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有時候聚會的時候,身邊的人總會抱怨婚姻或者聊負面的家長里短。由于原生態家庭的關系,自己本身對走入婚姻有一種恐懼感,每次這樣的聊天,總會加深這種感受。
我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能量的傳遞,當自己的能量不足以影響對方,就會被對方影響,積極的能量可以走的近一點;消極的能量,盡量遠離。
記得楊絳先生也說過:這個世界,并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消耗你的人,總是給你帶來負面情緒的人。如若你不能一時離開他,最起碼,最起碼可以做到不看重他。
如果想改變,先要學會篩選朋友圈。根據“5只大猩猩理論”,一只黑猩猩會表現出和它走的最近的5只黑猩猩的行為。當把這個理論延伸到人與人相處當中。可以說:你的行為習慣,語言模式,思想形態也是和你最近的5個人類似。
那么當發現周圍的人抱怨,埋怨的人比較多的時候,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人只要反思才重新認識自己。當把性格層層剖析,就會找到自己當下的狀態如何產生。
其次,對于當下的自己,獨處比合群更重要。獨處可以思考,獨處可以聯結自己的內心。可以練習凈語的修行。語言是有能量的。“我愛自己”和“我討厭自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感受。而且語言的迭加就變成了自己的人生。
第三:療愈內在的小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幼年經歷的大大小小的匱乏和不足,會在成年后衍生出有害而難以控制的脾性。
這里的脾性可以認為是性格。從這段文字中說明,脾性不是天生,而是幼年的經歷的匱乏和不足。如果在童年里缺失愛,那么在成年里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如果在童年里經歷恐懼和不安,那么在成年里的恐懼和不安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不同的場景。
而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勇氣和毅力,大腦可以重塑。所有的感受只不過是潛意識中的念頭,這些念頭要么在過去,要么在未來。當沒有了這些念頭,你就有了當下的感受。
《大學》里講,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是什么,如何格?可以理解成自律,當你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就可以控制思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里的新不是新的知識,而是不停的做一件事中,感受新鮮的力量。和格物致知是等同的。
一行禪師說:你要對走路有覺知,對吃飯有覺知。當能覺知到日常的生活,那么這些來自過去和未來的念頭也就消失了。念頭消失了,恐懼和不安也就消失了。剩下的是全然的對當下的接受。
有時候,我們只是懂了很多的道理,當道理沒用于行,只能算知,沒有道。你要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替代潛意識中的念頭。這時,看世界的角度發生了改變,你的能量也在發生改變,你的人生也就發生了改變。
改變從格物,溫故,自律開始;改變從覺知走路,吃飯開始。
我是大侃,已堅持1283篇,閱讀過去的文章可關注公眾號“大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