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佳作欣賞】| 歸途作品:烙印之童趣
童趣

       

我家和祖爺爺二爺三爺三祖爺幾家在同一個院子里居住,大五門家的三個爺爺從前也在這個院子里住,后來人多了住不下,他們在隔一道土圪梁的前灣里新打了三孔土窯洞,搬到那里去了。但是家里的大小事務都在一起過。吃飯的時侯,他們幾家的孩子多,家里窯洞太窄小,大家覺得家里窩心,順便端著飯碗,一起爬上離他家院子只有十來米高的山梁梁,這山梁正好是我們家院子里坐西向東的那排室洞的腦畔。既通風,又亮眼,還可以跟下邊院子里的人說話。他們坐在路邊的草草上,一排排一溜溜,好像小燕子落在電線上。揮動著手中的筷子,還搶著跟下邊院子里的人招手說話。時兒喊話,時兒轉身玩耍,發出一串串"咯咯咯"的笑聲,那笑聲是那樣的爽朗,那樣的單純,真的甜美和溫馨。我記得,那也是我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五門三個爺爺家十六個孩子都是奶奶們"挨身身"生的,大爺家老三僅比我大一歲和我從小一起上學長大的發小,二爺三爺家的老大分別比我小二歲到四歲,小時候我們都在一起玩耍。我家院子里三祖爺爺生了一個男孩,兩個女兒早出嫁。那男孩就是我的十四爺,我平時就叫他"侯爺爺",他比我大七、八歲。當時還沒有結婚。三爺家也是一個兒子五個女兒,跟我家門挨門,小叔比我大三歲,上學比我高一個年級。也算發小經常在一起。二爺家八個孩子,也是二奶奶"挨身身"生的。大伯是他家的長子,也是教師,文化人,愛玩又會耍,他比我爸大一歲,是我們的小學老師,也是我家的"娃娃頭"。他家老四比我大一歲,是我同進同出一生相隨的發小同伴。大伯的兒子比我小六歲,月子里我陪著他長大。

       

我最渴望的是大伯放學回家,他回來家里氣氛馬上就活躍起來,前后兩院子大孩小孩都是他的崇拜者,也是他的"跟疪蟲"。又是打瓦,又是溜冰車,浮水,打寶(紙疊起來的方塊)點豆豆,頂拐拐,女孩子踢毛健子,翻皮筋,掉手帕。晚上都坐在祖爺爺家炕上,點兩盞煤火油燈打撲克。那時誰也不賭賻,都是贏豆豆,或者彈腦奔。這也是我們的家風和祖傳。星期日和寒暑假期,白天領一群孩子上山去砍柴,晚上回家睡前講故事,小孩子們一起捉迷藏。那里是天真的世界,那里是無邪的海洋,那里是我們一個快樂的天堂。

      

我的童年就生活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渡過的。爺爺們和父輩們的歡聲笑語陪伴著我長大。家里的大大小小,窮窮富富,男男女女誰也不欺負誰,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互幫互助誰也不小瞧誰,大家是公平公開透明的。盡管我們的活動是玩耍,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常常是只有前進,沒有退縮,退縮不前就得淘汰,就得出局,就得"陣亡"。這就是我們的游戲規則。我們就是一個訓練有序的小團隊,大伯是我們家的"王子",他是我們的領袖,他和爺爺們一起陪伴我們成長,他給我們心中樹起了目標,同時培養了我們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斗志,又率領我們勇往直前,跨躍了一道道人生的障礙,讓我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1,城里大爺的形象


      

城里大爺是大一門"生榮"的后代,兄弟二人排行"太"字輩。還有兩姐妹。

      

太奎大爺,本應隨父生活在"塬上",可是大爺是讀過書的識字人,早年參加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后來安排工作,長年累月奔波在市縣兩地,身在公家,心系老家。他是我們這個家庭那一代人進步和發展的典型代表,為我們大家庭爭得了光榮。太安二爺子承父業,當了一輩子的務實良民。平時少有接觸,口碑相傳是好人。記得埋葬大祖奶奶的時候,我隨溝里的一大家子人去塬上,他們家已搬遷離開老院子,到了現在兒孫們居住的新地方。我們小時候上墳去塬上,也沒少吃他家的飯。一生勤勞一生清貧,忠心耿耿守誠信,村里村外好威信。

