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1〕: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2〕。
【注釋】
〔1〕恒:卦名,下巽(?)上震(?),象征“恒久”。
〔2〕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這幾句極力贊美“恒久”之道,認(rèn)為守“恒”者不但可致“亨通”,并且“無害”、“利正”、“利有所往”。《王注》:“恒而亨,以濟(jì)三事也:恒之為道,亨乃無咎也;恒通無咎,乃利正也;各得所恒,修其常道,終則有始,往而無違,故利有攸往也。”案,王弼所言“濟(jì)三事”,《正義》引褚氏曰:“謂'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譯文】
《恒》卦象征恒久:亨通,必?zé)o咎害,利于守持正固,利于有所前往。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1〕,雷風(fēng)相與〔2〕,巽而動(dòng)〔3〕,剛?cè)峤詰?yīng),恒〔4〕。“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5〕。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6〕;“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shí)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7〕!
【注釋】
〔1〕剛上而柔下:剛,指上卦震;柔,指下卦巽。此句以上下卦位,說明尊卑序次是恒常不變之事。《王注》:“剛?cè)嶙鸨埃闷湫蛞病!?/p>
〔2〕雷風(fēng)相與:雷,指上震;風(fēng),指下巽;與,猶言“助”。此句以上下卦象,說明雷風(fēng)相須相助,亦屬恒常不變的現(xiàn)象。《程傳》:“雷震則風(fēng)發(fā),二者相須,交助其勢,故云'相與’,乃其常也。”
〔3〕巽而動(dòng):巽,遜順,謂下卦;動(dòng),上卦震為動(dòng)。此句以上下卦義,說明遜順而后能動(dòng),亦恒常不變之事理。《王注》:“動(dòng)無違也。”《正義》:“震動(dòng)而巽順,無有違逆,所以可恒也。”
〔4〕剛?cè)峤詰?yīng),恒:謂卦中六爻陰陽皆能相應(yīng),亦恒常不變之理;此句合前三句,分別以卦象、爻象解釋本卦命名“恒久”之義,故最后以“恒”字作結(jié)。《正義》:“此卦六爻剛?cè)峤韵鄳?yīng)和,無孤媲者,故可長久也。”又曰:“上四事皆可久之道,故名此卦為'恒’。”
〔5〕久于其道也:道,謂道德。此句釋卦辭,“恒,亨,無咎,利貞”。《王注》:“道德所久,則常通無咎,而利正也。”
〔6〕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這兩句合下文“終則復(fù)始”,舉“天地”恒久運(yùn)行不已為例,釋卦辭“利有攸往”。《王注》:“得其所久,故不已也”;“得其常道,故終則復(fù)始,往無窮也”。《正義》:“將釋'利有攸往’,先舉天地以為證喻,言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已也。”〔7〕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此句合前四句,廣舉日月、四時(shí)、圣人守“恒”之例,深闡《恒》卦大義。《王注》:“言各得其所恒,故皆能長久”;“天地萬物之情,見于所恒也”。《正義》:“總結(jié)'恒’義也。”
【譯文】
《彖傳》說:恒,意思是恒久。譬如陽剛居上陰柔處下,雷震風(fēng)行常相交助,先要遜順然后可動(dòng),陽剛陰柔均相應(yīng)合:這些都是恒久可行的事狀。“恒久,亨通,必?zé)o咎害,利于守持正固”,說明要永久保持美好的道德。天地的運(yùn)行規(guī)律,是恒久不停止;“利于有所前往”,說明事物的發(fā)展終而復(fù)始。日月順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復(fù)變化而能永久生成萬物,圣人永久保持美好的道德、天下就能遵從教化形成美俗:觀察“恒久”現(xiàn)象,天地萬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象》曰:雷風(fēng),恒〔1〕;君子以立不易方〔2〕。
【注釋】
〔1〕雷風(fēng),恒:釋《恒》卦上震為雷、下巽為風(fēng)之象。《正義》:“雷風(fēng)相與為恒,已如《彖》釋。”(參見《彖傳》譯注)
