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1〕:有孚,光亨,貞吉〔2〕,利涉大川〔3〕。
【注釋】
〔1〕需:卦名,下乾(?)上坎(?),象征“需待”。《正義》:“需者,待也,物初蒙稚,待養而成?!?/p>
〔2〕有孚,光亨,貞吉:孚,《說文》“一曰'信也’”,《周易》中出現的“孚”字,一般均指“心懷誠信”;光,即光明磊落。這三句說明有所“需待”之時,能誠信、光明、守正,則可獲“亨”、“吉”。卦中九五爻陽剛中正,與此象有合。《程傳》:“五居君位,為需之主,有剛健中正之德,而誠信充實于中。中實,有孚也;有孚則光明而能亨通,得貞正而吉也?!?/p>
〔3〕利涉大川:大川,即大河流,喻艱難險阻。《集解》引何妥曰:“大川者,大難也。須之待時,本欲涉難,既能以信而待,故可以'利涉大川’矣?!?/p>
【譯文】
《需》卦象征需待:心懷誠信,光明亨通,守持正固可獲吉祥,利于涉越大河巨流。
【說明】馬其昶曰:“舟楫之利,最是天地大用。凡言涉川,其象皆取諸乾、坤、坎、巽四卦,其義則所謂致遠以利天下者是已,非為涉險之喻。惟不利涉大川,乃取險象爾,皆在坎體。所謂水能載舟,水能覆舟,坎險故也?!保ā吨囟ㄙM氏學》)此說可備參考。
《彖》曰:“需”,須也〔1〕;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2〕?!靶瑁墟?,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3〕?!袄娲蟠ā?,往有功也〔4〕。
【注釋】
〔1〕需,須也:需,有“需求”和“期待”二義,故《序卦傳》謂“需者,飲食之道也”,指“需求”;《雜卦傳》謂“需,不進也”,指“期待”。本句釋“需”為“須”,主于“期待”之義。
〔2〕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險,指上卦坎;剛健,指下卦乾;義,猶言“宜”。這三句舉上下卦象之義,配合前文并釋卦名“需”。《集解》引何妥曰:“此明得名由于坎也,坎為險也,有險在前,不可妄涉,故須待時然后動也?!庇忠罟唬骸扒w剛健,遇險能通,險不能險,義不窮也?!?/p>
〔3〕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此釋卦辭“有孚,光亨,貞吉”,指九五居于“天”位(見《乾》卦《文言傳》“上不在天”譯注),得正而持中?!墩x》:“以九五居乎天子之位,又以陽居陽,正而得中,故能有信、光明、亨通而貞吉也。”
〔4〕往有功也:此句釋卦辭“利涉大川”?!墩x》:“以乾剛健,故行險有功也?!?/p>
【譯文】
《彖傳》說:“需”,意思是有所期待;譬如艱難險阻正在前方,剛強健實而不陷入厄境,因為期待適宜便不致路困途窮?!靶璐?,心懷誠信,光明亨通,守持正固可獲吉祥”,說明九五居于“天”的位置,而且處位正中?!袄谏嬖酱蠛泳蘖鳌保f明一往直前必獲成功。
【說明】
孔穎達針對本卦《彖傳》分析如下:“'剛健而不陷’,只由二象之德;'位乎天位以正中’,是九五之德也。凡卦之為體,或直取象而為卦德者;或直取爻而為卦德者;或以兼象兼爻而為卦德者,此卦之例是也?!保ā墩x》)此說指出《彖傳》的三種體例,值得參考。
《象》曰:云上于天,需〔1〕;君子以飲食宴樂〔2〕。
【注釋】
〔1〕云上于天,需:釋《需》卦上坎為云(水)、下乾為天之象。《集解》引宋衷曰:“云上于天,須時而降也。”《正義》:“不言'天上有云’,而言'云上于天’者,若是天上有云,無以見欲雨之義,故云'云上于天’?!?/p>
〔2〕君子以飲食宴樂:這是說明“君子”觀《需》卦之象,悟知“飲食宴樂”也應當“需時”之理?!侗玖x》:“云上于天,無所復為,待其陰陽之和而自雨爾。事之當'需’者,亦不容更有所為;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為,則非需也。”
【譯文】
《象傳》說:云氣上集于天(待時降雨),象征“需待”;君子因此需待其時飲用食物、舉宴作樂。
【說明】
《大象傳》舉“飲食宴樂”來闡發“需”的意義,旨在揭明:事物的“需待”,既是求其所“需”,又要“待”其適時。李光地曰:“需之義不止處險,凡事皆當順其理而待其成,不可妄有為作,故需有'養’義。又為飲食之道焉,飲食養人也以漸,如物稚而至長,待之而已?!保ā吨芤子^彖》)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1〕。
【注釋】