       

我小時候并不知道城里還有個當干部大爺。因為他是塬上我大祖爺爺的長子,我的生活不在他的生活里。只是聽溝里的大人們說起過他的故事,因為沒見過面,所以覺得很遙遠,對于他的故事,也只是聽聽而已。祖爺爺去逝那年他來了,他還帶了塬上所有的兄弟和家人,因為,我們的血緣關系還沒有出"五服",大家都得給先人披麻戴孝,以敬亡靈。他跪在頭排的第一個位置,哭的稀里嘩啦,看起來很傷心的樣子。埋葬了祖爺爺,他直接參與并了理了我家的后事,然后才離開我們村。我問爸爸"他是誰?",爸爸告訴我,"那就是城里住的你大爺"。于是我才知道這位久聞大名的大爺。

       

大爺中等格子,因為是秋天,他戴了頂藍卡嘰單帽,塌在頭頂顯的他那上寬下窄的臉狹有些消瘦的樣子,但是兩只明眸的眼睛炯炯有神,加上他那貼身的中山裝上衣一搭配,方方正正,典型的老干部樣子。雖然他已是退了休的人了,看上去且很精神。說出來的話一聽就是那種善良正派、工整有序型的干部。他對身邊衣帽不正,嬉皮笑臉的人不肖一顧,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忌惡如仇,不茍言笑,說話錚錚有聲。一般人看他很偉嚴不敢接近,他在眾親眼中就是一桿公證的稱。他是我家的"雷峰塔",他是我家的"包文丞"。他是我們家大大門的長子,十四個爺爺的老大,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哥,他給我們家樹起了做人的豐碑,他把靈魂丟給了我。

       

一九七五年到七六年,我在延川中學上高中的時候,他知道我家的困難,他讓他的小女兒和我同班同學的小姑,悄悄的把我叫到他家里,名義是干活,實則是暗暗變著花樣的幫助我。從那以后的好多年里,他家就成了我城里的家,他就是我城里的家人,我就是他農村里的親孫子,我也常想回家看看他們,每次去他都是那樣的親切和忘情,沒有絲毫的約束或拘禁。是他鼓勵我下身體做事,站起來做人,是他給我插上遠走高飛的翅膀,鼓勵我人生第一次單獨走出縣城,看到了外邊的世界。他心里明白,我們這個家,家大業大的,像我這樣的關系當時在中學還有好幾位,農村還有好幾十個,他是大家庭里唯一久住縣城里的城里人。那時候城鄉差別并不大,家里的光景都差不多,你說他有兒有女有孫子,有家有口有老婆,小家就有一大堆人和事,一個已經退休了的人。大奶奶是家庭婦女沒工作,自己家的生活也不寬裕,之前他家里就一直照顧家戶自己的侄男侄女和外甥,你說他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心思幫助這么多的人。自然也少不了大奶奶的仁愛和慈祥替他幫襯。他不但是做到了,而且做的是那樣的順其自然,順利成章,親切友愛,默默無聞,不但幫了我們大家,而且還是那樣的讓人舒心愜意,一輩子內心深處慢慢的感動。因為他一輩子除了公家和小家的事情,還心里一直裝著那個曾經生養了他的大家庭里的人和事。他總是把溫暖和援助先送給最需要的人。他的胸懷是那樣的寬闊,他的思維是那樣的獨特,他的行動是那樣的高尚,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巨人,值得我們家永遠敬仰的老人!