〔2〕立不易方:方,道也,此處猶言“正確的思想”。這是說明“君子”效法《恒》象,立身于恒久不變之道。《正義》:“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猶'道’也。”
【譯文】
《象傳》說:雷發(fā)風(fēng)行(常相交助),象征“恒久”;君子因此樹立恒久不變的正確思想。
【說明】
“恒”字之義,可析為二:(一)恒久不易,如守持正道不可一刻動(dòng)搖;(二)恒久不已,如施行正道必須堅(jiān)持不懈。但這兩方面的意義又是相輔相成,不能割裂。徐幾指出:“'利貞’者,不易之恒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則非道矣。”(《周易會通》引)視《大象傳》所謂“立不易方”,實(shí)亦包含“不已”在內(nèi)了。
初六,浚恒〔1〕,貞兇,無攸利〔2〕。
【注釋】
〔1〕浚恒:浚,音jùn,深也。此句說明初六處《恒》之始,陰柔淺下,上應(yīng)九四;猶急于深求“恒”道,卻欲速不達(dá),故有“浚恒”之象。《周易義海撮要》引陸希聲曰:“常之為義,貴久于其道,日以浸深。初為常始,宜以漸為常,而體巽性躁,遽求深入,是失久于其道之義,不可以為常。”
〔2〕貞兇,無攸利:貞兇,守正防兇(參見《屯》九五譯注)。此處承前文“浚恒”之義,謂初六陰居陽位,其行失正,但求“恒”心切亦不可全非,故勉其趨正自守,以期避免兇險(xiǎn);不然,若執(zhí)意“浚恒”,必?zé)o所利。
【譯文】
初六,深求恒久之道,守持正固以防兇險(xiǎn),否則無所利益。
《象》曰:“浚恒”之“兇”,始求深也。
【譯文】
《象傳》說:“深求恒久之道”的“兇險(xiǎn)”,說明初六剛開始就求之過深。
【說明】
初六“浚恒”之誡,義可廣擬于“治學(xué)”、“治政”諸事。胡瑗闡釋爻旨曰:“是故為學(xué)既久,則道業(yè)可成,圣賢可到;為治既久,則教化可行,堯舜可至;為朋友既久,則契合愈深;為君臣既久,則諫從言聽而膏澤下于民:若是之類,莫不由積日累久而后至,固非驟而及也。今此初六居下卦之初,為事之始,責(zé)其長久之道,永遠(yuǎn)之效,是猶為學(xué)之始,欲亟至于周、孔;為治之始,欲化及于堯舜;為朋友之始,欲契合之深;為君臣之始,欲道之大行:是不能積久其事,而求常道之深。”(《周易口義》)
九二,悔亡〔1〕。
【注釋】
〔1〕悔亡:此謂九二陽居陰位,本有失正之“悔”;但能恒久守中不偏,遂獲“悔亡”。《王注》:“雖失其位,恒位于中,可以消悔也。”
【譯文】
九二,悔恨消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譯文】
《象傳》說:九二“悔恨消亡”,說明能恒久守中不偏。
【說明】
九二以恒久守“中”消“悔”,可見《周易》重視“中”的思想。郭雍曰:“可久之道無它焉,中而已矣;過猶不及,皆非可久也。故《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郭氏傳家易說》)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1〕;貞吝〔2〕。
【注釋】
〔1〕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承,《說文》“奉也”,謂奉進(jìn),此處猶言“施加”;羞,羞辱。這兩句說明九三以陽剛居下卦之終,應(yīng)于上六,躁動(dòng)盲進(jìn),有守德不恒之象,故人或加之以羞。《本義》:“位雖得正,然過剛不中,志從于上,不能久于其所,故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
〔2〕貞吝:猶言“守正防吝”(參見《屯》九五譯注)。此謂九三雖“不恒其德”,但其位尚正,故勉其守正歸“恒”,庶可免“吝”。爻義含勸邪反正的微旨。
【譯文】
九三,不能恒久保持美德,時(shí)或有人施加羞辱;要守持正固以防憾惜。
《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譯文】
《象傳》說:“不能恒久保持美德”,說明九三所往將無處容身。
【說明】
《論語·子路》云:“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從孔子的口氣看,實(shí)對守德不恒者至為鄙夷,足見本爻寓誡深刻。
九四,田無禽〔1〕。
【注釋】
〔1〕田無禽:這是用田獵無獲譬喻九四陽剛失正,恒居不當(dāng)之位,徒勞無益。《王注》:“恒于非位,雖勞無獲也。”《正義》:“田者,田獵也,以譬有事也;無禽者,田獵不獲,以喻有事無功也。”
【譯文】
九四,田獵沒有獲取禽獸。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譯文】
《象傳》說:九四久居不當(dāng)之位,田獵哪能獲得禽獸呢?