〔1〕需于郊,利用恒,無咎:郊,指城邑之外的周圍地區,《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這是說明初九處《需》卦之始,遠離坎險,猶如在邑郊“需待”其時;但此時當以恒心久待,不可妄動,故曰“利用恒,無咎”?!墩x》:“難在于坎,初九去難既遠,故待時在于郊;郊者,是境上之地,亦去水遠也。恒,常也;遠難待時,以避其害,故宜保守其常,所以無咎?!?/p>
【譯文】
初九,在郊外需待,利于保持恒心,必無咎害。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1〕。
【注釋】
〔1〕未失常:常,指恒常之理?!冻虃鳌罚骸熬又钑r也,安靜自守,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身焉,乃能用常也。”
【譯文】
梁寅曰:“《需》下三爻,以去險遠近為吉兇?!保ā吨芤讌⒘x》)初九雖最遠于險,因其位卑體剛,所以又誡以“用恒”需待,才能“無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1〕。
【注釋】
〔1〕需于沙,小有言;終吉:沙,沙灘,喻離險不遠。這兩句說明九二處下卦之中,離上卦坎險不遠,猶如在近水的沙灘需待,又如稍受言語中傷;兩層比喻都體現九二雖未及“難”,卻正在向危難靠近。但由于陽剛居中,有靜待不躁之象,故獲“終吉”。《本義》:“沙,則近于險矣;言語之傷,亦災害之小者。漸進近坎,故有此象;剛中能需,故得終吉?!?/p>
【譯文】
九二,在沙灘需待,略受言語中傷;堅持需待至終必獲吉祥。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1〕;雖小有言,以終吉也〔2〕。
【注釋】
〔1〕衍在中:衍,音yǎn,猶言“寬綽”,此句說明九二陽剛居中,能寬綽需待?!墩x》:“衍,謂寬衍。去難雖近,猶未逼于難,而寬衍在其中也?!?/p>
〔2〕以終吉也:阮元《校勘記》以為本句“終”字與前文“中”葉韻,故應從石經、岳本、監、毛本作“以吉終也”。似當據改。
【譯文】
《象傳》說:“在沙灘需待”,說明九二中心寬綽不躁;盡管略受言語中傷,但能堅持需待至終必獲吉祥。
【說明】
胡炳文曰:“初最遠坎,利用恒,乃無咎;九二漸近坎,小有言矣,而曰'終吉’者;初九以剛居剛,恐其躁急,故雖遠險,猶有戒辭;九二以剛居柔,性寬而得中,故雖近險而不害其為吉。”(《周易本義通釋》)此就初、二兩爻比較分析其義,頗為可取。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1〕。
【注釋】
〔1〕需于泥,致寇至:泥,猶言“泥灘”,喻瀕臨于險,《正義》:“泥者,水傍之地,泥溺之處,逼近于難”;寇,喻危害。這兩句說明九三處《需》下卦之上,瀕臨坎險,猶如在“泥灘”需待,將陷水中;又以陽居陽位,有剛亢躁進之象,故將致“寇”害?!侗玖x》:“泥,將陷于險矣;寇,則害之大者,九三去險愈近而過剛不中,故其象如此?!?/p>
【譯文】
九三,在泥灘需待,招致強寇到來。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1〕;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2〕。
【注釋】
〔1〕災在外:指“九三”雖“需于泥”,但坎險尚在身外?!墩x》:“泥猶居水之外,即災在身外之義?!蔽闹性⒂胁弧白哉小眲t無險的意思。
〔2〕敬慎不?。哼@是《象傳》作者的誡語,謂九三須審慎才不致危敗?!冻虃鳌罚骸?需’之時,須而后進也。其義在相時而動,非戒其不得進也,直使敬慎,毋失其宜耳。”
【譯文】
《象傳》說:“在泥灘需待”,說明九三災禍尚在身外;自我招致強寇,說明九三要敬謹審慎才能避免危敗。
【說明】
《需》下卦以乾為體、性稟陽剛,而外卦為坎險,故下三爻的爻辭均針對上坎取象。《折中》引龔煥曰:“郊、沙、泥之象,視坎水遠近而為言者也,《易》之取象如此。”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1〕。
【注釋】
〔1〕需于血,出自穴:血,喻傷之重;穴,喻險之深。此謂六四居上卦坎下,猶如罹險遭傷,而需待于“血泊”之中;但因陰柔得正,在危難時冷靜需待,故又能從“深穴”中脫出。爻義主于“需待”有方,則雖險也能化夷。《本義》:“血者,殺傷之地;穴者,險陷之所。四交坎體,入乎險矣,故為'需于血’之象;然柔得其正,需而不進,故又為'出自穴’之象。占者如是,則雖在傷地而終得出也?!卑?,《尚氏學》考“血”為“洫”之省字,即“溝洫”,認為“四之所處,前臨溝洫,故曰'需于洫’”,于義可通。
