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佛教經典里,記載了一首非常著名的偈頌:
假若困境可解,
何必心煩意亂?
假若困境無解,
何必郁郁寡歡?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的情緒也不一樣的。每一種“困境”都會觸發相應的情緒。
負面情緒在佛學里被稱為“煩惱”,它是指一切干擾人平靜心境的情緒,也可以稱之為“惡念”。
如果總是帶有“煩惱”的工作,生活。也會影響到身體。這就為什么有些人會因為壓力、悲傷、痛苦,焦慮一夜之間增加些許白發從而顯得憔悴。這些都會從相上體現。
實際上身體是分辨不出煩惱、高興、悲傷、恐懼的負面情緒。它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接觸,形成色聲香味觸法的感覺。
觸發意識銘記中對當下的情景喜怒哀樂的情緒。大腦在這些情緒中分泌出相應的物質,來影響身體上的表現。
比如當人高興的時候會分泌的多巴胺;當有恐懼的時候會分泌腎上腺素;幸福感又來源于大腦分泌血清素的高低來決定。
當負面情緒多時,血清素就會減少,幸福感就會降低;當正面情緒多時,血清素就會增多,幸福感就會提升,整個人的狀態就會很好。
身體上的表現都是有這些物質的多少來影響,所以我們會說相由心生。每個人的氣場也隨著情緒不同而不同。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里寫到:他們家附近一個偷捕貓頭鷹的商販,每天都會在集市上售賣。林清玄對他說請不要做傷害貓頭鷹的生意。
他卻覺的做這個來錢快,又不需要本錢,就繼續干著。一年后,林清玄再次見到他時,感覺他的樣子越來越像貓頭鷹。
因為,他每天都在觀察貓頭鷹的習性,做夢都想著怎么抓住它。這些心理上的暗示逐漸反應到面相上。
當一個積極心態的人碰到“困境”,可能在他們的意識里本身就沒有困境這樣的詞語。他們的臉上總是充滿陽光自信,他的生活也會和他的心態想對應。
在一個消極心態的生活里他們處處會碰到“困境”,他們的臉上總是充滿憂郁、自卑。生活也會和他的心態相匹配。
實際上,我們碰到的“困境”,都源于我們過往的經歷對當下的情景做出的反應。這些反應都是由過去意識中的銘記所創造的產物。
當然意識銘記里的負面情緒是可以改變的。像曾國藩靠寫札記和日記,日日反思,日日總結,用了3年時間把自己身上壞的脾氣改掉。
每當我們有意識的去拒絕發火或避免任何負面情緒的時候,你就在意識里加強了正面情緒的銘記,日積月累,正面情緒就會越來多,就能用更睿智的方式解決當下的問題。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困境”就越來越少。幸福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