俗云“男子以氣為主”,因男子腹呼吸,依氣海處主持吐納,故本穴所治各癥,多與任脈之氣海穴略同。又治癥多合于腎俞穴、命門穴,以其有助于腎之納氣也。郁者舒之,虛者補之。

25、大腸俞*

       本穴與大腸相應,而為之俞。治腸鳴、瀉痢、繞臍切痛、腰痛、腹脹、食不化、大小便難。凡諸癥之有關于大腸者,皆可取此以舒之。故名“大腸俞”。凡取用大腸俞、小腸俞以治癥者,可與足陽明之太乙門穴互參。按本穴即為大腸之俞,其于大腸之器,定有感通。至如陽明腑證,大腸有燥糞,甚則狂躁神亂,治法取本穴及督脈之陽關穴瀉之。揆之醫理,取陽關者,瀉督脈也;刺本穴者,瀉大腸也。若究之病理,大腸熱邪所以上升頭腦者,應有導至而然也,其或本穴與陽關穴之間有微細橫絡,可以通督上腦也。據此觀點,再再揆之,則本經背部諸俞穴,俱可橫通督脈。若于采用本經背部俞穴時,兼取兩俞穴中間之督脈穴位,則療效或能更強。余又常聞,某針醫慣用背部俞穴,取效臟腑諸疾,其或先得此意矣。余又反復思之。此法須患者癥重,干及神志,乃可行之;不然小題大作,過猶不及矣,可行之捏脊療法。附記捏脊療法:捏小兒督脈皮肉,而提拔之。由項至尻,循序排下捏之一二次為度。次日再捏之。此法,患者傳云,有炸油條人執行此術治小兒甚效,常于市集就面筿上捏之,不索費,不保密。又云其師為一僧人,以此術行道化緣。噫!此中醫界之無名英雄也。

26、關元俞*

       本穴與任脈關元穴相應,而為之俞,故名“關元俞”。凡病之關于元氣者,如男子陽痿、遺泄,女子癥瘕、白帶,便難、瀉痢、虛脹等癥,皆可取之。凡穴之所謂俞者,猶運輸也,輸入輸出,即補瀉也。

27、小腸俞*

       本穴與小腸相應,而為之俞,故名“小腸俞”。治三焦、膀胱津少,淋漓遺尿、小腹脹滿、心煩、血痢、五痔、淋濁、帶下,凡病之有關小腸者,皆可取此。按小腸外圍為水,與三焦、膀胱均有連系,故本穴所應之癥,常有選取三焦、膀胱兩經之穴協助取效者。

28、膀胱俞*

       本穴與膀胱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膀胱俞”。治小便赤澀、遺尿、泄痢,腰、脊、腹痛,女子癥瘕。凡病之有關膀胱者,皆可取此。

29、中膂俞

       膂,傍脊肉也,俗名膂脊。本穴當人體全長之折中,故名之以“中”;內應脊膂之肉,故名之以“膂”,因名“中膂俞”。腎隱藏于膂肉之內,故本穴治腎虛消渴、腰脊強痛、腸鳴而泄、赤白痢,以及腎病之連及脅腹者,均可取之。以其有關于膂,而兼通于腎,由腎而溯及小腸也。小腸外圍為水,水有關于腎,故能通之。

30、白環俞

       白者,潔也;環者,旋也。凡此等穴位,均出于養生靜坐,有得于心,乃名之也。古人張紫陽謂:“心下,腎上,脾左,肝右,生門在前,密戶在后,其連如環,其白如棉,方圓徑寸,包裹周身之精粹,此即玉環也。”其處與臍相應,為人命脈之根蒂。本穴雖與白環不正對,而氣機相通,正應其處。因名為“白環俞”,又名“玉房俞”。揣“房”字之義,當為男子之精室,女子之胞宮也。本穴作用,可以想見,當不止方書所載也。凡諸養生之道,均須清心寡欲,以求神志湛然,則身心得以靜養,而可卻病延年。非枯坐偷閑己也。所謂心下,腎上,脾左,肝右者,即心居其下,腎居其上,脾居其左,肝居其右也。此之所謂心者,非膈上肺下之排血器,乃七節之旁所有之小心也。故又曰:生門在前,密戶在后。如此者,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之內指定不移矣。但非靜中有得不能知也。所謂密戶者,養生家藏精處也。所謂精者,不僅有形之精液,凡諸神志意識,皆是精華,均宜嚴守密藏也。馬融 《廣成頌》曰:“納僬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環。”即人身最貴最密處也。“僬僥”喻體之最小,“王母”喻體之受生處也。

