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是很難的,只能作為一個安慰的用詞,卻達不到相同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不同的。讀相同的書,讀后感也存在著差異,有的人看到是愛,有的人看到的是恨,有的人看到是苦難,有的人看到是勇氣。
每一個角度都是內心經歷的投射。就像圣經里說:要愛你的鄰居。這句話的前提是:像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所有的愛都是以愛自己為基礎。
有了愛才會“理解”,這里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理解”對方,這就回到上面的話題,因為看待事物角度不同。就算再親的人也達不到完全理解。比如夫妻之間,子女教育都存在理解的差異化。所以完全“理解”是不存在的,只能選擇信賴。
信賴源于信賴自己。當內心無法接納真實自己的時候,也就不能信賴他人了。接納就是接納自己的全部,不管優點缺點,要以平靜的心對待。不為過去糾結,不為未來焦慮。
信賴才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部分,或許不能理解對方,但可以信賴你,有了信賴才會贊同。
很多的家庭矛盾,子女教育出現的問題,就是少了信賴,沒有了信賴,更談不上理解,沒有了理解,就不會傾聽。不會傾聽,就不會有合理的建議。
愛自己,信賴自己和只關心自己是不同的。愛和信賴是無條件的接納。只關心自己是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不能接納,就會變成討厭。吵架時,腦海中浮現出的全是對方討厭的地方,這是來驗證當下行為是合理的。
如果可以平靜的想起對方的優點,說明你已經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不在于“喜歡還是討厭對方”,而是,是不是喜歡現在的自己。
有的人說:我信賴別人,但是別人不信賴我怎么辦?。用阿德勒的話說:他人怎么做,對你什么態度,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我們盡管付出愛和信賴就可以。這叫“課題分離”。
如果我們都能以“課題分離”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會少了很多的痛苦和煩惱。很多時候,你對待別人的好,是因為有了讓別人對待自己好的念頭,這時的發心是錯的,結果也是錯的。
當對方沒有期待的哪種好,痛苦就出現了。如果沒有剖析自己的勇氣,永遠都走不出來,只會一次一次的循環重復。真正源頭,是內心缺失的愛。
《鏡花緣》里寫到:”盡人事,聽天命“,和阿德勒”課題分離“異曲同工。做自己該做,別人怎么做與自己無關,用這樣的心態面對生活,建立人際關系。人生就會多一些喜悅,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刻?。欢嘁恍娜?,少一些慌亂。
我是大侃,已堅持731篇,閱讀過去的文章可關注公眾號“大侃說”