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氣溫驟降,從零上到零下,溫差加大,越來越迷戀床的溫度。當意識到。就不要跟隨感受,在固定的時間起來。有思考要寫,有書要讀。
夜是黑的,風是無形的。雖看不到,但可以聽。這是風吹過萬物留下的痕跡。打開筆記本,開始今天的寫作。亮起的燈光,叫醒了兒子。揉著似醒非醒的眼睛,萌萌的走了出來,坐到自己的書桌前。
我說:你不用這么早起來
他說:我要寫作業
沒有人要求他去做,而是來自他本身的渴望。沙法麗薩巴瑞說:實際上,孩子的學習,不是因為我們“告訴”他們要學習,而是取決于我們與他們的關系,這就是“處置”和“相處”的區別。
我們同一個空間和時間里,做著各自的喜歡。每當望向他的背影,都為之所動。他停下筆,望向左側,我懂了他在思考,停留了1分鐘,回過頭來,爸爸,這道題怎么做?
就像當我想不出下一句,就會望向他望向的方向,其實什么也沒有看,只是沉浸在思考里。感受處在當下的快樂。
時常被兒子打亂思路,沒有煩躁。所有的發生都在檢驗自己的心性。臣服,起身,過去,解答,回來,坐下,重新尋找思路。
記得蔡志忠先生在他的自傳《動漫一生》里所寫,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父親喜歡書法,每天中午頂著大太陽,以磚為紙,以水當墨,拿著毛筆在紅磚上練字。被太陽曬燙的磚塊一寫就干了,一磚兩面可以寫很多遍。父親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要做就要當第一。
母親在他孩提之時,背著他于清晨三點多起床,煮豬食,喂雞鴨,也因而養成蔡志忠先生每天清晨三點起床的習慣。
老子說:行不言之教。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父母要成為。父母不能一邊玩著手機,卻要求孩子要好好讀書。
我不喜歡用“教育”這個詞,我并沒有教他。卻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比如專注,處在當下,好奇,開放。
也很少過問他的學習,也不是不關心,而是讓他知道學習是自己事。我會告訴他,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隨時問我。無論我再做什么,都會放下,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從五點到六點,天還沒有亮,作業已經完成。他把寒假作業平均到每一天。然后來到我的身后,坐在一把椅子上,摟著我的腰,看著我把文章寫完。
很多父母問我:怎樣讓孩子學習不拖延。我說:你問的問題只是表面,本質要回到自身。如果只盯著問題,永遠找不到答案。孩子不用教育,孩子會模仿。老子說:如嬰兒之未孩;復歸于嬰兒。
經常和兒子母親討論,我們到底要培養什么性格的孩子?我說:情緒穩定,保持他們的本性。
那么父母要情緒穩定,而情緒穩定的前提在于清理自己的記憶,經歷,教育里的束縛。
沙法麗薩巴瑞博士說:父母先接納自我,才能承認孩子真實的自我,并通過這種聯結察覺孩子的脆弱和好奇,與他們形成共鳴和協調。
學習情緒管理,自我成長,100天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閱讀過去的文章可關注公眾號“大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