2,我爺爺和他的親兄弟


       

我們是大二門"生華"的后代,我爺爺是長子,他還有兩個兄弟,三個姐妹。

       

我爺爺大名"太元",他是個"苦命"的人。十幾歲就被他的父親支派當兵,明里是保家為國,實則是給這個大家庭盡義務。當了十幾年的兵,沒怎么摸過槍,應該是沒上過大戰場。二十來歲喪妻,家里丟下三歲的兒子沒辦法過活,他便扛著兒子上了前線,他的長官看他無奈,格外開恩放了他一條生路,讓他退到后方去。他迫于生計,他把心肝寶貝交給了別人,背景離鄉"倒插門",不得不改姓人家的姓,做了別人家的"招漢"。常年定居在別的村莊,一輩子沒有一個完整的家。老家里很多人不知道有這么個人。

      

在我的記憶里,他就是我家的一位過路客。一年四季回不了兩次家,匆匆忙忙,忙忙碌碌,馬不停蹄的趕場。回家也是坐下吃一頓飯,問寒問暖拉拉話就走了。小時候我常去他家里玩,他待人熱情,處事精明,為人豪爽,勤勞致富,在那里也有了他的幸福和希望。有一次,他在延川中學看了正在那里讀書的他的小兒子,然后,過來看我這個親孫子,走的時候偷偷摸摸給我兜里塞了一塊六毛錢,還說:"爺爺身上只有這么多了,你別嫌少,咋買上點菜票吃。"說罷,他帶著滿臉的無奈一跛一晃走出了學校的大門,沒想到他也是鐵骨柔腸的男子漢。看著他遠去的背影,是那樣的凄涼和可憐。

       

他在別人家門生兒育女,雖然都是我的親人,但是他的兒女們一輩子兄弟姐妹心里有圪棱。他心里像鏡子一樣的透明,他惴著明白裝糊涂,顧了后妻還要管前妻家的人。七八年春上他得了病,心心念念想回家,父親用架子車把他拉到縣醫院看了病,在病危的時候回了他的老家我們的家,咽氣的那一刻心里仍然有放不下的事,他囑吒我爸說:"打折胳膊連著筋,無論如何都是一家人。你是大哥,一定要幫弟弟收回那條心"。有人不太理解他的人生,說他是個沒上過戰場兵。說他的一生茍且偷生太窩囊。然而他告訴我"這個世界能活著的人,就不冤枉"。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是一個無比熱愛和珍惜生活的人,他是個有情有義的男子漢,他是個不屈不饒的拓荒者,他到死也沒有說出自已心中的委屈和悲傷。

       

我家二爺叫"太和"。他與大哥的生活截然不一樣了。他在祖爺爺的家里是個"跑門外"的生意人。不一樣的命運就有不一樣的人生。早年他跟著祖爺爺走南闖北,馳騁商場,一身正氣,八面威風,身手不凡,一生剛強,為人仗義,處事大方。他是他父親的好助手,也是一位優秀的父親。他是我們大家庭值得驕傲的能行人。有一年,我家里斷頓吃不上,他看見我端著飯碗里的糠團子苦的吃不下去,呆呆坐在石臺上,他把自己碗里正吃的半綹玉米黃送給了我。記得那是我一生吃到最甜最香的五谷雜糧。他和大哥一樣也是一副鐵骨柔腸。他的一生既管好了自己的十口小家,還要照顧我們這個眾多人的大家庭。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是生活過的展堂。高高的身材,瘦長的臉龐,挺挺的鼻梁,一副洪亮的"男中音"嗓門,憨厚的模樣。說話直來直去,鏗鏘有力,做事周到具體,雷厲風行。不識字,明事理,能喝酒,愛交往,人緣好,會合作,有磁場,有霸氣。大家庭里的人和事都跟他商量。

       

我家三爺叫"太清"。是個正兒八勁的莊稼人。在祖爺爺的家里他是主管家里農活的好把式。一年四季統領著家里的男人們務莊稼作農活,樣樣精通精力旺,年年豐收有余糧,前屯子圪堆后屯子滿,二十四節氣心里藏,雖然他沒有讀過一天書,但是作務農活差不了樣。他絕頂聰明,不張揚,格子低,人勤快,愛清潔,會思量,大小事情自己扛。十三歲接過小送來的三奶奶圓了房,生了一個寶貝兒子,生命就在兒身上。兒子上學他跟著,每次上學他都要送,望子成龍的心里強。晚年,還當了幾年學校的大師傅,生性獨立愛要強。直到自己的兒子當了校長,他才回家養老了斷心腸。

      