31、上  髎

       薦骨左右八孔,排序次第曰上、次、中、下,名曰“八髎”。本穴居上,故名“上髎”。與關元俞穴相鄰,治癥同于關元俞穴。

32、次  髎*

       本穴居次,故名“次髎”。相鄰小腸俞穴,故其治癥與小腸俞穴同。

33、中  髎

       本穴居第三,而強名之為“中髎”。相鄰膀胱俞穴,故其治癥同膀胱俞穴。

34、下  髎

       本穴居下,故名“下髎”。與中膂俞穴相鄰,故其治癥同于中膂俞穴。玩八髎穴位之形成,由于薦骨五節粘連,得出四個空隙,痕跡顯然。意其精氣定有橫通也。余又以為中膂俞、白環俞兩穴,及上、次、中、下四髎穴,左右各六穴,共十二穴,應屬督經統系,以其接近督脈,其應癥療效亦同于督經也。有同余意者,可繼續研討之。

35、會  陽

       “會陽”者,陽經之會穴也。為左右足太陽經線與督脈之會,故名“會陽”。與任脈之“會陰”意同。摩搓薦骨諸穴,腹腔立可生熱。點刺此穴,可治小兒瀉痢。以其可補諸陽之虛,故以治陰濕之病。能愈腸癖、下血及久痔諸病。光復之次年,余在佳木斯自設診所。一農婦抱病兒求治。云:只是瀉肚。其兒閉目,瘦極,哭無聲,已無生望。勉為取會陽穴左右各淺刺一針,其兒咧嘴知疼,哭仍無聲。余忙赴開會,意在應付,不收費,促其速去,不意其竟以治愈也。后多日,該婦另攜一兒來,求治別病,余已不相識矣。彼訴往事,且出農產物豆莢之類相謝。余問前之患兒,彼指云:就是這個。余因想醫之為業,志在救人,茍有一線生機,即可予治,俾求幸生也。

36、附  分

       本經之氣,由大杼穴分布旁枝,傍于本經之外,與本經分道并列,直下偕行。(觀下文穴名,名義自明)故名“附分”,雖分而附也。治肩背拘急、肘臂不仁、頸項痛、不得回顧,及諸局部之病。此支線與其直行之線諸穴,名義略同。其治癥亦與其直行者諸穴略同。

37、魄  戶

       本穴與肺俞穴平,肺藏魄也,故名“魄戶”。即附之于肺,而分道下行者也。治虛勞、肺痿、喘滿、嘔逆,及肩膊胸背相連而痛之病。

38、膏肓俞*

       本穴平于厥陰俞穴。厥陰俞即心包絡之俞也,即人身內景心肺之間也。《春秋》晉景公病,請醫緩診治。景公夜夢二豎子議避醫緩之治,逃避于膏肓之間處也。本穴外景,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間。即醫緩所謂“肓”之上,“膏”之下也。故名“膏肓俞”。本穴治癥頗多,以治虛損、夢遺、上氣、咳逆、痰火、健忘為主。治其他病,可配應癥穴為輔。有某針醫,以三稜針啄刺此穴放血拔火罐,治多種病,頗效。若配以各病適應之穴,其不療效更高乎!?

39、神  堂

       本穴與“心俞”穴平。心藏神也,因名“神堂”。治腰脊強痛、時惡寒、胸腹滿逆、有時噎等癥。按心生血者,乃心之臟器也。心藏神者,乃神識靈明之大腦也。腦為全身之中心,故亦曰心。而功用則有所不同矣。其所益陽抑陰則一也。

40、“譩譆”

       《素問·骨空論》云:“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夾脊旁三寸所,壓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應手。”蓋因此而得名也。“譩譩”,通“噫”,傷恨聲。“譆譆”,通“嘻”,悲恨聲。治大熱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久不愈,及胸腹悶脹、肩背脅肋痛、鼻衄等癥。本穴平督俞穴。

41、膈  關

       本穴內應膈肌,與膈俞穴平,為胸腹交關之隔界,因名“膈關”。以其有關于膈也,故能治嘔逆、格忒。按膈肌升降動力,根于下焦水火。水火交而生動元氣,元氣為人身動力之源,元氣足,所以促動膈肌升降。故治癥同于膈俞穴。

