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思議》是胡因夢的自傳,在看她的書之前,只知道她是70年代臺灣的當紅影星,還和李敖曾有過一段婚姻。
當看了羅尹.馬丁納的《改變,從心開始:學習情緒平衡的方法》和肯.威爾伯的《恩寵與勇氣》之后,注意到這些書譯者都是胡因夢,覺得好奇,逐漸深入的了解她的書籍和成長經歷。
在自傳里,她一一闡述了童年和父母親的關系,并逐漸延伸到她的成年。全書詳細的介紹了她形成了今天性格的整個成長歷程。
譬如她父親的好面子,母親實際;父親被動,母親主動;父親寡言;母親善道;父親感性,母親理性。然而在所有浮面的差異之下,潛藏著人性共同的恐懼、掙扎、渴望、失望、哀傷、逃避、自憐與嫉恨.....
這些父母的關系都留在了她的潛意識里。從小母親把對父親的不滿遷怒到胡因夢的身上,總是嫌棄她和她父親一樣無能。致使她后來的婚姻也不是很幸福,在40多歲成了單親母親。
實際上她的母親也是受害者。外祖父是天津的一名縣長,有一個原配和兩個妻妾,母親就是在這三位的明爭暗斗與爭風吃醋的環境里長大,心理十分憤怨這些女人的軟弱、狹隘和無知。這些都造成了她成年后的狀態和性格。
胡因夢和母親的關系到最后才算和解,這不是愛和不愛的問題。是各自內心的需求從童年就沒有得到滿足,也沒有得到過鼓勵,沒有了自由的空間而產生的隔閡。
在克里希那穆提引申自由與暴力的關系里說:“自由就是一種無限的空間。當空間不夠的時候,暴力一定會出現,社會文化的范圍過于狹窄,里面毫無自由可言,因為缺乏自由,所以才會失序。”
這些的學說讓她意識到她從小到大受的教育確實是沒有空間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成長權和試誤的權利。
從35歲開始,當紅之際,退出了演藝圈,走向了靈修的道路。當她在不斷探索自己情感經歷,跳脫依賴、占有、自憐等心理造作,認識到愛的真諦。
這本自傳不但是闡述了胡因夢的成長經歷,更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每個家庭都在復制上一代的關系,我們上一代父母,祖父母或者再向上追溯,都經歷了貧窮,社會動蕩,戰爭。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對于現在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人類誕生以來,最安全最和平的年代,這是何等的幸運,我們要學會感恩。
我們可以從書里得到啟發,反思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從現在開始修正那些來自原生態家庭里的一些錯誤的教育理念。
實際上我們所有的關系:夫妻關系,子女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都是和父母關系的延伸。
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和試錯空間。他們才會成長,才會有自己的自由。
走進胡因夢,與她一起用靈魂去看,用靈魂去聽。帶著父母無意識的留給我們童年的傷痛,卻能夠從創痛中覺醒,實現自我的成長。
最后用書中的話來做結尾:生命是一種恩寵,但若沒有直探內心的勇氣,便不能體會生命的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