別看他們兄弟三人不常見,事事務務總相幫。那幾年,我家里連續埋葬了幾位老人,我爸孩子多,勞力少,家里生活十分困難,爺爺們要錢幫錢,要糧幫糧,要人的時侯男女老少一齊上。我們大家庭里的紅白喜事,包括四季農活、孩子上學等日常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你幫他,他幫我,打水劈柴,作飯讓房,待人接客,各把一行,他們配合的天衣無縫,不用商量,無一掉隊,干活的時候總是爭先恐后的搶,"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弟兄"誰家的事情都一樣。三位爺爺靈活多樣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給我們做了最的好榜樣。團結就是力量,活人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至今我夢里頭還記得他們每個人的模樣。


3,十四爺的平和及頑強

 

    

十四爺是大三門"生瑞"的兒子。三祖爺一生體弱多病,還命運多舛,取了兩房。三個兒女,老年得子,欣喜若狂。小時候十四爺跟著院里的孩子們一起長大。善良厚道,吃苦耐勞,不愛讀書,不善言辭,生性溫和,心里敞朗,為人處事,潔身自好,自尊自愛,自立自強。他家就像大家庭里的粘和劑,家里的人都喜歡去他家里串門,也常有村里的人來人往,但是從來沒有事非。與人為善,從不爭強。記得他小時候干事情也十分的專注,也愛鉆研,人細心,愛時尚。他是我們中間做棗木煙斗做的最好的一個,食油一浸黑紅明亮的,抽起漢煙滋滋作響。有一次他自制玩具手槍,火藥爆炸,炸傷了他的右手姆指,鮮血直流,我們站在他身邊,嚇的雙手握臉,兩眼緊閉,眼淚直淌。我們的喊聲和手槍的爆炸聲加在一起震耳欲聾。響聲過后,我們回頭看他的時候,只見他兩腮上提,本來就陷在兩頰之間的那雙小眼登的瓦亮瓦亮,一口上下緊叩著白生生的牙齒,被他黑呦呦的臉蛋襯托地像一幅活著的人像油畫,站立在那里一動不動的,左手捂著血淋淋的右手一聲不嗯不響。還看著我們似笑非笑的樣子。可見他的意志是多么的頑強。他一輩子兢兢業業當農民,是我家爺爺們最后一位守著黃土地吃飯的人。


4,普則塬爺爺的傳說

       

大四門是"生春"老人的后代。三位爺爺還有一位姐妹,我平時接觸的少。偶爾白事見一面,待人接物也很和善。據家譜記載他們都是些勤勞致富,生性要強的人。早年跟著四祖爺爺開荒種地,攔牛放羊,都是作務莊稼的行家里手。"太興"大爺一直在塬上住,他是個勤奮務實的靈便人,與人為善,能說會道,方圓出了名的紅白理事總管大能人。我們也沒少吃他家的飯,曾經村里當過領導,敢于承擔,樂于助人。后來六個兒女都登勁,后繼有人好門風。"太賢"二爺隨父定居普則塬,他是個勤勞致富的實在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四季不出門,辛勤勞作愛清靜,少言寡語不得罪人。五個兒女都是有模有樣的正派人。"太亮"三爺也隨父親到了普則塬,他說他是個命苦的人,自幼喪母,中年喪偶,人生三大不幸遭遇倆,苦難惡運心不慫,半生未娶爭口氣,就怕兒女前家后妻受罪撐不定。又當爹又當媽,把三個兒子拉扯大,娶了媳婦才脫身。鐵骨錚錚的男子漢,家庭和睦兒女順,村里村外出了名,門里門外受人敬。三位爺爺一直保持著祖宗八代在農田里磨爬滾打、種地打糧的原始本色。一輩子誰也沒有離開那塊黃土地。都是勤勤懇懇本本分分的老農民。


5,溝里大爺家的故事。

      