42、魂  門

       本穴平于肝俞穴。肝藏魂,因名“魂門”。玩以上各穴,曰戶、曰堂,曰關、曰門,即出入開闔之意也。本穴治腎連心痛、腹中雷鳴、大便不節、食不下、小便赤。

43、陽  綱

       本穴與膽俞穴平。膽為中正之官,中正為陽道之綱紀,因名“陽綱”。治身熱消渴、食不下、小便澀、腸鳴、目黃等癥。

44、意  舍

       本穴與脾俞穴平。脾藏意也,因名“意舍”。治腹脹、背痛、大便泄、小便黃、嘔吐、惡風寒、食不下等癥,以其有關于脾也。

45、胃  倉

       本穴與胃俞穴平。胃為倉廩之官,故名“胃倉”。治腹滿、水腫、食不下、背痛、惡寒、難俯仰諸癥。但以胃病為主。

46、肓  門

       本穴平三焦俞穴,連及內府脂膜。又本穴上有膏肓俞穴,下有胞肓俞穴,本穴居二者之間。又本穴由脊背連臍腹,與腎經之肓俞穴相應。猶上下前后諸肓穴之門戶。故名“肓門”,意謂本穴連通廣泛也。《內經》曰:“肓之源根于背上,生于肝系。”意本穴內應肓源,猶肓源外達之門也。又以本穴平三焦俞穴,三焦為陽氣之父,即全身脂膜之總綱也,故所治癥極為廣泛。如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腫等癥,均可取之。

47、志  室*

       本穴與腎俞穴平。腎藏志也,腎屬水,水之精為志,因名之為“志室”。治陰腫失精、小便淋瀝、背脊腰脅痛,又治五臟熱。與五臟俞穴有同功焉。

48、胞  肓

       本穴與膀胱俞穴平。“胞”即胞宮,“肓”即脂膜也。胞宮位于小腸、直腸、膀胱各臟器之間,四周脂膜包繞,故名“胞肓”。治腰脊痛、大小便閉、陰腫、小腹堅等癥。本穴與膀胱、大小腸、子宮、精室,俱有關通,則其治癥,亦當有所涉及也。

49、秩  邊*

       以上各穴,循脊柱下排,秩序整齊。《詩·小雅》曰:“左右秩秩。”本經諸穴,形勢秩秩,左右同序。本穴當其邊際,因名“秩邊”。治腰痛、五痔、尿赤等癥之有關胞宮者。

50、承  扶*

       本穴在臀橫紋正中,提攜嬰兒,抱之負之,均以單手或雙手承其臀部,即承受扶持之意也。本穴適當承受扶持著手之處,故名“承扶”。本穴治腰脊懈弛、臀腫、胞塞、大小便難。又因本經與足少陰經,由委中穴至腎俞穴一段經線,兩經并行,疊成一表一里,故淺取之,則足太陽受之,深取之則足少陰受之。故此段經線所有之穴,能兼治足少陰經之癥。即所謂足太陽、足少陰兩經之會穴也。

51、殷  門

       殷,中也,厚也。《書·禹貢》所謂“九江孔殷”,言得地勢之中且厚也。本穴在承扶穴之下,委中穴之上,兩穴相距折中之處。其處肌肉豐盈,故名之以“殷”。其治為腰痛不可俯仰,且難伸舉,因惡血匯注致股腫等癥。其功用在于通瀉,故名之以“門”。其體則“殷”,其用則猶“門”也,故名“殷門”。即于豐盈之處宣其瘀滯之氣也。濕痹之癥,多生于肌肉豐盈之處,本穴與焉。

52、浮  郄

       浮,溢也,又漂游于水上曰浮,即輕而浮淺之意。《詩》云“雨雪浮浮”,謂飄飖浮蕩也。又順流曰浮。《論語》曰“秉桴浮于海”,皆謂漂浮淺漫之意。郄,大隙也。本穴穴位擴大,而功用浮泛,故名“浮郄”。本經之氣,由臀部下行,達于委陽穴之上,順勢而下,情意顯然。其所治癥,為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小便熱、大便堅、脛外筋急、髀樞不仁等癥,其所為用,在順通也。

53、委  陽*(三焦下合穴)

       穴在膝腘橫紋外側端,平于委中穴。因穴在外側,故名“委陽”。其所治癥,為胸滿、腋下腫、身熱、筋急、痿厥、小便淋漓,以其有關胱腎兩經事也。

54、委  中*(合穴、土,膀胱下合穴)

