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你心里的一切的疑難要多多忍耐,要去愛這些問題的本身......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漸漸會有那遙遠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這些問題的境地。
里爾克
每個人都可能遭受一些心靈創傷,經常感到焦慮,麻木,大怒,痛苦,卻無法擺脫。
這是因為雖然你很想遺忘,但大腦和身體從未忘記,每個經歷都會留下痕跡。并在未來的場景中觸發。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對你這么好,你卻這樣對我。實際上這并不是他們的問題。你可以反思,為他人好的初心。是自己愛的延伸,還是期望得到一種認同。如果對方給你的和你期待的不一樣,煩惱就產生了。
從性格上來講,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并不都是缺點。有了自卑感,人類才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自卑感科技才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
但不要有自卑情結,阿德勒這樣解釋自卑情結:總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
這都與早期的記憶有關。遇到不順心,會觸發有過失敗事件的開關。如果是一個樂觀的人,即使遇到意外,他也是樂觀的。心理學把曾經的經歷稱為印記,佛家稱為銘記。
所以童年里留下的印記決定了未來看待問題的方式。出生后第一個聯結的人是父母。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就是我們以后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
在溺愛中長大的,就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忽視中長大的,就會缺乏安全感;表揚會讓孩子在挑戰舒適區時不敢嘗試,因為在挑戰時,先想到做不好,別人就不會認為我聰明了;批評的背后是掌控,在未來的生活里,當有反對你的觀點出現時,容易把童年被批評后的感受表現出來。
這些印記造成了你看待問題的方式,看待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的焦慮,痛苦,煩惱。實際上并不是你的問題,只是觸發了潛意識的印記。
當你說:放假后胖了,現在瘦不回去了。這會產生兩種想法:
1、從長遠來說,節食是沒有用的
2、我這次試的減肥方法沒有用
想法的不同,性格也就不一樣,引起的心里觸動也就不一樣。
當在家庭教育里被太多的語言否定,比如“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這就會養成自己什么也做不好的念頭。
但這一切都可以改變,那就是改變記憶,用新的印記代替舊的。你可以每天回顧所做,所說,所想的積極的三件事,以及消極的三件事。但要專注于積極的事。
每天自省,增加積極的印記。先改變說話的方式,說話的方式變了,行為就變了,這樣新習慣就產生了。習慣形成性格,性格變了,感受所處的世界變了,便產生了新的記憶。記憶變了,你對世界的看法也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