溝里大爺是大五門"生吉"老人的長子。他家兄弟三人,年齡相差大。五祖爺年輕病逝的時侯"太富"大爺年僅十三歲,"太福"二爺四歲,"太斌"三爺不滿周歲。可憐大爺少年喪父和他年僅三十二歲的母親相依為命,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熱愛生活,勇于擔當。正當中年時,母親又因病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發揚"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優良傳統,秉承祖先的教誨,與其二門三門兄弟聯手,精誠團結,密切配合,攜手共進,振興家業。他家很多年和我祖爺爺生活在一起,分工不分家。他從小懂得怎么與人合作和交往。農業社成立合作化后,他率領兩個弟弟全力撐起那個苦難的家,他自己生了九個孩子,言傳身教,以身示范,嚴格教育,迎來后來的興旺發達。他們的生活里有許多傳奇動人的故事,曾經也譜寫了一曲曲俠肝義膽,忠孝仁義,剛烈頑強,勤勞致富的壯歌,被人傳頌,令人敬仰。

       

我對這位大爺深刻的印象,最早是五祖奶奶出靈時的那一幕場景,永恒銘刻在我的心間。那時候,我還是個十來歲的小孩,大人們不讓靠近靈柩,只見三位大爺一起爬在靈柩上,用自己的身體緊緊貼在母親的靈柩,時兒雙手朝天嚎啕大哭,時兒單手相扣呻吟著抽泣,時兒垂胸頓腳仰天長嘯,時兒三兄弟緊緊的擁抱圍著靈柩轉圈尋找。哭喊著沒吃沒喝的爹娘,撕心裂肺的傷痛發出凄慘的吼聲,仿佛這個人就根本不該離開這個世界,不該走的那樣匆忙。一種無需有的悲傷,沒名其妙的冤枉,哭聲喊聲嘶啞了的聲音,還有那送別的鞭炮聲,混雜在一起震耳欲聾。他們的身后,沒有吹手,只有陰陽,白嘩嘩的一片披麻戴孝的男人女人,最后變成了一條長龍,長長的跪在那里,等待著他們的發送,他們以身相依,以命相抵,死死的擰著那根已經捆好靈柩的老繩,死活不肯放手,他們是那樣的無助和絕望,無比凄涼。無奈之下有人強行撕開他們的手,用肩頭扛著他們的身體,這時候聽見那個陰暗處久等了的陰陽"咣當"一聲令下,大家頭叩在地人,靈柩被一群人簇擁著從久跪的人群身邊擦過,抬到大路上。這是我今生今世見過的最悲壯最凄慘最讓人傷心一次生死離別。

       

有人說五祖爺是"傷寒",五祖奶是"哮喘",無論是什么病,都不是即刻致命的病,致命的傷。都不應該讓他們撒手人寰,在不該走的時侯走的那么匆忙,丟下難舍難分的妻兒老小,丟下永遠不能彌補的悲傷。但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樣的一個貧困的地方,貧困的年代,貧困的環境,貧困僚倒的人群中,缺衣少藥,窮山僻壤。山上的樹皮都被饑餓的人扒光了,家里沒有糧食,那還有儲備的救命良藥良方。他們的凄涼是時代的凄涼,他們的悲傷是大家的悲傷。

       

之后,我記憶中他始終是那樣的高大偉岸和要強,他家那么多的人口,大家都要吃飯,還要供孩子讀書,弟兄侄兒也在身旁等他幫忙,但是不曾見他向誰借錢借糧。生活中無論窮富貴賤、饑飽忙閑都是那樣的剛強,不卑不亢。勞動的時候,他經常是大家前邊領頭的榜樣,農業社里他是牲畜飼養員,鋤禾種地,犁田拿糞,打窯碾場的把式,提起的農活樣樣精通在行。大鳴大放大字報的時代,村里異姓人給他放了一張《炮打活閻王》的大字報,竟然有人說他是"活閻王",他看到后笑了笑,不慌不忙,不聲不響,讓他二弟寫一張《老鼠會墻XX祥》的大字報,反擊對唱。他不讀書不看報,干起活來有本領有思想。說話辦事有理有節從來不張狂。他簡值就是我們家門里戶里的一只"頭狼"。他先后幫助二弟讀書、三弟當兵、招工轉干都吃了國庫糧,二爺成了公社出了名的"鐵算盤",三爺成了解放后我們村里送到前線的第一個解放軍。三位爺爺個個都是方圓老百姓羨慕學習的好榜樣。他們三個的兄弟之情勝過了父子之情,被人們傳為佳話。


