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讓一群4歲的孩子做出選擇,是現在吃一份棉花糖,還是15分鐘后吃兩份。
實驗人員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屋子里有兩份棉花糖和一個鈴鐺,如果孩子可以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可以得到兩份;如果等不及可以任何時候搖鈴鐺,然后吃掉一份。
大多數沒有堅持住的孩子都是在那里盯著棉花糖看,想象它的滋味。那樣等待幾分鐘就堅持不住了,而成功的孩子大多不會盯著看,轉移了注意力。
這項研究雖然揭示了4歲孩子如何延遲滿足感,但同時預測孩子未來的表現,在這個實驗中,一個4歲孩子能等待多長,預示了10年后,他在學術界和社會能取得成功,等待最長的孩子更受歡迎,學習成績最好,也擅長處理壓力。
延遲滿足感雖是個實驗,但反映人的心理。當帶孩子進超市時,孩子的好奇,會要這個玩具,那個玩具。如果要什么給什么,當某一天孩子要的東西你沒達到,就會讓孩子產生恨。
在2011年4月1日的浦東機場,從日本回國的汪某,與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對母親顧某連刺7刀,起因是關于學費。如果從家庭教育去反思,父母平時對其過多的順從,遇到挫折就心生怨念。
因此在對待孩子需求時,告訴他大吵大鬧是沒有用的,你可以給孩子一個緩沖期,過幾天再給他買,讓孩子知道,不是每次需要都能馬上滿足。
延遲滿足感的心理,不管是孩子,成人都需要。在股票市場,那些看到大漲,就立馬殺進去的原因就是眼睛總是盯著看,然后加入了想象,沖動就產生了,接著被套。然后后悔,下次再犯。
對于想要好身材的減肥者,必須控制對美食的渴望,如果你處在美食的環境中,看著各式各樣的甜品,想控制很難,最好的方式就是轉移注意力。
你要戒煙,只有決心是不夠的。或許可以在每次想抽之前,給自己10分鐘的等待時間,這10分鐘能讓你冷靜下來,考慮吸煙的危害,讓屈服于誘惑變得困難。你能挺過第一個10分鐘就能再等第二個10分鐘。把等10分鐘當成可以持續的行為。
如果延遲滿足感會讓你更能理智對待當下的選擇,那么對待批評,拒絕的感受需要一點“鈍感力”,渡邊淳一說:對眼前的事情鈍感一點,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廣大的力量。
生活中會有兩種人,一種對待問題總是樂觀積極,對于上司的批評,客戶的拒絕,別人的評價不那么敏感,當下的那一刻可能難以接受,但很快又精神抖擻,依然保持積極的心態
而另一種人對于別人的話特別的在意,被批評后,會處于自責當中,態度變得消極,日積月累就有了差距。
同樣在家庭生活中,鈍感力對家庭的和諧也有很大的幫助,很多時候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一句話。越親密越敏感。對方認為無所謂的話語,自己卻覺得是傷害。
當你越想越苦悶時,身體上就會有相應的反應,首當其沖的就是消化系統。加拿大醫學家賽里埃博士因證實胃潰瘍形成的原因并非由暴飲暴食,飲酒過大或飯量過大引起那么簡單,而精神上持久的壓力及慢性疲勞也是重要原因。從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幸福與煩惱之間,都是如此簡單。對想要的延遲一下滿足,對待別人的評價批評,變得鈍感一點。你要想到只是想法讓你痛苦而已,對于當下而言只是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