       委,委頓也,又委屈也。猝觸此穴,令人下肢委頓,立即跪倒。《靈樞》云:“委而取之。”更以本穴在膝腘窩正中,委曲之處,故名“委中”。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風痹、遺尿、轉筋等癥,凡癥之近于委痹者均可取之;又能治頭痛,以本經起于頭也。(治頭痛,須實證,用瀉法,乃效)本穴主要功能,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關于腎也。足少陰之氣,由內踝上行至陰谷穴,折向腘中央。于本穴處起,與足太陽疊并。足太陽在表層下行,足少陰在里層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極效。以其有協于腎也。本穴又名“血郄”,以其多以放血為治也。但虛人不宜放血,應以補瀉手法調之。針家多用委中穴放血,或曲澤穴放血,治表瘀身痛;施之虛人則不宜。

55、合  陽

       《靈樞·經脈》云:“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本穴在膝腘下,為足太陽兩支線相合之處,故名“合陽”。治腰脊強、牽引腹痛、寒疝偏墜、女子崩帶等癥有效。(本經自附分而分,至合陽而合)本經自委中穴行來,出腘窩之凹,而達腨腸肌之凸。物體以凹陷為陰,凸突為陽。本經之氣至此,即出凹陷之陰,而抵凸突之陽也。其所治癥,多為腰脊腿腹寒熱,偏于濕滯之癥。取本穴生熱之陽,藉以抵御沉滯之陰,亦宣通瘀澀之意也。

56、承  筋

       承,迎也,又佐也。本穴在腨腸肌之凸,為足太陽、經筋之會。其別者,結于腨外,兩者會合,故名“承筋”,又名“腨腸”。“腨腸”主治筋,故本穴治癥多在筋。如霍亂轉筋,及其他腿抽筋、筋痛,或筋痛牽引胃腸因致吐瀉者,在治療上,均屬“承筋”治療范疇內,故名“承筋”。以其有關于筋也。

57、承  山*

       穴在比目魚肌合縫處。以承筋之凸喻山之巔,本穴猶在山麓之夾谷,承高山氣勢下行,故名“承山”。質言之,本穴亦有承于筋也,故亦治筋病。如腨腸肌轉筋,重掐此穴可解。《針經》謂取此穴,須兩手高托按壁上,兩足趾離地,用大指豎起,目上視。《銅人》針七分,灸五壯。得氣即用瀉法速出針。治頭熱、鼻衄、疝氣、腹痛、痔腫、便血、霍亂轉筋、痞痛等癥。

58、飛  揚*(絡穴)

       “揚”,舉也。“飛”,超翔也。本經之氣,由承山穴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按本經之氣,自委陽穴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穴、承筋穴如由巔至麓,承山穴則山下之夾谷。委中穴、承山穴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有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人當捷步急行時,或跳躍先蹲踞時,則此穴處繃起肉稜,以備發動彈力,亦飛揚之意也。本穴為足太陽經之絡,與足少陰經氣溝通。其所治癥,除腿病外,又治目疾、氣逆,以及神不守舍,亦神志之飛揚也;目腫、氣逆,亦即陽氣之上越也,均有意于“飛揚”。

59、附  陽

       本穴在足三陽經交近處。位于足少陽、足陽明之后,相與附麗而行,故名“附陽”。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立、股髀??痛、痿厥、風痹、頭重、四肢不舉、屈伸不能。以上數穴,俱有關于筋,以其接近于腨腸也。

60、昆  侖*(經穴、火)

       考足外側踝突,較其他踝突為高。古人眼界未寬,以昆侖為最高山峰,故取喻本穴為“昆侖”。本穴在外踝后下方。治頭痛如破最效,即上病下取之義也。養生家稱“百會”為“昆侖”,以其位于最上也。又百會穴為治頭病之總綱,因意“百會”之稱“昆侖”,喻山之巔。本穴之稱“昆侖”,喻山之麓。更以本穴之氣,上貫于巔頂,順勢下行,猶昆侖之披瀝百川也。故能治頭痛、喘滿,以及胎衣不下諸癥。揣本穴名義及所治各病,則知本經經氣下貫,有瀑然之勢矣。人身經氣運行,有自然規律,古人早已知之,故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之法。觀本穴之治胎衣不下,則知其并能治難產也,推而論之,更知本穴下貫之力沛然傾注矣。