6,塬上大爺的情懷


       

塬上大爺是大六門"生祥"老人的后代。兄弟兩人,姊妹四人,是我們老家的最后一塊陣地。

       

"太平"大爺是家里的長子,也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一生忠心耿耿,勤儉持家,沒有走出生他養他的那片黃土地。當了幾十年大隊書記,老百姓干著公家的事,平凡人干了些不平凡的事。兢兢業業,克勤克儉,一絲不茍,全人全意,不辭勞苦為眾人。小時候溝里人上墳到塬上,他家就是接待站,又是吃飯喝茶拉話又是燒酒紙煙管飽。他家里的我那個候奶奶對人熱心,愛好勤常,賢慧能干又漂亮。七九年我在寺河村社辦中學當民辦教師的時候,我的工資報酬都是糧錢,全部分配在老家的村,他笑著對我說:"你是公社里的好教師,也是咱家里的能行人,有些地方貧困拖欠教師的工資三五年不兌現,咱們村里你放心,爺爺我保證你孫子的糧錢不誤事。"他的話說的很貼心。他說到做到有誠信。我這才真正認識了這位塬上老家里的大爺。

       

大爺中等格子,結實厚重的身材,略有蒼白的小平頭,看起來是個干脆利落的人,干起活來不要命。為了村里人吃上自來水,先修公路后拉電,沒明沒黑的領著村里人。先后修通了塬上到東溝河的拉水的汽車路,塬上到公社到柏樹塬等幾條環山公路,村里早早有了水上塬,家家戶戶吃上自來水。村里人集資拉上電,早年結束了煤油燈的歷史見光明。他早戰群星,夜戰燈,脫皮掉肉戰秋冬,任勞任怨不啃聲,村里村外好人品。他家大小七個兒女,一對雙胞胎.村里村外也是好光景。雙胞胎女兒還是我的學生,他對我生活很關心,每次見面格外的親。

      

二爺"太雄"是位優秀的小學老師,一輩子為人師表,勤勤懇懇,也是我們家里少有的文化人。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進步就在身邊。一元復始,萬物復蘇,天地輪回。一眨眼我已經是六十歲的人啦。此時此刻我真是感概萬千,:按照先祖的殷殷期盼:生榮、華、瑞、春、吉、祥六門豪杰,他們各門都有各自的精彩。大門:恩澤天下.;二門:惠風和昌;三門:人杰地靈;四門:忠厚賢良;五門:孝道永存;六門:功德無量;我們的家族真是:高高山上一支劉,百年滄桑盡風流,世人評說人間事,后繼有人萬戶侯。這些閃光的記憶,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地打印我的骨髓里,照耀著我的人生,激勵著我前進,爺爺們!孫子永遠感謝您!


本欄目主編:馬枚素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歸途,原名,劉臺陽,男,漢族,陜?延川?,1961年7?29?出?,?專?化。曾經是教師 轉?政,歷任鄉鎮領導職務,現已離崗。喜歡?學創作,在當地刊物和宗譜》中刊發過?些?章。現居美國加州·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歡口鎮唐莊三義村:以這樣的方式留存,將是一種最美好的紀念……
【中州作家】李向前:我的小叔
如果你的家這樣會怎樣
八一特輯||沂水長——個大家庭走出了18個八路軍(二)
《爺爺給曲阜孔家出喪》口述者:吳西臣,整理人:寧廷茂
【第五屆行參菩提散文獎參賽作品】回憶我的奶奶/宋亞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大埔区| 大港区| 永清县| 鲁山县| 且末县| 林口县| 罗平县| 马边| 白朗县| 长海县| 思南县| 平谷区| 庆元县| 南涧| 平泉县| 开封市| 凤冈县| 靖边县| 新乐市| 阿克陶县| 响水县| 肥西县| 饶河县| 江源县| 阿拉善右旗| 安义县| 建瓯市| 密山市| 鸡泽县| 伽师县| 贺兰县| 萝北县| 昌江| 裕民县| 达日县| 聂荣县| 巴青县| 泗水县| 明光市|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