【譯文】
六四,在血泊中需待,從陷穴里脫出。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1〕。
【注釋】
〔1〕順以聽:“順”、“聽”義近為互文?!稐钍弦讉鳌罚骸傲娜腚U而傷,然不言吉兇何也?能需而退聽'出自穴’故也?!?/p>
【譯文】
四居坎陷之下,爻辭以“穴”為喻,似甚貼切。程頤訓“穴”為“物之所安”(《程傳》),朱熹曾有不同看法,說:“穴是陷處,喚作'所安’,不得。分明有個'坎,陷也’一句。柔得正了,需而不進,故能出于坎陷。”(《朱子語類》)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1〕。
【注釋】
〔1〕需于酒食,貞吉:酒食,食物之豐美者,喻“德澤”。此謂九五居《需》卦“君位”,陽剛中正,猶如需待豐美的食物以施惠于民,故“貞”而獲“吉”?!吨芤讓W說》引王逢曰:“酒食,德澤之謂也;九五之君,當天中正,以澤乎民。”
【譯文】
九五,需待于酒醪食肴,守持正固可獲吉祥。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譯文】
《象傳》說:“需待于酒醪食肴、守持正固可獲吉祥”,說明九五居中得正。
【說明】
《折中》曰:“需之為義最廣,其大者莫如王道之以久而成化,而不急于淺近之功。”又曰:“卦惟九五剛健中正以居尊位,是能盡需之道者。故《彖傳》特舉此爻,以當彖辭之意;而《大象傳》又特取此爻爻辭以蔽需義之全?!笨梢娋盼遄鳛橐回灾鳎渌靶璐睂嵰阎琳橥昝?。
上六,入于穴〔1〕,有不速之客三人來〔2〕;敬之,終吉〔3〕。
【注釋】
〔1〕入于穴:穴,喻險之極。此謂上六以陰居卦終,“需”極轉躁,不復需待,故陷入坎穴,未能自脫?!侗玖x》:“陰居險極,無復有需,有陷而入穴之象?!?/p>
〔2〕有不速之客三人來:三人,喻下卦三陽。此句說明上六下應九三,而當“需”極之時,九三能偕同二陽共同越過坎險,猶如“不速之客三人”同來應援上六,則上六的“入穴”之難終將可脫。《本義》:“下應九三,九三與下二陽需極并進,為'不速客三人’之象?!?/p>
〔3〕敬之,終吉:敬之,喻上六敬待下三陽。此謂上六當“需”極“入穴”之時,若能以柔順之道敬待越險而上的“三陽”,則可脫險“終吉”。全爻大義主于:“需待”至極,雖有險難,也將有眾物相助而獲吉?!侗玖x》:“柔不能御而能順之,有'敬之’之象”,“敬而待之,則得'終吉’也?!?/p>
【譯文】
上六,落入陷穴,不召而至的三位客人來訪;恭敬相待,終將獲得吉祥。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1〕,未大失也。
【注釋】
〔1〕不當位:王弼以為“上”為“虛位”,故曰:“處無位之地,不當位者也?!保ā锻踝ⅰ罚┧瓶蓮摹?/p>
【譯文】
《象傳》說:“不召而至的客人來訪,恭敬相待終將獲得吉祥”,說明上六盡管處位不妥當,但未至于遭受重大損失。
【說明】《象傳》“不當位”之義,除王弼以“處無位”為說外,《易》家尚有不同看法。如:(一)朱熹指出:“以陰居上,是為當位;言'不當位’,未詳?!保ā侗玖x》)這是“闕疑”態度。(二)蔡清認為:“雖不當位,謂其陰居險極,正與《困》上六'困于葛藟,未當也’一般。”(《易經蒙引》)這是理解為“處于不穩當的環境”,于義亦通。
【總論】
《需》卦發“需待”之義,闡明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當耐心待時的道理。卦辭所謂“亨”、“吉”、“利涉大川”,即是守正需待所致。卦中六爻,不論剛柔,各能容忍守靜、敬慎待時,故或吉、或無咎、或化險為夷,皆不呈“兇”象。《折中》引呂祖謙曰:“《需》初九、九五二爻之吉,固不待言。至于余四爻,如二則'小有言,終吉’,如三之《象》則曰'敬慎不敗’,四之《象》則曰'順以聽也’,上則曰'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終是少錯。”案《論語·子罕》有一段記載:“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眲氶墩x》曰:“君子于玉比德。時夫子抱道不仕,故子貢借玉以觀夫子藏用之意。'善賈’喻賢君也,雖有賢君,亦待聘乃仕,不能枉道以事人也?!笨鬃铀浴按Z”,意謂“藏德待用”;就“待”這一意義看,實與《需》封“守正待時”之旨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