61、仆  參

       仆,給事也,又副也,又卑稱也,又御者曰仆。凡御者自處于偏旁之位。古時以君為主,為其臣者,雖太仆、仆射之官,亦僅一名從事耳。又古仕于公為臣,仕于家為仆。本穴在足后外側偏旁,猶仆從也。行住轉側,由踵趾作主,本穴在處僅參與勞力耳,猶仆役之參贊從事者也。清初名儒史震林 《西青筆記》云:“足莫捷于名仆。”意似仆從者,多捷足也。本穴以治足病為主。故名“仆參”。

62、申  脈*(通陽蹺脈)

       本穴在外踝之下,展足則開,為足關節屈伸著力之處,故名“申脈”。為陽蹺脈之起始,為蹺捷屈伸之主力。“申”與“伸”通,為整束自持之貌。《論語》謂“申申如也”,即舒展自如之意,不拘謹于小節禮貌也。《甲乙經》謂申脈為陽蹺所生。按“蹺”字之義,即蹺健也。“申脈”之意,即上下開展而不拘也。故治頭目頸項、轉筋及癇病等等,以其功能在“申”也。

63、金  門(郄穴)

       金,禁也,又兵象也。本穴在申脈穴前方。足太陽經至此,臨于垂末,將與少陰之氣交接,猶時屆九秋,金風肅起,遏化陽和之氣一變而為蕭瑟之陰。故曰“金門”。其所治癥,為霍亂轉筋、癇癥、尸厥、膝[插圖][插圖]酸。兼取申脈穴,可治頭風頭痛,均取金氣肅凜之意。所治與太白穴略同。“太白”亦金氣也,故俗稱太白星為金星。

64、京  骨(原穴)

       京,巨也。此骨弓形而上凸,古稱“京骨”。本穴在京骨下緣,故名之為“京骨”。如腕骨處有穴名“腕骨”,束骨處有穴名“束骨”者,意同。其所治癥與申脈、金門穴略同。

65、束  骨*(輸穴、木)

       束,聚也,又縛也,即約束也。足小指本節曰“束骨”。其骨并排疏松,可受拘束。因本穴位于束骨之側,故名本穴為“束骨”。即古代婦女纏足著緊處。故稱其骨為束骨,穴名因之。

66、通  谷(滎穴、水)

       通,洞達也。谷,陰象也。本穴以下之穴,為至陰。張隱庵謂本穴通于足少陰之然谷穴。故名“通谷”。更以本經至此,接近陰經,亦符谷為陰象之義。治頭重、目眩、[?]、善驚、胸滿、留飲、食不化、胃氣下溜、鼽衄引致項痛等癥。以其通及腎經也。故治癥亦兼腎經諸癥。

67、至  陰(井穴、金)

       本經自申脈穴以下,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故以“至陰”二字名其末穴。即謂本經之氣,由此復行于陰分也。即 《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謂“太陽根于至陰”之義也。《莊子》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本經之氣,由巔頂下行,達于足末,猶肅肅出乎天也。復由本穴轉足少陰經,由涌泉穴上行,經然谷穴之然,照海穴之照,迨其入腹,而有大赫穴之赫,即赫赫出乎地也。養生家喻頭為天,喻腹為地。且本經含意,頭宜清涼,即肅肅也;腹宜溫熱,即赫赫也。命門之火,即人身熱能之源也。古人于穴位命名,本有深意在也。運用針灸,可與氣功互參。又考人之能否強力長壽,即根于命門火力盛衰,及腎宮水源盈虧。觀二者是否平秘,以占其人壽夭強弱。史載武王崩年九十三,而成王八歲,是武王八十六歲生子也。古人有年垂百歲而能生子者,不為奇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針灸穴名解-----高式國著(膀胱經)
經典穴位圖畫版:膀胱經
倪海廈人紀之針灸(1---19)
《醫宗金鑒》 刺灸心法要訣
針灸大成必背內容
子午流注針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正定县| 安西县| 上栗县| 会泽县| 海丰县| 上饶市| 江孜县| 奉化市| 高州市| 红河县| 阿拉善左旗| 威宁| 漠河县| 仙游县| 宣汉县| 尼木县| 东乌珠穆沁旗| 赤水市| 甘孜县| 安顺市| 烟台市| 鄱阳县| 万全县| 彩票| 南部县| 罗江县| 寿光市| 旅游| 和田市| 尼玛县| 安庆市| 临西县| 营山县| 丹东市| 绥德县| 宣恩县| 太谷县| 安顺市| 石渠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