【說明】
九二不當(dāng)位,但能守“中”,故“悔亡”;九四既不當(dāng)位又失中,故勞而無獲。呂柟引申爻旨曰:“君子久于仁義之政,則下足以化民;久于仁義之謨,則上足以正君。舍是而恒焉,則雖術(shù)之如彼其詐也,行之如彼其久也,只以滋亂耳,田也何所獲禽乎?”(《涇野先生周易說翼》)
六五,恒其德,貞〔1〕;婦人吉,夫子兇。
【注釋】
〔1〕恒其德,貞:德,此處特指“柔德”,謂五能恒于“婦道”。這兩句說明六五以陰居上卦之中,雖不當(dāng)位,但下應(yīng)九二剛中,有婦人恒久其德、守貞從夫之象,故下文謂“婦人吉,夫子兇”。《王注》:“居得尊位,為恒之主,不能制義,而系應(yīng)在二,用心專貞,從唱而已,婦人之吉,夫子之兇也。”
【譯文】
六五,恒久保持柔美品德,應(yīng)當(dāng)守持正固;婦人可獲吉祥,男子必有兇險(xiǎn)。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1〕;夫子制義,從婦兇也〔2〕。
【注釋】
〔1〕從一而終:從一,猶言“從夫”。此句反映古代禮制對婦女的制約,即《禮記·郊特牲》所謂:“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2〕夫子制義,從婦兇也:制義,裁制事宜;從婦,指遵循婦人的“順從”之道。《來氏易注》:“制者,裁制也;從婦者,從婦人順從之道也。夫子剛果獨(dú)斷,以義制事;若如婦人之順從,委靡甚矣,豈其所宜?故兇。”
【譯文】
《象傳》說:“婦人守持正固可獲吉祥”,說明要順從一個(gè)丈夫終身不改;男人則必須裁制事宜,若像婦人那樣柔順必有兇險(xiǎn)。
【說明】
六五“婦人守恒”之象,蘊(yùn)義有合于“婦從夫”的古代禮教。《孟子·滕文公下》云:“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并謂:“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正可視為“婦人吉,夫子兇”的注腳。
上六,振恒,兇〔1〕。
【注釋】
〔1〕振恒,兇:振,《釋文》引馬融曰:“動(dòng)也”。此謂上六居《恒》上震之終,性動(dòng)不能持恒,有“恒”極致反、振動(dòng)無常之象,故“兇”。《本義》:“振者,動(dòng)之速也。上六居《恒》之極,處震之終;恒極則不常,震終則過動(dòng)。又陰柔不能固守,居上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而其占則兇也。”
【譯文】
上六,振動(dòng)不安于恒久之道,有兇險(xiǎn)。
《象》曰:振恒在上,大無功也。
【譯文】
《象傳》說:振動(dòng)不安于恒久之道而又高居在上,說明上六處事必然大為無功。
【說明】
初六在下求“恒”過深,上六居終不能守“恒”:兩象雖相反,但均違處“恒”之道,故前者“無攸利”,后者“大無功”。《重定費(fèi)氏學(xué)》引呂祖謙曰:“立天下之大功,必悠久膠固,然后能成。若振動(dòng)躁擾,暫作易輟,安能成功?”
【總論】《恒》卦闡發(fā)事物“恒久”之理,就人事而言,即教人立身處世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卦辭以“亨通,無所咎害,利于守正,利有所往”,極力贊美“恒”道可行。然而,卦中六爻無一爻全吉:初六急于深求“恒”道,欲速不達(dá),誡以守正防兇;九二失位,因能恒守剛中,遂得消“悔”;九三守德不恒,或致“羞”、“吝”;九四久居不當(dāng)之位,徒勞無益;六五恒守柔德,于婦人有吉,男子則兇;上六好動(dòng)不能守恒,面臨兇險(xiǎn)。顯然,諸爻雖得失不同,但均不能盡“恒”之義,乃至邱富國有“恒之道豈易言哉”(《折中》引)的慨嘆。試究“恒”這一概念本身的寓意,似非一時(shí)、一事所能即刻盡賅,諺云“路遙知馬力,日久識人心”,正屬此理;那么,一爻之中難獲“完吉”,則是卦旨所限,不能不如此。至于六五稱“婦人吉,夫子兇”,雖是象喻,卻深刻反映了古代的“婦德”、“男權(quán)”思想。縱觀全卦大義,無論各爻的占語是否理想,作者所喻示的道理卻無不在于勉人守“正”處“恒”。就此而言,“人貴有恒”的思想,實(shí)為本卦象征要義的核心。《荀子·勸學(xué)》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又曰:“真積力久則入,學(xué)至乎沒而后止也。”此說固為論“學(xué)”,亦與《恒》卦旨趣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